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王秀娟老师一起绕西湖游玩了一天,虽然很累,但总算是不虚此行,圆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 在一天的行程里,我给自己定的两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于谦墓和岳飞墓,其它景点倒在其次。遗憾的是虽然到了岳飞墓前,却被围墙挡在了外面。对于25元的门票费,虽然在有些人看来并不多,但却让性质完全变了味——我是来凭吊民族英雄的,而这本身就不应该设立什么门槛!而且,弘扬民族精神,更为广泛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种社会责任,远比经济创收更重要。 而且,单单对岳飞墓而言,并不需要多大的维护与运营成本,也不会对岳王庙的创收造成多大的影响,适度开放未为不可。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经济创收的同时,相关单位应给如我这样不以游玩为目的的人创立条件,比如在岳飞墓和岳王庙之间设立单向通道,然后将岳飞墓设为半开放单元,既可以让游人由岳王庙来到岳飞墓前参观,又可以给来凭吊的人必要的机会。这样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呢? 而相对于岳飞墓来说,于谦墓则是完全开放的。可惜虽然完全开放,这里却是冷冷清清,鲜有行人,和岳飞墓前游人如织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于谦比岳飞更伟大。第一,岳飞只是当时南宋的抗金将领之一,虽然功绩最大,但远没到一个人的存在决定国家命运的程度;但于谦却是挽江山于既倒的关键性人物,他的存在直接决定了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和未来命运,所以他的功绩要远在岳飞之上。 第二,岳飞抗金,远有韩世忠等抗金名将遥相呼应,近有牛皋等一干生死兄弟紧步相随,身后还有身经百战、纪律严明的岳家军足堪一用,自己还有出神入化的绝世武功、烂熟于心的文韬武略。但于谦这些都没有,他以文人的身份领兵部尚书,又遭土木新败,人心惶惶,面对着乘胜而来、军威正盛的数十万虎狼之师,所能用的却只有临时拼凑起来的十万老弱病残。而且,即使不敌,岳飞至少能够确保自己全身而退,然后依托广袤的土地与敌周旋;可于谦背倚孤城,亲冒矢石,一旦兵败,等待他的只有一死。所以,于谦这种为了国家不计生死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敬仰。 第三,岳飞精忠报国,忠的是赵宋朝廷;于谦殚精竭虑,忠的是整个国家。所以,岳飞才被莫名其妙的十二道金牌催掉了性命。可以说,与整个国家命运相比,岳飞更看重的是自己“忠臣”的名声,所以他的死毫无意义、毫无价值。而于谦一心报国,既能甘冒不忠的罪名对老皇帝闭门不纳,又能在英宗复辟时为了国家的稳定从容赴死,他的死才真正算得上是死得其所。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比岳飞高的远不是一点半点。 人说“慷慨取义易,从容赴死难”,而于谦却不但做到了慷慨取义,更做到了从容赴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又是怎样的勇毅决绝!他用自己的一生和整个生命为自己的《石灰吟》做了最好的注解——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岳飞被金牌调回,虽知抗金大业就此付之东流,但心中未尝不有一丝侥幸,因为毕竟他是功臣,所以,对他而言全身而退并不算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而面对着英宗复辟,作为当年对英宗“闭门不纳”的决策者,作为被废黜皇帝的拥趸者(虽然于谦本人只是完全出于为国家考虑,但又谁人听得?),于谦就是一种必死的结局呀!而在这时,于谦手握重兵,却放弃抵抗,并严令三军不得随意调动。他用自己的生命不但确保了大明江山得以延续,同时也确保了整个国家不生战生乱,确保了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不再遭受流离之苦、亡国之悲。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在形势一片大好,胜利指日可待的情况下,面对十二道金牌,于谦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我想,那时的他一定会甘愿背负“不忠”的罪名,为国家和民族承担起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于谦这种“国家至上”的理念,在忠君思想盛行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绝无仅有的。 而这种“国家至上”的理念,在当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确保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可以确保我们的民族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于谦才是最应该值得敬仰的千古英雄,民族翘楚。 可是,同样在西子涛畔,相距不过几十分钟的脚程,两者的差距却是如此之大——岳飞墓虽要门票却游人如织,于谦墓完全开放却冷冷清清,这一方面固然是个人的名气所致,但又何尝不与舆论的导向有关?