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我家孩子做作业读书总是要催三催四? 甚至会厌学、不喜欢上学呢?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学习就像玩游戏那样主动自觉呢? 带着这样的困惑,来到了好爸妈成长营第四期的第一课:《如何激发孩子持续的学习动力》。 我们相信,孩子天生就拥有自我管理、向好向善的内驱力,不需要培养,只需要家长保护和激发就行了。 同样孩子在学习和做作业上面也是具有自我管理的内驱力的,只要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减少对他们的干扰和打断,让孩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马校在这节课里也给我们提供了在正面管教中倡导的方法:多鼓励少表扬,去激发孩子的原动力。 我们听到了杨杨妈妈对他说的一些话:
我们还听到了乐乐妈妈对她说的一些话:
杨杨听完妈妈的话,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妈妈的要求,为了满足妈妈的期待,可能会去做妈妈希望的那些事情,也会觉得压力很大。 而乐乐听完妈妈的话,觉得很开心,认为自己是一个内心很有力量的孩子,即使妈妈没有提任何要求,他也会主动去思考,想要做的更好。 当遇到从未做过的事情,他也敢于去挑战,即使知道挑战可能会失败,他也不害怕,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敢、乐观、坚毅的优秀品质。 我们发现杨杨妈妈和乐乐妈妈都是在说好话,但是两个人的好话是不一样的。杨杨特别有压力,乐乐却特别有力量,更加愿意去尝试。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都是听着“表扬”的话长大的,孩子的压力真的会很大,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在乎别人的看法,要靠别人给自己的评价来获得自己的定位。 如果我们经常鼓励孩子,用鼓励的语言跟孩子说话,孩子会变得特别自信,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 当别人把我捧得很高,我也不会高处不胜寒,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当别人把我贬得很低,我也不害怕,我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所以人就会更稳定,情绪和状态都会更稳定。 知道了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影响,我们也需要学习怎么样给孩子鼓励。 1、启发式鼓励 比如说,当孩子考了第一名, 我们可以问他“你感觉怎么样了?”让孩子把考了第一名和那种“喜悦”“满足”的感觉联系在一起,孩子会体会到那种具体的美好感觉是什么样,以后才会自动自发地为了这些感觉而继续努力; 也可以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孩子会自己去思考和总结“这个过程中我做了些什么?”,把好的方法和经验记录下来,之后就可以继续使用。 2、描述式鼓励 描述式鼓励多以“我看到”“我注意到”“我观察到”开头,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我们的语言就会像摄录机一样,把孩子的行为都收录进来,这样的鼓励是描述具体的行为,就会让孩子明白“原来我这么做是有用的”,时间久了孩子自己也会把注意力都关注在行为上,而不是去关注如何取悦大人。 3、感谢式鼓励 当孩子按照约定完成了某件事的时候,我们不是夸他“真是个听话的孩子”,可以试试这样说“孩子谢谢你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被感谢会让孩子感觉到很受尊重,也会感觉到特别有价值感有力量,觉得我真行,下次还想做好,这种力量日积月累是非常强大的。 4、赋能式鼓励 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不是说“这样考试成绩不错,你真是咱们家的骄傲”,这样说的时候,家长会觉得很有力量,但是孩子没有力量,因为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家长身上,而不是思考自己要什么,长期孩子还会形成,“学习是为你学,而不是我要学”,以后没有人在身边这么说的时候,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可以试试这么说“这样考试成绩不错,你是不是很为自己感到骄傲”,孩子的感受和学习动力就会不一样,是让孩子为自己努力,为自己骄傲,把对孩子能力的信任种进孩子的心里,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当我们听到伙伴们给自己鼓励,和他们的距离就会变得更近,这样我们的归属感就会建立起来,接下来就想把事情做的更好。 这就是鼓励的力量,他貌似不是真的针对性解决我们遇到的孩子学习问题,但是鼓励是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想要归属感、想要价值感的核心问题。 当孩子在底层把价值和归属这两个感觉都补充的很充足的情况下,我们会看到不用你再唠叨了,不用你再说教了,刚才大家自己都说接下来要做的更好啊,其实孩子也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学的如何和孩子说鼓励的语言。 今天是我加入365日更营的第136天, 【内驱力】, 是我今天想要告诉你的! 内驱力是在孩子自己的内在需求上产生的动力,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有了内驱力的孩子,无论外在有无鞭策或奖励,他都能有热情投入到想做的事情中,不会轻言放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