分享

陶器的颜色

 自华居 2016-09-02


陶器的颜色


把水和粘士混和,然后制成各种可以应用的器物,待其千燥后再用火焙烧,使土制的坯胎发生质的变化,就成为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大自然加以改造和利用,从而改善自身生活状况。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又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彩陶

早在8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彩陶。远古先民将橙红色的陶坯打磨光滑,并且用天然的颜料(多为矿物质)描绘出各种图案,然后用火进行烧制,最终就会在陶胎上呈现出由赭红、黑、白等多种颜色的线条组成的图案,从而形成纹饰与器物造型达到高度统一的陶器,这就是彩陶。彩陶的出现标志着远古时期的人们审美观念的进步,同时也是远古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远古人烧制的彩陶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括中所用的基本物品,如盆、罐、瓶、釜、瓮、鼎等物,主要用来汲水、饮食、储藏,除此之外,似乎很难看出彩陶还有什么其他特殊的用途。不过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之间的伸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曾经发现一处用两个陶瓮对合来埋葬儿童的墓穴,陶瓮上凿了一个小孔,由此可以看出原始人的本能观念里有一种再生的渴望。

彩陶表面图案大都为几何形的纹饰,还有一部分是动物和植物的大致轮廓,考古学家分析,这些可能是原始人类编织树枝、藤条所形成的纹印以及观察承涡、野兽、树叶以后,凭印象在彩陶表面绘制而成。

对于这些动植物形状,原始人类能用简单的几何形便将其形神兼备地概括出来,由此可见当时人类的智慧和情感。虽然彩陶上所绘的图案多种多样,但大都表明了一个最基本的主题,那就是生殖崇拜。因为原始人类受当时生活环境的限制,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所以他们就在彩陶上绘制了大量的鱼、蛙和植物的果实和花朵,期望自己的族群能够像鱼、蛙等这些多产的动植物一样大量繁殖后代。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图形,如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在盆的内壁描绘了一个圆脸、三角鼻子、闭目,双耳和嘴都用鱼来表示的奇怪图形,对此考古学界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彩陶是在功能完善的普通陶器基础上,经过古代先民进一步发展创造而成的,它的造型和样式千变万化,而且在不同类型的彩陶上,装饰技巧和艺术效果又都具有不同的特色,这就充分说明了制陶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彩陶这一艺术形式出现于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原始社会,这时人们的宗教意识还很原始,而且没有发展到与人尖锐对立的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彩陶在艺术上具有热烈、明朗的特点,带有一丝童真的稚气。可以说,彩陶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奠定了中国艺术整体的审美基础。

虽然已经有了8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现彩陶的存在。被发掘出的彩陶大都已经破碎,完整的数量很少,再加上它本身所具有的考古价值,从而使彩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白陶

白陶,是一种索胎陶器,表里和胎质均里白色。白陶的制陶原料是瓷土和高岭土,烧成温度在1200C左右。由于胎质中含有的氧化铁比例极低大约只有1.6%,所以烧成后,白陶器的表里和胎质都呈现白色。早期的白陶基本上都采取手制,后来逐渐发展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常见的器物类型不多,有鬻、盏、豆、罂、爵、卣、钵、壶、觯等。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和河南豫西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都发现了少量白陶。白陶在商代晚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当时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提高,可以更加精细地淘洗原料,恰到好处地掌握烧制的火候,所以烧造的白陶更加素净、美观。白陶在商代后期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发现,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是河南安阳殷墟,这里的白陶制作也非常精致,胎质洁白、纯净、细腻,器表常刻有精美图案等。到了西周白陶器逐渐衰落,不再烧造,而是较多地烧制和使用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

由于白陶是仿制同时期的青铜礼器而制的,所以白陶的纹饰也是以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为主,常见的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在装饰方法上主要是刻纹和浅浮雕。装饰往往遍布白陶器物的全身,构图严谨且富于变化。

