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维爱月明风清 2019-07-20

有两个当代作家,是我最为喜欢的,一个是路遥,一个是余华,他们跳跃的文字中传递出的浓浓生活气息,令我一度沉迷其中,这种无法自拔的感觉,来源于他们故事中,对于生活,对于时代,对于人物的认真刻画。

路遥纯朴,余华戏谑,两种不同的风格,却也道尽了当代中国发展中,渡尽劫难的世事沧桑,他们的笔下,从来都是忠实的记录着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细节,可就是这些小人物,却折射着千百年来,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份不自觉的与命运斗争的骨气。

这便是他们的伟大之处,于平凡中看透人生百态,从苦难中雕琢不朽精神。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当然了,比起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余华的《活着》似乎要更为震撼些,这大概是因为,《活着》中的悲剧色彩相比较《平凡的世界》,要来的更猛烈些,这些悲剧元素中,总是有意无意的蕴含着压抑的生机,如果仔细体会,就可以感知到,这是无论多少苦难都无法压垮的中国人的脊梁

张艺谋将余华这部十万多字的小说《活着》,浓缩成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同名电影时,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部电影,居然可以载入影史,影视爱好者们一遍又一遍的翻看着,细细体会着其中道不尽的生活辛酸与时代起伏。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当文字用画面形式表现出来时,一定程度上,总是会和原著有所出入,不过,即使再怎么改编,不变的永远都是故事中传递出的思想价值。

1

《活着》上映于1994年,作为一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除了遵循原著的基本故事以及人物发展轨迹之外,在这部电影中,因为第二次创作的缘故,加入了很多张艺谋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让原本具有冲击力的直白文字,或多或少的有了一种轻松之感,当然,这种让人笑中带泪的平实讲述,却也在很大程度给观影者的心理留下了较为震撼的冲击

余华的文字,更多的是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讲述,而张艺谋的画面,则更像是一个亲历者直接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去,这种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与时代发展的细节描绘,也就让这部电影拥有了一种比较真实的面貌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这次,张艺谋没有再使用他最为擅长的色彩镜头语言,不过,反复出现的那些具有象征性的道具,却还是一以贯之,而这次,在《活着》这部电影中,伴随主人公福贵人生轨迹的那个道具,便是皮影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原本消遣娱乐的工具,却无形中参与了福贵大起大落的生活,万般艰难的求活中,皮影似乎就像是一个朋友,始终相随,当然,皮影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更多的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一个只有被人操纵才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只能在光亮下才能显现的东西,就如同电影主人公福贵一样,只不过,操纵福贵生活的,不是人,而是时代。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我们无法左右时代的发展,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虽然,社会是由独立的个体组成,可是,不断变幻的时代下,群体最终被迫拆分成个体,而活下去只能靠个体,因为,动荡中,群体不复存在,个体任由时代碾压。

这便是悲剧的开始。

《活着》的时间线拉得很长,大约三十多年的时间,而它的整体故事架构,显得有些松散,不过,却因为有福贵这根线作为牵引,所以,整部电影的发展脉络却也是清晰的,当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一个底层挣扎的小人物时,我们除了可以看到人物命运的无常,更多的,也可以窥探出时代在人物身上印下的烙印。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因为一场赌博,福贵输了家产,气死老爹的同时,自己也只能在一间破屋子勉强度日,因为四处表演皮影,不幸被国军拉去充当壮丁,后又被解放军所救,多年回家后,老母亲已死,女儿也变成聋哑人,却恰巧赶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女儿大出血死了,小儿子又被一面倒塌的墙给砸死。

风雨飘摇,多灾多难,电影在刻画这些苦难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渲染,此时,从之前的参与者,跳到了一个站在一旁的旁观者,只是用镜头安静的记录下福贵面对的一个个死亡场面。

电影没有像小说那般赤裸裸的剥去福贵所有的幸福,反而在故事结尾处,给福贵留下了孙子馒头,这也算悲剧中难得的光亮,可是,却恰恰比小说中那只剩一牛一人的结尾要来的深刻。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活着》整部电影的重点,不在于戏剧性的冲突,而在于生活的重点刻画,虽然只是对准福贵一家的生活,却也从中窥探出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影子。

多灾多难的中国,从来不缺少悲剧的家庭,可是,如何从这种苦难中,挖掘出属于中国人独有的精神面貌,这是这部电影所要传达的东西。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为其所具有的破坏性,我们反而对于那些被撕碎的价值越发清晰,就如同这部《活着》的电影一样,当所有的家庭组成成员,一个一个的消失在福贵身边的时候,我们可以扒开内容,清楚的看到,原来,苦难的背后是坚强,是忍受。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整部电影的叙述方式极为平静,让观众既像是旁观者,又像是参与者,在苦难时代的推动下,我们即使知道最终的故事走向,可坐在荧幕外,也无法扭转任何未来可预知的结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

于是,此时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福贵,而生活的每一层重压,除了给了我们麻木,剩下的,恐怕只有活下去这一个信念。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最擅长在乱世求活,多难兴邦,我们骨子里,总有一种无法被时代磨平的棱角,姑且,把它叫做中国人的脊梁吧。

《活着》这部电影,是在批判,可是,重点却是反思,而在这反思中,也可以隐约的感知到导演对于中国精神的表露。

乱世的精气神是压抑却生长的,盛世的精气神是浮躁且倒退的。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2

《活着》这部电影,诞生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而那时候,正是中国电影最具有反思批判精神的时期,第五代导演们先后在影视界崛起,他们执导的电影,大多数的故事内容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存在某种微妙的关系。

所以,在观看每部电影的时候,我们都像是在看导演的自传,因为,他们几乎所有对于时代,对于生活的看法都融入了作品中,这种感情的投入,一方面是为了留住时代的烙印,一方面也是为了反思时代的裂痕。

都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当真如此?

拥有深厚生活积淀的人,才能在作品中充分展现生活的苦难,以及从苦难中表露的精神,苦难总是与精神相伴,可苦难再怎么也压不垮精神,所以,当时电影中的批判与反思,都在深刻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

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对于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创作者得懂生活,只有懂生活,才能拍生活,才能用生活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将裹挟在其中的思想价值无形的传递出来。

这大概,就是那时候作品,为何能够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