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说没有机会创业,你逼自己了吗?

 格律诗说社群 2019-07-21

做餐饮的沙县小吃是如何出道的呢?一个字,穷。上世纪90年代,一群因民间借贷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沙县人因逃债流浪到外地,这帮人,在身无分文别无活路的情况下,就开始在街边卖家乡产的小吃。毕竟,有谁可以不吃饭呢?

一来,餐饮的就业门槛低,不用请大厨,不论技术门槛还是资金门槛都比较低。二来,吃饭是刚需,只要价钱合理,实惠,总有与之对应的消费者。这些一块钱一碗的扁肉、拌面,“一天能卖四五百碗,第一天就有300多元的营业额”,而当时,厦门人的工资水平一个月才几百块。

再则,沙县一般是一家人抱团开店,在长期经营后,沙县内甚至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分工:只负责开店的扩张派,能把亏损店铺起死回生的经营派,专门做配料供给的后勤派。作为“娘家人”的沙县当地政府也积极赋能。从1996年到现在,为了能够打响沙县小吃,政府出人出力还出钱,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沙县小吃办。对内,小吃办就负责培训手艺,甚至出现倒贴钱求你去学的情况。而对外,他们在各地成立办事处,帮在外开店的沙县人解决各种问题,甚至包括小孩子入学,就差手把手带着创业了。

恰好在那个时候,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大量爆发。深圳等南方诸多城市开始涌现大量的打工者、创业者,这些人对廉价快餐的底层需求,推动着沙县小吃的迅速发展。可以说,那时候的沙县就是餐饮界的拼多多,充分发掘出了五环外人士的吃饭需求。

在那个一没资源二没资金三没环境,大家都一穷二白的时代之下,沙县小吃这种低成本低门槛又能走出去的餐饮业既解决了本地劳动力问题,又不拘泥于当地有限的消费力,向外拓展了市场。而这些是起步的那帮逃债的流浪汉所能预见的吗?还不是被“逼”的。

而东北麻辣烫也一样,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生产力不行的中小型国企被淘汰,东北作为国企重工业大省,受此打击尤为严重,下岗人员数百万。这些无处安放的劳动力同样选择餐饮作为救命的稻草。而靠海量下岗工人撑起来的餐饮业,东北本地肯定消化不了,必须走出去,才有生路。依靠着人口资源,形成了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扫荡的流动产业集群。穷和穷人,加上合适的模式,成了流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条件。因此,谁都可以卖的麻辣烫,只有东北人把它卖出了规模。所以,不是他们选择了麻辣烫,而是在那个时代之下的无奈之举。

而依然“穷困”的你呢,逼自己了吗?是否依然“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不是社会让你如此,而是自己甘心被社会如此对待。公务员已不再是铁饭碗,大学生毕业失业将成常态;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创业?不创业,有挤不完的火车;不创业,有穿不完的地摊货;不创业,有挤不完的公交车;不创业,拿什么孝顺父母;不创业,拿什么让孩子过得更好。大部分人能坚持挤地铁打卡上班30年,却无法坚持创业3年,宁愿温水煮青蛙地熬到失业,也不愿意逼自己踏出第一步。大胆去尝试,如果失败了,再尝试一次。流汗一定比流泪强。大不了再回去上班呗。至少给自己一次机会,老了也不后悔。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人到中年,不过是在含泪中负重奔跑。

实现财务自由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人性。不要高看自己的自然,无为。所有习惯都是逼出来的。军训为啥要这样,中学生为啥要那样。得道的随心所欲叫无为无不为。没得道的随心所欲叫懒癌,恐惧癌,傻癌,自我欺骗癌。所有好的结果都是反人性的。所有的失败,都有无数理由。很多企业家富可敌国,那是被曾经的贫困潦倒逼出来的!很多健身教练体魄强健,那是被儿时的体弱多病逼出来的! 行动起来,改变昨天的状态。我本一无所有 ,亦无所惧。用绝路逼出你体内的伟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