在这里面,相关部门确实应该有所作为了啊…… 在于谦墓前,我默默地吟诵起了他的《石灰吟》。当有一位工作人员(一伙人扛着梯子,估计是来清理墓上的杂草的)调侃说祭拜要买贡品的时候,我一脸的肃穆:“于谦不需要!记住他的话更重要!” 是的,于谦不需要或真或假的各种凭吊,自己的生命尚可以抛却,他又如何在意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他需要的是千千万万的追随者,是千千万万真正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甚至超过自己生命的中坚力量。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中国梦”又何尝不是于谦的终极梦想?而如果有千千万万如于谦这样心怀“国家至上”理念的人,我们的“中国梦”还会远吗? 除了岳飞墓和于谦墓之外,我还到了武松墓、苏小小墓和秋瑾墓。对于武松墓,来之前真的不知道,只是在寻找苏小小墓的过程中偶然看到的。而对于武松,我除了敬佩他是一位英雄之外,远没有到敬仰的程度。苏小小墓是我这次行程的目标之一。究其原因,虽然我算不得文人,但仍怀揣着文人的梦想,满脑子的怜香惜玉。是啊,一代才女,却生而为妓,苏小小的心里是怎样的不甘?可是,标签业已贴上,除了在醉生梦死的风尘堆里陪欢卖笑外,她又能怎样?芳年早逝,在她虽属不幸,但何尝又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解脱? 可惜,她生在滚滚红尘中,活在滚滚红尘中,又葬在了滚滚红尘中——墓在桥边,游人如织,而且有许多游人把小小墓当成了游玩的景点,络绎不绝,甚至还要与之合影拍照,以至于我等了很久都找不到凭吊的机会。我想,对这样的滚滚红尘,苏小小的心中是永远会选择逃避的。我不知道当时把小小墓葬在这里,是苏小小自己的选择,还是出自于别人?而无论是谁,初衷又是什么?是为了不让她感到孤独,还是在这里默默地等待着什么,或者只为了这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 这些,我不知道,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但她早在几百年前就确然的躺在了这里。一抔黄土掩盖了她的芳容,十里波光却依然摇曳着她的梦想。但愿在冥冥之中众生平等,她不再有宝马香车,也不必强颜欢笑,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女孩,拥有一段普普通通但却能够相濡以沫的爱情…… 在手机导航的时候,得知秋瑾墓就在附近,于是我赶紧去拜访。也许,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秋瑾这个名字并不曾存在过,虽然她曾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而且,即使他们记得秋瑾这个名字,她的名气也远没有武松那样风光。但我却偏偏对秋瑾更加敬仰,因为武松的勇武只为了他自己或有限的个人,于整个国家或民族并无实质上的意义;而秋瑾则不同,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寻出路,所以,她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英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她当得起“鉴湖女侠”这个光荣的称号! 因为导航指向有误(或者是我本来用着不熟),找了好久才找到。在秋瑾墓前,面对着她倚剑而立、英姿飒爽的纯白塑像,我轻声地吟诵起她的诗句: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见画图移颜色,肯把江山付劫灰? 浊酒难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而在这时,我也在扪心自问:也许,将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可有她这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胆气和精神? 怀着由衷的敬仰,一路前行。到了白堤,趁着让同行的王老师稍事休息的间隙,我折返回来,一路东弯西绕,先是拜访了纪念林升的放鹤亭,又跑到了苏白纪念馆——可惜过了开放时间,只能望门兴叹了。 不过,走在苏堤和白堤上,依然可以想见他们的精神,可以感受到他们给当时百姓带来的福泽,以及他们给后世留下的无形资产——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如今尚姓苏。我想,如果二公有灵,见到如今的太平盛世,以及如潮而至的游人,他们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或许又会诗兴大发,再谱写出一首千古绝唱吧? 由于时间的关系,其它景点或没有去成,或如走马观花,但愿有机会再一一的拜访吧。 在一天的游玩中,我徜徉于西湖的无边胜景之中,更沉浸在她那丰厚的文化积淀里。不过在我看来,文化积淀远比无边胜景更重要,因为景致再好,都可以复制,但那种真正属于历史的东西是别的地方永远也无法模仿得出来的。西湖景区这一点做的不错,但似乎还有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像于谦墓这样的景点,是不是可以多设一些指路标志,指引人们可以更顺畅的到达呢? 西湖风景美如画,更愿明天的西湖更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