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描写宫怨的诗词非常多,宫女们和那些失宠的嫔妃们在长期幽闭的环境中,虽然看似锦衣玉食,其实内心无比凄凉,不仅无人诉苦,而且归乡无望。日落黄昏,寂寞冷落,她们的遭遇也引起了很多诗人们的同情,王昌龄就曾悲叹,“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杜牧也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代的另一位才子也借助萤火虫的意象,抒发宫女的一种悲怨。 宫词 唐代:王涯 白雪猧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 深宫更有何人到,只晓金阶吠晚萤。 王涯,字广津,他博学工文,29岁时被擢为进士,又举宏辞科。唐穆宗继位时,他曾出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唐宪宗时王涯担任宰相,他文思清丽,风格古朴,很多诏令多出自他的手笔。唐文宗时他继续担任宰相,并进封代国公,甘露之变发生后,王涯被腰斩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全家也遭诛灭,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王涯等人才被平反昭雪,追复其爵位。 王涯身居要职,经常有机会出入后宫,也目睹了当时很多宫女的悲惨命运,从而创作了一些列宫怨题材的作品。这首宫怨诗,文笔曲折,全文无一个怨字,唯有一只“吠晚萤”的小狗,却含蓄地将宫女心中的寂寞和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代的宫中很流行饲养宠物,白雪猧儿就是一种稀有的哈巴狗。它形体乖小,产于西域,宫中叫作猧儿,在当时拥有这样的名犬,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传说杨贵妃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就经常抱着这样的一只白色的猧儿。首句“白雪猧儿拂地行”,既交代了这只名犬的反常行为,也点明其主人的高贵身份。一个“拂”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大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可是继续阅读第二句,却感觉有点晕向,仔细回味,原来这是倒装句,将次句放在前面就觉得顺畅多了。前两句的意思是说,白雪猧儿一直习惯在红地毯上睡觉,从来未曾受过惊。今天它真奇怪啊,身子紧紧贴着地面行进,样子仿佛很警觉。第一个发现小狗异常行为的,当然是与它朝夕相处的女主人公,虽然她衣食无忧,但早已失宠,每天唯有白雪猧儿忠实地陪伴她。 作者虽然只字不提宫女,但她雍容华贵的形象、和谨小慎微的行为,都在短短的14个字中生动地刻画出来了。后两句也是倒装句,同时也揭晓了答案。我们不妨直接顺过来读,“只晓金阶吠晚萤,深宫更有何人到。” 原来是宫外飞舞的萤火虫的亮光,使习惯黑暗的爱犬受惊,对着空中漂移不定的这个“怪物”汪汪地叫了起来。 进一步深思,小狗吠叫其实是一种本能,而这里却有点离奇。它先是拂地缓行,并细细观察,然后又吠叫不停。一只萤火虫怎么会让小狗如此惊魂不定?这正是诗人构思精妙所在,小狗显然是对夜晚的光亮已很陌生,说明皇帝已经很久没有光顾这里,可怜的小狗和它的主人早就被遗忘很久了。一个“深”字,并非是指宫院深深,位置偏僻,而是说明自己不再受宠,人迹罕至,连萤火虫也变成了陌生客。 宰相诗人的一首经典,构思精妙,短短28个字,让人沉思良久。这位可怜的宫女心中充满愁怨,却无处发泄,只好对着不会说话的爱犬发脾气,“只晓金阶吠晚萤”,既表达了一种悲哀和无奈,也暗喻佳人流过很多眼泪。读者的心中立刻浮现这样的画面,高墙深院,花谢枝残,寂寞的佳人经常怀抱一只白雪猧儿,她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呆立痴笑;墙外偶尔能传来飞鸟的鸣叫,夜间也会洒下朦胧的月光,可是他的内心却是孤苦无依、寂寞悲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