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英雄之四:胡虏无百年之运

 lj0279 2019-07-21

胡虏无百年之运,是朱元璋说的。

元朝的建立,彻底结束了两宋时尚存的南北对峙及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中国自秦汉以后,又一次实现了真正的大统一,而且是史无前例的超级大统一。可惜这个大一统的超级帝国却仅仅存在了97年,便结束在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的手中。然而,让人惊讶的是第一个皇帝世祖忽必烈称帝之后的9个元朝皇帝一共只经历了38年,而元顺帝竟然就当了35年的皇帝。在这35年中,妥欢帖睦尔由一个13岁的单纯少年长成了一个精于权术、沉湎于玩嬉淫戏的帝王。在他的帝王生涯中,曾发生过多次政变,有过许多擅权之臣,他这个皇帝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权斗争中岿然不动。

这么大的福气,怎么说他是个倒霉蛋儿呢?

且听我娓娓道来。

有史书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说是宋恭帝赵显的亲生儿子。还不只是野史这么说,治学严谨的谈迁在《国榷》上也言之凿凿,说宋恭帝赵显投降了元朝之后,元朝皇帝是很懂政策的,封他为瀛国公,而且把元朝的一位公主嫁给了他。后来,身为宋末帝的赵显感觉元朝皇帝对他有些猜忌。为了消除元帝的疑虑,赵显要求去当和尚,住到大漠深处了。元明宗和世梀因为帝位之争逃到漠北后,碰到了赵显,两人相交甚好,同是天涯沦落人嘛。有一天,元明宗偶然听到了赵显刚出生的儿子的哭叫声,觉得这婴儿声音宏大,非同凡响,就请求赵显将这孩子给自己当养子。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妥欢帖睦尔。

强大又孱弱、骄傲又自卑的汉人有一个坏毛病,就如同被他们所不齿的棒子族一样,好把有出息的、不驯服的异族人说成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例如说小日本统统是中国人徐福的后代,儿子后来打老子也只是不孝和忤逆,终归是家里的事情。妥欢帖睦儿的来历大致亦如此。赵显刚出生的儿子的哭声大小这类的描写,已经是小说家的笔法了。

在《元史》上,元文宗的确将妥欢帖睦尔不是明宗亲生儿子的事情诏告于天下,但是妥欢帖睦尔为什么最后还是当上了元朝的皇帝呢。

毛是罗隐的粉丝,他特别喜欢罗隐的这两句诗,反复圈点,津津乐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用到妥欢帖睦儿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妥欢帖睦尔生于1320年四月,是元明宗和世梀的长子。老爸和世梀因为受一场宫廷政变的牵连被他的叔父贬放边陲,途经罕禄鲁部族所在地时,在当地一个欢迎Party上遇到一位美丽的穆斯林少女,名叫迈莱迪(这名起的,怎么听起来就是买来滴)。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惊鸿照影挥之不去。当地老大看出了他的心思,便为他成了好事,娶了这个美艳的回回女子为妃,带着她一起踏上了远去漠北的旅途。虽然顶着个皇帝的名,但贬放比流放也强不多少,对于和世梀来说,前途已经是一片黑暗。有个风情万种的娇娘在身边,使一颗冰冷的心又有了一丝热气。不免天天整点俗人乐,后来便整出了妥欢帖睦尔。不幸的是迈来迪“生顺帝而崩”,妥欢帖睦尔刚一出生就没了娘。

元明宗后来在漠北当周王期间,国内的叛变已经被肃清,而泰定帝又驾崩于上都,也就是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于是,元明宗的弟弟图贴睦儿便于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十一月派遣使者前往漠北迎接异母兄周王和世梀继位返都。和世梀得知了消息,高兴的几乎抽过去了。当下便打点好一切踏上归途,并迫不及待地在回程路途中即皇帝位。

生怕煮熟的鸭子飞了。

他咋疯成这样呢?