当时的白陶,是在成型的坯腑上用印模捺印出纹饰。最早施以纹饰是为了防止器物变形,起到加固陶坯的作用,所以早期的印纹陶上常常可见布纹、席纹、绳纹等的痕迹;到了后期,随着制陶技术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白陶器上的纹样逐渐变得丰富、糟美。纹样大多是水波纹、米字纹、方格纹、回纹、编织纹等几何形。这些纹饰需要与器形相协调,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装饰以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而小件的盂、钵等则多饰以细密、秀美的纹样,如米字纹,方格纹等。

红陶

红陶,是一种器表呈土红色、砖红色或褐红色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的陶器中,最主要的就是红陶,而灰陶、黑陶次之。

红陶是我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在新石器时代的各个文化遗存中都非常普遍。在距今10000多年前的江苏深水神仙洞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等出土的我国最早的陶器遗物中,数量最多的都是红陶。红陶最早发现于1921年,地址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此外,在马家窑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中,红陶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可见红陶在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在以后各个历史时代中,由于制陶技术的提高,红陶的使用逐渐减少,但是却一直没有中断过。

红陶的呈色原理是,当陶坯被放人窑内焙烧时,当烧制到一定程度时,将窑内火焰的性质控制为氧化焰气。在氧化焰气的焙烧下,陶胎中的金属铁大部分转化为三价铁,还原值低,所以烧成的器物便会呈现红色,烧成温度一般在8OO℃一900℃之间,最高时可达1000℃。

根据陶胎的粗细以及是否含砂,红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的陶土比较细腻纯净,极少含细砂,主要被用作饮食器具或盛储用具。央砂红陶的陶土中掺有一定量的细砂,耐火耐高温,主要被用作炊具。

黑陶

黑陶距今已经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大约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继彩陶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杰出陶种。

黑陶被世人发现是在1928年,著名的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对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一处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发现了黑陶这一从未见诸于世的史前珍宝。

黑陶的陶胎比彩陶要薄,胎骨也更为紧密,表面漆黑并发出光亮。在龙山出土的陶器中以黑陶的制作最为精美。黑陶朴实无华,表面被磨光,呈现出一种深黑色的光泽。纹饰也是最简单的划纹、弦纹和镂孔。黑陶的制作工艺以陶轮轮制为主要方法,它不以装饰见长,而是靠造型取胜。黑、薄、光、细是黑陶最显著的四个特点。在已发掘的黑陶器物中,除了尖底瓶、罐,盒等几个造型品种外,还有鬲、杯、豆、鼎等多个品种,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表面漆黑乌亮,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代表着这类陶器的杰出成就。

此外,在我国的东南地区,也相继出土了一些远古时期的黑陶,如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位于浙江省余姚县),距今大约已有7000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出土的黑陶,火候较低,胎壁较厚,全部都是手工制作而成。黑陶的造型也比较简单,厚度也不均匀,主要有釜、罐、钵、盘、盆等几种器皿,以刻划、堆贴和捏塑为主要技法;在纹饰上,以各种各样的几何纹和动植物纹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比较写实的畜、兽、鱼、鸟和花草一类的装饰。

龙山遗址所出土的黑陶所选用的泥土比较特殊,这种泥土来自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这些泥土在常年的累积中变得特别细腻并且没有沙粒,粘性也很大,因此在烧制的时候就能产生一种纯黑并且均匀的质感,最适合黑陶的制作。黑陶呈现黑色而且有光泽的表面是在烧制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从窑顶慢慢注水,从而使木炭熄灭并产生浓烟,陶器被熏黑,从而形成黑色的表面。可以说,熏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与瓷器相媲美的程度,比原始的彩陶更加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要知道,瓷器的产生比黑陶要晚了2000多年。

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世人对这一古老文明赞叹不已。黑陶是黄河流域的人们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的精品,在收藏界更是享受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