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講 | 詞體結構中的其他法則

 西雨潇潇gzs7hi 2019-07-21

詞體結構中的其他法則 来自冠山词苑 29:36

詞體文學的“正格、當行”強調運用具象(逼真)思維,也就是逼真性思維的運行,它主要借助作比對偶,這和制文、律賦一樣,制文名為八股實是四聯對偶成章的結構。

這與詞體文學類似,不同的是制文八股使用明喻明對,而詞往往用暗喻與借代,有時還隱去部分對比句式,沒有用股數量的限制。

第四法則

以隱喻作比

摄影:富珲

詞發展到南宋,長調基本都已經完成賦化,慢詞不使用賦筆很難駕馭全篇詞體賦化的完善在辛棄疾時代,形成於細節向縱深遞進的基礎上。

近代顧隨先生運用雙向賦筆使隱語和巧談借助“放言遣詞”讓主題意象呈現於立體化的審美空間中,突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懷,如《木蘭花漫》:“故人書問我”。

葉嘉瑩先生對詞的賦筆作了一個簡單總結:“荀結隱語,宋尚巧談”。

他們都是善於運用賦筆的核心方法:隱喻。以隱喻(暗喻)作比是結構的第四法則。

第五法則

用警句組織線性思維

摄影:富珲

我們寫詩填詞有一個經驗,那就是有時在不經意間悟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或者某些事物的本質,於是進一步思索形成最易表現自己情壞的一個妙句。

如果能夠找到一個視角作為“聚焦點”,就可以形成一首詞,我們把這個最先想到的句子作為“警句”,圍繞著這個句子向前尋找合適的“聚焦點”來深化這個警句,形成一種線性思維,再琢磨如何開頭破題、如何運用結構關係推挽到“聚焦點”,是否在這個警句中還可以再轉渡出更深一層的意境。

就形成了詞人橫向的線性思維。通過警句組織一個線性思維是結構的第五法則。

第六法則

理清虛實的分界點

图:秘色瓷

辭賦文章的結構,圖與底的關系可以依據視角的寬窄遠近,映與襯的關係可以依據參照比對,因與果的關係可以依據邏輯思維,這三種關係在展開運思時都好區別之間的相互關係,不需要書面文字交代自可體會到。

唯獨虛與實的關係,則必須在字面上作交代,所以填詞在安排虛實結構時,在那一個點上轉換必須清楚的給予暗示和交代,否則會產生誤讀。

詞不同於其他文體,因篇幅固定,回旋的空間較小,填詞時安排虛境與實境描寫時首要理清虛實的分界點這是結構的第六法則。

讲师介绍

郑绍平

笔名:文森

1948年出生于潮州

1955-1968年在北京读书

少好倚声之学 师从叶君健、许鲁野

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汉语语言文学专业

私淑于卞孝萱和叶嘉莹两位先生

现定居于澳洲

唐代文学韩愈研究会顾问

台湾粥会会员

香港诗词学会和深圳诗词协会首席顾问

词学专著

《倚声探源》

《词林探赜》

词集

《冠山访月词》

《香葭斠律词》

论文

《玲珑四犯词本体初探》

《从古风用韵试析韩愈的琴曲歌辞》

《韩愈诗歌三维空间中的美学探索》

《韩愈对词体文学律化的卓越贡献》

《贾岛为七律诗坛注入的新讯息》

《纳兰性德词体初探》

《说到人生剑已鸣,血花染得战袍腥》

……

讲师 | 文森

主持 | 白衣

助理 | 彥康

摄影 | 富珲

编辑 | 宝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