因为他知道他在这次宫廷政变中是没有出过力的,而他的弟弟图贴睦儿才是当时的权臣、留守大都的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掌枢密院符印——燕贴木儿心中唯一的皇帝人选。

这个燕帖木儿为报答武宗知遇之恩,原本是迎立怀王图贴睦尔为帝。

燕帖木儿是忽必烈时一代名将土图哈的后人,名重一时的权臣。当年八月,梁王王禅、丞相倒剌沙等拥立泰定帝儿子阿速吉八(真难听的名字,就提这一次)于上都,准备实施改革,并发兵进攻大都。

读蒙古史,你最初会惊异蒙古内部的流血冲突怎么会那么多,那么严重?一言不合,兵戎相见。但读到后来,你就会从先前惊讶同室操戈事件的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终于到了波澜不惊。

相煎何急?

燕铁木儿及其所属钦察军团和一部分武宗旧部支持图帖睦尔,出兵打败王禅、倒剌沙等,夺取上都;接着又调兵平定了四川、云南的军阀反对派。九月,图帖睦尔接受帝位于大都,是为元文宗,改元天历。这样一来,元朝居然一分为二,有了两个皇帝。

一个是握有实权的元文宗图帖睦尔。

一个是贬放在外的元明宗和世梀。

元文宗早已经认为和世梀是个眼中钉,就像俗话说的,天上怎么可能有两个太阳,国家哪里允许两个君王同时存在呢。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可是这才一年,为什么元文宗就会对元明宗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呢?

当初元文宗在登基大典上,曾经表示:我在这里是等候我的哥哥回来,一旦他回来啦,就遂了我让帝位给他的心愿(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

这话还真不是演戏。

那个时候,上都蒙古诸王的力量很强大,个个都是拥兵自重的悍将,而各行省的省长里也有不少人尚未表态,还在犹豫观望。元文宗虽然抢了先机,被燕帖木儿用强权扶上帝位,可他并不是元武宗皇帝的嫡长子,得位不正,只能是占着龙椅,然后再打“大兄”牌,这样可以暂时稳住己方的阵营和人心。于是,在摆平了上都的势力后,再杀掉反对派倒剌沙和天顺帝这个小孩子,跟着进一步,元文宗派臣下数次往返,要迎接这个大兄回大都“登基”。

这时候,元文宗的政治手段之厉害已经现出端倪——谁说汉民族以外都是五大三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呢,有些人是相当厉害的,蒙古这方面的人才不论男女可以说都是史不绝书,令你拍案叫绝。所以说中国政治谋略之成熟(或者说鼠窃狗偷之术)自古以来堪称世界之最,这话一点不夸张。当时,身为周王的和世梀对自己做皇帝的前景顾虑重重,迟迟不肯动身。他是有疑心的,可架不住劝的人多呀?史书上说“朔漠诸王皆劝帝(当时是周王)南还京师。”这些宗王都是多年追随他的人,纷纷劝周王回去继位,所谓辛苦多年也好有回报,你不回去当皇帝,我们怎么办?到哪儿去谋一官半职?

终于,和世梀被兄弟元文宗过份的热情和诸王过份的期望推上了看似光芒夺目的不归路,起驾还都。

走的时候还半信半疑,等到了金山,见一路都有宗王、大臣们走马灯般相继来迎,一个个都那么真诚,和世梀也就渐渐放宽了心。于是,他派旧臣孛罗做为他的使者前去大都传递他的旨意。

两京人民得知和世梀真的要来了,夹道欢呼鼓舞(任何朝代都不缺傻逼),“诸王、旧臣争先迎谒,所至成聚。”到哪儿都能攒起一大堆人!面对此情此景,和世梀自然是十分受用,可元文宗和燕帖木儿那是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出于稳妥起见,和世梀于返回大都途中在和林匆忙即帝位,正式成为元明宗。

他不回大都即位而是在蒙古旧都和林即位,正说明心中还是对元文宗这个兄弟没有完全放心。

元明宗称帝之后,立即摆出大哥的架势,派使臣对在大都的弟弟元文宗说:“兄弟你听政之暇,应该多亲近儒家士大夫,深习古今治乱得失,不要荒废时间。”

在任何朝代这都是废话,元文宗对这种教训的口吻非常不舒服。当然,心中不舒服,面子上的事情还是要做。

元文宗遣燕帖木儿等人率大队人马,在半道儿上向元明宗奉上皇帝的几套公章(玉玺),以示真正让位之心。这一招很管用,元明宗完全松懈下来。当然,他也不傻,对燕帖木儿等人表示,“你们回去告诉大家,中央里边凡是我弟弟任命的文武百官,我仍然续用,级别待遇工资全部照旧,大家都不要担心。”燕帖木儿更不傻,他反试探元明宗:“陛下君临万方,国家大事所系者,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而已,宜择人居之。”

