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一带,从已发掘的墓葬看来,早期墓葬彼此差别不大,而晚期的墓葬,无论规模还是随葬物,差别都十分明显.当时,人们喜欢用猪头骨作随葬物.有一座老年妇女的墓葬,墓穴很大,墓中有很多猪头骨,还有漂亮的项链,玉戒指和玉臂环,精致的象牙梳,洁净的白陶锃亮的黑陶和彩陶等,大大小小100多件.而在同一墓地上,有的墓穴很小,刚刚能放下尸体,猪头骨和其他的随葬物很少,有的墓甚至一件随葬物也没有.
大汶口文化已发掘的典型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州岗上、曲阜西夏侯、邹城野店、兖州王因、邳县刘林、大墩子、诸城呈子、日照东海峪和胶州三里河等遗址。
大汶口文化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彩陶背壶。

彩陶盉
了
以上为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猪狗形陶鬶,1974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以上图片取自微博物馆的微博。
八角星纹彩陶豆。高29、口径26CM。盛器。豆盘外壁饰八角星纹样。有人认为是表现光芒的太阳;也有人认为四射的八角寓意着广漠的天空,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取天圆地方之意。1974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彩陶鼓。高41、口径30CM。乐器。近鼓面处有一周扁锥状突起,用以绷紧鼓面。鼓身绘连环花瓣纹。
1978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彩陶釜。高30。8、口径32。4、腹径41。2CM。盛食器。器体庞大,上部施红色化妆土,用白彩色边,绘云雷纹。1978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红陶兽形壶。高21。6CM。水器。背有提手,尾根部有筒可注水,嘴可倒水。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白陶双层口鬶。高38CM。温酒、水器。1977年临沂大范庄遗址出土。
白陶三足盉。高15。8CM。酒器。白陶要选用一种特殊的坩子土,在窑内1200度的高温下,方能烧制而成。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白陶双扳鬶。高34。1CM。温酒、水器。形象如鸟展翅欲飞,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帮塑造出鸟形,成为富有地方文化特点的器物。
红陶鬶。水器。微扁的折腹处与颈之间由一绳状把手相连,整器造型独特。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红陶折腹鼎。通高28、口径13。5CM。炊煮器。大环形钮的盖子,独特的器身使热量不易扩散,既节省能源,又增加窗口的容量,下承三扁凿形足。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陶鼎
红陶扳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