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筝》靠什么获得收视率第一?为何说是谍战剧的新样本?

 了看了开口 2019-07-20

文|冷丝

栏目|谍战剧

闲暇之余,常常翻看经典谍战剧《风筝》,照说经典的形成是需要较长时间的,而《风筝》之所以很快就被奉为“经典”,这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在于它对谍战剧创作带来的启示和灵感。https://www.

《风筝》仍然是一部充分挖掘与展现谍战剧固有元素的类型剧精品,仍然在残酷中融入一点浪漫与抒情,变化的地方,则在于它更进一步地对“信仰”进行了理性的诠释。

虽然在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上,《风筝》没有完全摒弃国产谍战剧创作的一些基本套路,比如,隐藏潜伏、身份甄别、情报传送、诱捕暗杀等,但导演在故事叙述和人物刻画过程中十分重视对革命信仰的艺术表达,从而让观众能感受和领悟到托举主人公事业的强大动力与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支柱。

何为“信仰”?过去的主旋律作品,通常会将“信仰”解读成“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付出鲜血与生命,《风筝》也是在这个主旋律下展开讲述。

无论是慷慨就义的曾墨怡,还是被国民党中统制造“车祸”撞死在街头的程真儿,信仰的力量彰显了人格的价值。

在激烈斗争的年代,能够在残酷环境下保存人格的坚定与统一,成为那个时期情报工作者最值得大书特书的部分,而《风筝》,正是沿着这条叙事线,刻画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柳云龙饰演的男一号郑耀先,就像一只飘在高空的风筝,为了崇高的革命信仰,他潜入国民党军统组织,成为人见人怕的“军统六哥”。

这只“风筝”所处的环境,无异于惊涛骇浪,而牵扯着他的那根线,之所以没有崩断,除了郑耀先与放线者拥有高度一致的精神追求外,更在于“风筝”本身对“线”的信任与依赖。

郑耀先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面对革命同志在自己面前的悲惨遭遇,他会发出疼痛的呼喊,这种呼喊最有代表性的情节是郑耀先对上线领导陆汉卿的抱怨,“十年了,我已经分不清楚自己是红是白,是人是鬼。这样下去,敌人不收拾我,我自己也要崩溃了。已经十年了,我不知道还能活几个十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活得像个人?”

还有程真儿、曾墨怡、坚冰、韩冰、蒋万潮、林桃、延娥等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形象极为鲜明、立体,他们不再是过去谍战剧中的扁平人物,而是更具立体的圆形人物。每个人物不再具有善恶之分,他们都为各的信仰坚守、奋斗,彰显着他们职业的崇高,构建出了英雄群像。

《风筝》对英雄人物的刻画显得更为细致,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传奇色彩浓厚而不落俗套 ;镜头语言表现出沉稳、浪漫亦不乏谍战剧的特有魅力;作品对信仰的诠释与重申亦完成某种突破,对当下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与传播产生积极意义。

值得称赞的是,《风筝》打破了传统谍战剧英雄形象的塑造模式,通过对人物身份矛盾与情感交织的展现,体现出人物的宿命感,由此表达更接地气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观众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和感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毫无疑问,这为谍战剧在商业运作和艺术内涵上的突破提供了新的样本。

从英雄形象重建、传奇故事平凡化书写,到跨越信仰之谜、人性沼泽,《风筝》试图探寻英雄本身所面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与悖论,这又无疑为谍战剧提供了创新灵感与创作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