元明宗得意忘形,早已忘了自己刚才所说的袭用元文宗所任百官的话,马上下诏委派父亲武宗旧臣与随从自己多年的旧臣孛罗等人分别进入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燕帖木儿已经心中有数,只是不动声色而已。

此后,他又发布一系列文件,任命了大批官员,从中央到行省,几乎都换上他自己认可的新人选。过份的是,他还“选用潜邸旧臣及扈从士,受制命者八十有五人,六品以下二十有六人”,特别明显地任用私人,连自己的保镖都当了大官。

为了稳住兄弟元文宗,他下令大都省臣重铸“皇太子宝”,其实是“皇太弟宝”,从前元武宗所铸“皇太子宝”忽然找不见了,并且给中书省下文件:“凡是有关国家财政、人事任免一类大事,要先请示我弟弟,然后再报告我。”

元文宗这时也不敢怠慢,在燕帖木儿的陪同下从大都出发,北行迎接大哥元明宗。

八月四日,元文宗与元明宗兄弟俩在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在今天河北省张北县北)见面。

 必须要说说元文宗这个人。

元文宗图帖睦尔是中国历史上千古罕见的高文化素质皇帝,一口京片子说得比土著北京人还地道,精通经史子集各类国学,兼有琴棋书画等雅好,诗吟的清新,词填的工整,说起孔孟来犹如饱学鸿儒,然而这么一个了不起的皇帝,为什么在历史上不著名呢?

吃了自己是蒙古人的亏。

汉人自认是中华正统,有着强烈的妖魔化元朝倾向。一个蒙古皇帝的国学根底深厚到汉人都不能望其项背,还不够丢人咋的?能不说就不说了。伟大领袖好讲个一分为二,开口闭口就是辩证,赶上老中医了。其实你一分为二的想,辩证的看,咱汉人的文化能把一个异族的皇帝五迷三道成如此地步,不也说明了这个文化的厉害吗?

 先说文治。文宗一门心思要建设文化强国,这和我们现在的政策非常一致。为此他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奎章阁,这奎章阁类似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和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

奎章阁成立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负责编修《经世大典》,当时的大文人大学者赵世延、虞集分任总裁副总裁,也就是现在的总编副总编的意思。《经世大典》也叫《皇朝经世大典》。1330年开始修撰,次年五月完成,全书八百八十卷。

用篇什浩瀚来形容这本书绝不过分。拿到今天,一定可以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该书体例参考了唐宋会要,但有所创新。如工典篇分为宫苑﹑官府﹑仓库﹑城郭﹑桥梁﹑河渠﹑郊庙﹑僧寺﹑道宫﹑庐帐﹑兵器﹑卤簿﹑玉工﹑金工﹑木工﹑抟埴之工﹑石工﹑丝枲之工﹑皮工﹑毡罽﹑画塑﹑诸匠二十二目﹐各篇目正文之前,均有叙述文字说明其内容梗概,或变革的原因,或设立的宗旨,便于读者了解。

这种编纂方法是唐宋会要所没有的。

这本书对于元朝成为文化强国好像并没有什么帮助,却在明初修《元史》时成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书,《永乐大典》也辑录了书中的许多篇什。

可悲的是,到了明朝万历三十三年,该书已经遗佚。今人所见该书遗文,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散碎资料,总约十馀卷,还不及全书百分之二三。即便如此,也能从断简残编中一窥这本书的浩大。如《经世大典 站赤》记载,元朝全国驿站多达一千五百余处,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辖境包括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与库页岛),北达吉利吉思(今叶尼塞河上游),西南抵乌斯藏(今西藏),南接安南(今越南)、缅国(今缅甸)。驿站有水陆之别,陆站用马牛驴狗,水站用船。驿站由站户服役,各站所置站户及交通工具数额不等,依据繁闲而定。大站置驿令,小站置提领,关会之地置脱脱禾孙(查验人员)。各地驿站归地方官府提调,统隶于通政院、中书省兵部。

看看大元朝的中国邮政,就知道啥叫牛逼了。

一个邮政就如此,遑论其他。

煌煌大元!

