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蜈蚣5一lO条,全蝎6—12g,丹参15g。 肝阳上亢型合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止痉散方加丹参15g,天麻10g,钩藤10g,黄芩12g,石决明15g,炒栀子10g,淮牛膝10g);风痰型合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止痉散方加丹参15g,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茯苓20g,陈皮10g,石菖蒲10g,郁金香12g;肾虚型合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止痉散方加丹参15g,枸杞10g,菊花10g,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茯苓15g,泽泻10g,丹皮12g);气血亏虚型合用八珍汤加减(止痉散方加丹参15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当归15g,熟地10g,赤芍10,川芎10g,黄芪30g),每日1剂,中煎取汁,分3次温服。 董某,女性,36岁。眩晕反复发作1年余,发作并加重3天就诊。患者1年前始,无明显诱因觉头晕,在当地卫生院住院治疗月余,病情好转出院。此后反复发作,曾先后在荆州等地医院就诊,TCD检查提示大脑前、中、后动脉中度痉挛,其他检查未见异常,用中药、西药治疗后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就诊时头晕如坐舟车,闭目不视物,头昏头重如裹,伴恶心呕吐痰涎,不思饮食,精神萎靡不振,无发热恶寒、胸闷心慌等症。面色萎黄,声音低 微,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舌质淡,苔白滑,脉滑,血压116/80mmHg,TCD检查提示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小脑动脉中度痉挛。拟祛风止痉、祛痰除湿之法,方遣止痉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全蜈蚣10条,全蝎12g,丹参15g,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茯苓20g,陈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2g。中煎取汁,分3次温服。次日步行来复诊,患者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舌脉略同于前,嘱续进上方一帖。第三日,患者骑自行车前来复诊,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不适反应,诊其舌脉正常,复查TCD正常。用上方全蜈蚣、全蝎减量巩固疗效,随访5年未复发。 随着彩色经颅多普勒(TCD)的普及,许多中医诊断为眩晕、头痛的病人都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痉挛的存在。临床上,绝大多数脑动脉痉挛患者又以头痛或眩晕为主要症状,中医多从头痛或眩晕方面辨证施治。对脑动脉痉挛的治疗效果,西药解除脑动脉痉挛药,近期疗效较好,见效较快,但容易复发;中医药辨证治疗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但见效相对较慢;临床上多采用中西药并用的方法进行治疗而获得较好疗效,但有繁琐之嫌。采用止痉散配合辨证用药治疗而获佳效。 脑动脉痉挛的中医发病机理,主要是风动扰窍所致。虽然临床可辨证为肝阳上亢、风痰、肾虚、气血亏虚诸型,但都与“风”有关。肝阳上亢者是因风阳升动上扰清窍而痉,风痰者是为风夹痰上扰蒙蔽清窍而挛,肾虚、气血亏虚者必为虚风妄动髓海不宁而病。《素问·风论》称头痛为“脑风”“首风”,历代医家论眩晕病机时有言“无风不作眩”者,可谓是对脑动脉痉挛的中医发病机理的诠释。止痉散对脑动脉痉挛的疗效也可反证。 止痉散具有祛风止痉作用,止痉力强,主要用于手足抽搐、角弓反张之症,其抗惊厥作用已为近代实验室证实,对骨骼肌痉挛(中枢性)的解痉作用勿庸置疑。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止痉散对脑动脉痉挛也有很好的解痉作用,能在短时间内解除脑动脉痉挛,改善脑动脉供血,消除临床症状。 |
|
来自: 鉴益堂 > 《74[头痛资料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