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浩明 ▏记忆中最后的“圣谕”表演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记忆中最后的“圣谕”表演

作者 ▏张浩明

我三岁多时,家住新南门外的临江街,也就是现在的滨江路锦江宾馆一带。

那时父亲开的一家小染房垮杆了,每天只有做点小生意,卖盐煮花生。通常父亲早上去赶大面铺买点生花生,买回来母亲负责在家里煮,煮熟滤干了水气,父亲就挑着担子出门去卖。家里还有个不满周岁的妹妹须母亲照管。而我归奶奶照管。每天早上喝了笋叶子稀饭,奶奶便带我出门,到不远的四维街丝棉街一带的小茶铺捡烟锅巴(烟头)和桔子皮皮。烟锅巴积攒多了,出烟丝,也可卖点钱,桔子皮则须晒干中药铺子才收。只要不下雨,奶奶牵着我,几乎天天去那儿,有时走得更远,可达南打金街和东大街口,到了这里就止步往回走了。

从临江街走到四维街,奶奶是尖尖脚走得很慢,差不多要半个钟点。成人多年后,知晓这四维街的命名很有古意,且非同一般,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人物管仲曾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

但在我的记忆中,那年月四维街有段破旧的老城墙,城墙上搭有草棚棚住着几户人家,城墙中间好像有个城门洞子,人们进出新南门须从城门洞子穿过。城门洞砌的是灰色大城墙砖,一匹砖有枕头那么大,有的已风化,渣渣灰灰落了一地。城墙上是否凿有“礼义廉耻”四个字,已记不清楚了,即便有还未发蒙的我也不认识。只是记得那时候汽车很少见,街上多是架架车黄包车和鸡公车,行人也不多。

一天,奶奶带着我走到四维街的城门洞子前,突见洞子前围着一大群人吵吵嚷嚷,脖子像鹅颈项一样伸得很长,朝上看着什么,还不断传出了“梆梆迟梆梆迟”的声响。奶奶告诉我这是唱“圣谕”,我们今天就听听!说了奶奶牵着我往前挤。挤到前排,只见城门洞子靠墙边用两个大方桌搭了个台子。台子上有个穿长衫的白胡子老头儿坐在把竹椅子上,手上拿着个黄色发亮的竹子筒筒,一头靠肩上,一只手还拍着筒筒底部,便断断续续地发出了“尺梆梆”的声音。他拍几下,说几句又唱几句,说了唱了又拍,有时声音很尖。奶奶听得入神,我却全然不懂,还觉得一点不好听。

奶奶说的“听圣谕”,好些年后翻资料才搞明白。所谓“圣谕”是旧时封建帝王自已写下的一段文字,向治下的小民进行训示和教化。朱元障就曾撰写“圣谕六条”,康熙亲颁“圣谕十六条”。其内容多半是三纲五常,孝敬父母,遵守法纪,兄友弟恭,道德礼仪,做个朝庭顺民。

初始,这玩意儿很隆重,规矩又很多。宣讲“圣谕”须由管辖地的最高官儿出面,在朔望之日搭好讲台,一般选在衙门外的空子,燃香顶礼,向皇上三呼九叩,万岁万万岁,方可宣讲。听“圣谕”的小民由差役驱赶而来,官儿装模作样,小民当看表演,讲完后官民同呼万岁才算完事。

后来岁月流走,历史风云变幻,这一仪式渐渐民间化民俗化了,已和官府没啥干系,再说民国后已废了皇帝老倌。这“圣谕”就演变成由地方乡绅民间慈善人士出钱,请民间艺人说唱,宣讲的内容也没了皇帝写的“圣谕”几条,全是展现忠孝仁义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正因为有故事,就当龙门阵听。所以这时讲“圣谕”,一般选在人流较多的地方,有氛围有人气。出钱举办的人当是行善积德,为子孙留福惜福。

那天奶奶带我听的“圣谕”,讲的是雷打张继宝的故事。这张继宝发迹后,在清风亭遇见养父母张文秀夫妇,逆子不认亲,反而十分横蛮暴,养父母气得触柱而亡。这时天降滂沱,扯火闪打炸雷,一个地滚雷打死了张继宝!讲到这里,那白胡子老头儿突然站起来,身子又扭又闪,嗓门很大模仿雷声劈啦啦劈啦啦!那声音像真雷一样。他这一吼把我吓哭了,吓得我直喊奶奶。引来身旁的人一阵讪笑,说你这三尺小儿又不是张继宝这畜生,哭啥子嘛!奶奶忙把我抱起,不停地说“不怕不怕,蛮儿”!

圣谕散场了,回家的路上,奶奶断断续续地把完整的故事讲给我听。我听了也认为那张继宝真该被雷打死。奶奶还给我讲了“圣谕”曾说唱过的《安安送米》,我听了更喜欢这个故事。

“圣谕”宣讲的多半是行孝行善,匡范做人的规矩,看来有一定积极的教育意义。

也许,这次是我经历的老成都最后的“圣谕”表演,后来未曾听说,就连“圣谕”这两个字都早早地消失得无踪无影,人们再也不需要搞懂它。

但把四维街这街名也废掉,我辈就大大地不解了……

原创与情怀 

一个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