文治说罢说文采。文治和中央整个的政策水平有关,而文采则只和当事人有关。文宗懂诗,现今留存的元文宗诗作近有四首,但就是从这四首诗里,也能读出诗人卓尔不凡的胸襟气度来。

一首为七律《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其诗云:

 穿了氁衫便著鞭,

一钩残月柳梢边。

二三点露滴如雨,

六七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

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

七十二峰都在前。

不能说是千古绝唱,但清新不俗,好似出水芙蓉。辛弃疾的长短句是有名的,从这首七律里也能看到一丝稼轩词的影子,但排开来看,高低自现。稼轩词是这样写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调寄西江月,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好词是绝对的,但真不及这位后来的蒙古人文宗皇帝。

曾有学者论文宗的这首七律“寂静中不乏朝气,和婉中不乏威严,太平天子的气象俨然”;又说“诗歌最后两句,不愧天子手笔,颇有威加海内万方宾服的气派,语气不同凡响”。

斯言不谬也。

读诗必须联系当时历史背景。

据《元史》记载,泰定帝崩后,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共守内廷,籍府库,录符印,召百官入内听命。即遣前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明里董阿、前宣政使答里麻失里,驰驿迎帝于江陵,密以意谕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颜,令简兵以备扈从”。很明显,此诗标题为《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说明该诗正作于前往大都的途中。元文宗被燕铁木儿迎立为帝,正是踌躇满志,思大有为于天下的时候,因此帝王之气跃然纸上不足为怪,难得的是文宗个性平和端正,不骄不躁,即便有君临天下之威,诗句里也是和缓平叙,锋芒内敛,既不缚苍龙,也不比高低,仅于最后两句稍见心底雄心壮志。

还有一首七律为《登金山》,诗云:

巍然块石数枝松,

尽日游观有客从。

自是擎天真柱石,

不同平地小山峰。

东连舟艥西津渡,

南望楼台北固钟。

我欲倚栏吹铁笛,

恐惊潭底久潜龙。

这首诗气魄也不在上一首七律之下。“擎天真柱石”显然是作者自喻,有点吹牛啊。“不同平地小山峰”一句,颇有睥睨天下豪杰之气。“我欲倚栏吹铁笛”看似悠然,实则以平衬奇,真实用意不仅是“恐惊潭底久潜龙”,还更要让读者惊服于他这份豪情壮志。

另一首为《题九华》,诗云:

昔年曾见九华图,

为问江南有也无。

今日五溪桥上望,

画师犹自欠功夫。

同样平白如话,似乎无甚韵味,其实不著痕迹地赞颂了九华山之美。当年仅仅看到九华山的图画,便为其所吸引,惊诧江南竟有如此令人神往的美景。但今天真正来到九华山下,却发现当年的画师画得实在不够好。

这种烘云托月之法,不由令人想到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的一幕:当海伦出现在希腊联军面前时,史诗并未正面写她如何美貌,只是记述希腊统帅的赞叹道:“为了这样的美女,即使再多打十年仗也甘愿!”又想起《陌上桑》中众人见到美女罗敷时的情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宗说“画师犹自欠功夫”,并非一时兴起之语,他本人即精於书画。《题九华》这首诗现在已经成了九华山旅游的宣传诗,成招牌了,可见影响很大。

最后一首名为《青梅诗》,诗云:

自笑当年志气豪,

手攀红杏寻金桃。

溟南地僻无佳果,

问著青梅价亦高。

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段爱情故事,据《琼州府志》载:“元文宗于至治间徙居琼州,时琼帅陈廉亨有侍女青梅,色艺甚美,文宗屡思得之而竟不就。因赋诗云:自笑当年志气豪,手攀红杏寻金桃。溟南地僻无佳果,问著青梅价亦高。”

元代中期,由亲兄武宗皇帝授位的仁宗皇帝驾崩,其子英宗继位,武宗的两个儿子分别遭到排挤和迫害(又他娘的掐起来了),次子图帖睦尔被贬逐至海南岛。那时的海南岛可是真正的蛮荒之地,既有瘴气又有蛊,活下来就不易。少年图帖睦尔来到海南后,形单影只,茕茕相吊。心情肯定灰暗到了极点。当时万泉河中游北部地区叫定安南雷垌。峒主姓王名官,对图帖睦尔王子很不错,经常陪他到各处游玩,领略海南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排遣寂寞,释怀忧愁。

