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什么?

 黄昌易 2019-07-21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性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说::“一个人在外面能够亲近有贤德的人,并且能够轻视美色,或不贪求其他一切美好的事物,侍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忠于职守,与朋友交往讲信誉,这样的人,虽然自己说他没有学习过,我也必然说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不是看他读过多少书,学过多少技能,而是看这个人有没有美好的道德品质。因为实干远胜过浮华的辞藻。当然这段话的意思不是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重要,而是做人更重要,要分清主次。就像孔子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先把孝、弟、仁、爱、谨、信等品德做好了,有余力再来学习新的知识。

那么有才无德又会怎么样呢?试看世上多少恶人,学问越高,危害就越大。相信大家都能想到很多例子,这里就不做列举了。

人生一定要读很多书吗?

庄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之前熟悉的都是前半句,认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多的学习。然而后半句告诉我们“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有限的生命学习无限的知识是徒劳无功的。原来庄子是告诉我们不要学习?

其实也不是不要学习,而是告诉我们要分清什么重要学什么。其实在笔者看来,一个人堂堂正正,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养活自己,造福社会,他完全没必要读太多书。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只要做四件事就够了。《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立志于求道,修道也就是修心修身修做人,人做好了,做事才能符合天道。而做人依据一个人的德行,和内心的仁义。最后是一个人的技艺,也就是养家糊口的本领。技艺孔子用的是“游”这个字,并且把他放到最后,可见孔子认为做人比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还要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也就清晰了,一个是做人的,一个是职业的。职业的不用说了,做人的应该读什么呢?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信息和线下的书籍无穷无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写一本书。那么他的思想一定是对的吗?或者一定适用于我们吗?然而古代的圣贤留下的经典,经过几千年的时间,依然被奉为经典,读他们的书准没错。

下面列举几段王阳明和徒弟徐爱关于孔子删述《六经》的论述,相信更能说明。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事乎?抑将每其言辞而徒以譊譊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比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

王阳明说:“你认为明道于世间,是使人们返回到淳朴善良的品德而落实下去,还是写一些虚文华丽的辞藻而哗众取宠呢?”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虚文大多而实行大少了。假使大道早已明于天下,则《六经》(指《诗经》《尚书》《乐经》《礼记》《易经》《春秋》)孔子也不比删改了,孔子删改《六经》实在是逼不得已啊。”

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藉藉,不知其几,《易》道大乱。孔子以天下好文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唯此为得其宗(认为文王和周公的说法为正道)。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春秋》皆然。《书》自《典》《谟》(尚书的两个篇名)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唯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

天下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已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

可见圣人唯恐繁文乱了天下真理,而删掉不正确的部分。现在由于著述立说太多,人们也不知道哪一家说的才是真理,只好把各家学说并列出来,而不去实行,实则是费尽许多精力读了许多书确毫无用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