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湖原名临城水库,也称三岐水库,于1958年至1960年兴建,是海河流域大型水库之一。 水库座落在京广铁路临城站以西20公里处的临城县西竖镇三岐村,以东泜河的中游,泜河发源于临城、内丘两县的西部山区,流经临城、内丘、隆尧等县汇入滏阳河、京广铁路以西流域面积937平方公里,历史上是一条自然灾害频繁的河流。俗话传说“淹了隆平,富了临城”。其实也并非真正富了临城,因为旱年无水用不上,遇到洪水,临城照样遭灾,而真正受其害的隆平(隆尧),一遇洪水,急流直下,水势凶猛,泄洪过后,河水不易利用。为变害为利,造福人民,1957年始,省、地和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在海河规划中,确定在临城的三岐村以东建一座大型水库,拦住发源于临、内深山区两大支流的水源,蓄水灌田,防洪除害。水库原设计有大坝、溢洪道减洪洞、输水洞、发电站、灌渠等六部分组成。是以防洪为主,灌溉为辅,结合发电、水产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库容量1.55亿立方米,正常雨水之年,蓄足水可灌溉农田32万亩。 1957年,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在“海河流域规划”中将临城水库定为大型水库之一,由邢台专署水利局提出水库的设计要点:控制流域面积384平方公里,坝型为粘土斜墙坝,高32米,长1385米,土方230万立方米,库容量为1.55亿立方米,防洪标准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调节方式为多年调节,灌溉面积32万亩,发电装机400千瓦,年发电量100万度,经河北省邯郸专署(当时邯郸、邢台合并为邯郸专署)认真研究后批准此项工程。 1958年8月,成立邯郸地区水库党委会、工程局,水库正式上马,由临城县委书记尉连卿任政委兼书记,隆尧县副县长张耀廷任副书记,临城县县长刘寿山任工程局局长,柏乡县副县长李志华、内丘县副县长刘凤山任副局长,水库工程局施工队由内丘、临城、隆尧、柏乡四县组成,民工最多时达到31000余人。 建库开始,迁移村庄4个(菅等、南三岐、北三岐、彭家泉),宫家庄、屯院村部分搬迁,共计1237户,3555人,房屋15833间,杂树21.8万棵,果树6.43万棵,坟墓4452座。 1959年1月,由于贯彻全国一盘棋,确保钢、煤、粮、棉四大指标,根据省委指示,为搞好农业生产,解决农业生产上劳力紧缺局面,临城水库下马缓建。 1959年10月,全国水利建设运动中临城水库工程复工,重新组建水库党委会、工程局,由内丘县(此时临城、内丘、柏乡、隆尧已合为一个县为内丘县)县委书记处书记赵振武任水库党委书记,副县长张耀廷任副书记,公安局局长张长有任工程局局长,原临城县供销社副主任张风岗、县水利局局长范成玉、副局长韩太和任副局长。 水库复工后,充实了党的领导力量,配备5名县委委员长期在水库,各民工营地也都有1至3名公社书记或社长亲自指挥,营、连、排都建立了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上级党委也特别重视,邯郸市委(地改市)第一书记庞钧同志亲自指导工作,县委第一书记翟耀也数次到工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 修建水库中,3万多建库干部民工显示了中化儿女的英雄气概和聪明智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非常困难时期,水库党委充分发挥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召开党代会,号召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民工们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不怕吃苦,不畏严寒,不顾疲劳,不避艰难,昼夜奋战,工地上红旗超展,锣鼓喧天;民工们精神振奋,呈现出一派生龙活虎、你追我赶的生动场面。水库党委狠抓政治思想工作,开展“插红旗、树标兵”和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活动。做到月有计划、旬有段落、日有进度,设有流动红旗,规定了一天一小评,十天红旗一流动,一月一总评制度,使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形成了新高潮,干部民工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冬,冒着刺骨的寒风,日夜苦战,工地上出现了一个层层插红旗,处处树标兵,互相协作、互相帮助的动人景象。营、连、排、班之间,通过进行挑战竞赛活动,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先进事迹。如青年标兵冯小六,妇女标兵高喜花、王计花、老标兵桑光亮等,他们不仅日日破定额,超任务,还帮助带动大家完成任务。“快车王”冯小六在1700米运距中,载重800斤,日拉23趟,日行156里,创造了日运土5.1立方米的高记录,成为建库干部民工学习的榜样。 1960年2月,省设计院根据省委指示,将水库标准修改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1960年3月4日,水库大坝一次合拢成功,8月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并开始拦洪蓄水,水库坝高达到32.5米,最大库容量1.55亿立方米,至此,修建水库动用土沙约211.2万立方米,石头71.36余万立方米,总投资596.36万元,水库配套及扫尾工程仍在进行。 1960年7月,邯郸市副市长刘振邦到临城水库视察并赋诗一首“凌云壮志冲九霄,三万英雄锁水蛟。岁辛患除福万载,高举红旗迎风飘。”民工将这首诗和在建库中涌现的先进人物的名字分别雕刻在两块石碑上,现仍放在水库管理处的大院里。 1965年夏,临城水库灌渠正式通水,灌渠总体工程分总干、一干、一支、二支、四支,同样灌溉引水819万立方米,水库灌溉面积在库容充量年份可灌溉农田15万亩,保证率50%,年供水量3800立方米,使城关、东镇、黑城、鸭鸽营、梁村等乡镇大部分旱地变成水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1976年,水库电站工程完工,装机500千瓦,三台机组设计流量每秒4.56立方米,年发电量80万度。 临城水库建成以来,在拦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63年8月,我地连降大雨七天七夜,水库上游最大一日降雨831毫米,最大7日降雨量2050毫米。库水位自8月2日8时7.3米开始上涨,4日12时达到20米,临时溢洪道开始泄洪,18时正常溢洪道开始泄洪,5日5时最高库水位达到29.66米,距坝顶仅2.6米。从4日8时到14时,仅6个小时,库水位上涨11.95米,平均每小时上涨1.99米,最大洪峰每秒5565立方米,经水库调蓄下泄洪流量最大为每秒2448立方米,消减洪峰59%。水库主体工程基本上抗御了这次洪水的袭击,起到了拦洪作用,大大减轻了下游洪灾的损失。 1966年8月,经邢台专署研究决定,将临城水库管理处下放由临城县人委(县政府前身)领导,临城水库的行政、业务全部由临城县人委管理。1972年11月,又将水库收归地区水利局管理至今。 临城水库,水碧山青,风光秀丽。1990年7月改名为岐山湖,建成风景区,向游客开放,形成了“溶洞——岐山湖——天台山”旅游“金三角”。 梁银安、刘玉霞 整理 鲁敏 供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