图帖睦尔王子爱上的这位名叫青梅的女子,本是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陈廉亨家里的侍女,人家已经与郎君订立婚约,不羡富贵而拒嫁王子,绝非如今那些号称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女人可比。而贵为王子的图帖睦尔也不愿以权势强人所难,只好赋诗自哂。

后来图帖睦尔成为皇帝后不忘海南定安的情缘,转念一想:万泉河远在天边,这辈子是难得机会再南下重游了,倒不如在大都附近找一条与她相似的河流,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随时到朝思暮想的万泉河来散心,等同于真的回到海南岛那条温情脉脉的河边了……他想到了大都后面的清河,于是把清河的南支流———就是现在圆明园东面,临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那条河流,也命名为万泉河。文宗皇帝“问着青梅价亦高”的这段故事,曾经被海南琼剧团搬上琼剧舞台,取名《青梅记》。琼海市万泉镇沿万泉河中游的东岸,现在还保存一座香火很旺的“中水侯王庙”,是很早以前人们为纪念王官和文宗皇帝的交好而募建的,老百姓求的是“愿天下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庙的前面就是当年登船游览万泉河的“文宗渡口”。

再来看文宗的书画。

据《元史》记载,文宗图帖睦尔的书法受赵孟頫影响,而且“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超旨”。他曾命近臣房大年画《京都万岁山图》,房大年以为自己火候未到而请辞。文宗於是索纸运笔,先作一稿,“大年惊服,谓格法周匝停匀,虽积学专工,莫能及也”。元文宗的书画作品在今日极为罕见,2005年的秋季,一幅元文宗御笔《相马图》从日本回归祖国,并于1113日在东方国际拍卖公司举办的金融与收藏拍卖会上拍卖。据说是从一位日本收藏家处徵集所得,这或许是其作品之仅存者。这幅《相马图》在整体布局构图、陪衬景物安置和绘画思路、人物服饰等细节方面,都明显继承了唐代传统的画法,人物形态的描绘也十分精到传神。这幅画中的马匹形态生动,有唐人画马的玲珑韵味,但又脱离了过于刻板的平面描绘,具有多维立体的视觉感受。

最后看元文宗的棋艺。

据《玄玄棋经》序言里虞集的话来看,元文宗棋艺颇得国手传授,造诣非浅。虞集“在天历间尝仕翰林,侍读奎章”,他口中的元文宗是“以万机之暇,游衍群艺,诏国师以名弈侍御于左右,幸而奇之”。元文宗曾有一次对虞集问道:“昔卿家虞愿尝与宋明帝言:‘弈非人之所好。’其信然耶?”文宗古今历史无不精通,所以能以南北朝时的虞愿劝谏宋明帝嗜棋的话来问虞集。虞集于是回答说:“自古圣人制器,精义入神,各以致用,非有无益之习也。故孔子以弈为‘为之犹贤者乎已’。 孟子以弈之为数,如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且夫经营措置之方,攻守审决之道,犹国家政令,出入之机,军师行伍之法,举而习之,亦居安虑危之戒也。”

文宗问得有水平,虞集也答得有水平,把孔孟两位儒家圣人的话拿出来证明围棋并非无益,能够跟政治军事触类旁通。后来的结果是“帝深纳其言,遂命臣集铭其弈之器。集故有‘周天画地,制胜保德’之喻。”

元文宗的高文化素质,遍览明代诸帝,并无一人能及得上他。更难能可贵的是,元文宗拥有这种高文化素质的时候还仅仅才二十多岁,他逝世时还不到三十岁。天若假年,估计文宗的艺术成就,恐怕会不在宋徽宗之下。如果把比较的年龄段限制一下,纵览中国历史上三十岁以下皇帝,没有一人比得上他!

 和世梀也是个重情义的人,他感念自己的弟弟放弃帝位,让自己来做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便发红头文件,嘉奖表彰之余,任命主动逊位的文宗为“皇太弟”,也就是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如同当年把林副主席写进党章和宪法一样。

一时之间,其乐融融。

然而,知道啥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