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让世界超级大渔场变得死寂?

 火德真君 2019-07-21

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并称世界四大渔场,也是世界最着名的浅水渔场之一,鱼类极丰,尤以盛产鳕鱼著称,曾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说法。几百年间,纽芬兰渔场一直兴盛不衰,但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突然发现,鳕鱼群消失了。

纽芬兰的渔码头

文/ 陶短房

一个世界超级渔场已几乎看不到渔船了

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是加拿大10省中面积最小、经济最不发达的省份,然而曾几何时,这里却是北大西洋人人称羡的富庶所在,并引发过英、法等殖民大国的觊觎和争抢。

纽芬兰的渔船

曾经的富庶来自于纽芬兰岛沿岸,那片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320公里,平均水深100米的纽芬兰浅滩。由于这片浅滩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附近更有圣劳伦斯河注入,使这里的海水富含营养盐类,且湍流搅动,令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鳕鱼、鲽鱼、鲑鱼、鲱鱼等鱼类大量富集、繁衍,而冷暖流的大交汇,又形成阻止鱼群游动的天然水障,让聚集繁衍的鱼类难以迁徙,最终形成了着名的纽芬兰大渔场。

这座渔场当年和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并称世界四大渔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浅水渔场之一,尤以盛产鳕鱼著称,当年曾有人赞美这里的鳕鱼“多到永远也捕不完”。然而如今这里已几乎看不见渔船,更难觅鳕鱼踪迹,纽芬兰渔场严格意义上业已不复存在,因为加拿大联邦政府早已下达了禁渔令,当地渔业活动业已萎缩到聊胜于无的惨淡局面。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

那么,纽芬兰渔场是怎样兴起,又如何衰落的?

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为打破西班牙、葡萄牙对海上贸易和航线的垄断,打算另辟蹊径,寻找不经过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的“西北航线”。他选中了航海家约翰·卡波特,由他率领两艘船组成的小船队,开始了在冰冷的北方海域探险。

在这次探险中,卡波特船队意外地发现了盛产鳕鱼的纽芬兰大渔场。

当时,卡波特惊奇地发现这里的鳕鱼多不胜数。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要把石头放在篮子里,把它沉到水里,篮子里马上就装满了鳕鱼。”另一位船员则形容说:“鱼群是那样的稠密,我们简直就是踩在鱼群的背上走上岸的。”

这里不仅鳕鱼多,且当地人烟稀少,被卡波特等人视作天赐。那时的欧洲还处于文艺复兴运动初期,人们普遍恪守教会的斋戒清规,一年的“斋戒日”加起来,竟超过半年时间,由于信徒们长时间不能吃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体力。

好在鳕鱼是鱼,不在斋戒范围内,而且数量大,便于腌制,成为欧洲信徒们“斋戒日”廉价的补充体力的最佳选择。于是,英国成为纽芬兰渔场的主角,将大量鳕鱼干从纽芬兰贩运到欧洲各国,赚了无数的钱。

可以说,如果没有纽芬兰的鳕鱼干,欧洲很难在短时间里拥有大量体力充沛的劳动力,以展开工业革命。正因如此,已故着名希腊裔加拿大籍历史学家莱弗森·斯塔夫·里阿诺斯才会在其史诗级巨作《全球通史》中大书“16世纪欧洲航海贸易最重要的低价商品是纽芬兰鳕鱼干”。

纽芬兰渔场边的小渔村

捕捞有度曾令纽芬兰渔场几百年不衰

其实许多史料都显示,早在1534年卡波特船队抵达前20多年,葡萄牙人、法国人就已来到这里捕鱼,卡波特只不过是第一批抵达这里的“官方船队”。

1608年,英国人在纽芬兰东部沿岸建立了一个渔村,这也是纽芬兰第一个永久性渔村,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英国人打败了同样觊觎这里的荷兰人和法国人,将整个纽芬兰据为己有,1713年英国正式占据全纽芬兰。

英国之所以能确立在纽芬兰的优势,除了武力外,和其捕鱼技术的优越有很大关系:法国、葡萄牙等国渔民喜欢在远海捕鱼,捕捞结束后就赶紧返航回国,将咸鱼出售,而英国渔民则寻找到近海鱼类洄游时聚集的渔场,使用小船捕捞,捕到鱼后就送上大船,如此一天忙碌2-3次,鱼在大船上进行初步加工、腌制,几天后大船装满,再驶近岛岸,在岸上进一步加工后再运回欧洲。这种方法更安全高效,且腌鱼能保存数年之久,很快压倒了其它各国渔民。

这种传统捕鱼方式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确保鳕鱼资源不至于枯竭。近海渔场只有洄游时才有鱼,一条大渔船在整个洄游季只能捕鱼100吨左右,且捕捞时有意错过鳕鱼产卵期,避免了竭泽而渔的悲剧。

因此,几百年来,纽芬兰的鳕鱼捕捞业长盛不衰,成为这个资源贫乏小岛的支柱产业,并支撑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度获得自治(实则独立)地位。

捕捞有度曾令纽芬兰渔场几百年不衰

一战让纽芬兰渔业遭到第一个意外:为了支持宗主国英国,纽芬兰损失了1/4的青壮年男子,导致劳动力枯竭,有鱼无人捕,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更让这个岛国雪上加霜,政府濒临破产,最终不得不在1934年宣布放弃自治,并在15年后加入了1869年曾公投拒绝加入的加拿大联邦。

此时的纽芬兰渔场,只有加拿大和英国渔船可以捕鱼: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在16世纪末就被赶出这里,法国则在1904年放弃了纽芬兰捕鱼权。一战后的萧条期,让原本就“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纽芬兰渔场,鳕鱼资源更加丰盛。

竭泽而渔酿悲剧

二战后,渔业技术获得很大发展,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已十分普及。这些拖网船使用网眼细小的大型拖网,一小时就能捕捞200吨鳕鱼,且所过之处大鱼、小鱼一网打尽。前已述及,传统捕鱼方法,一条船一个渔季捕鱼不过100吨(也就是拖网渔船半小时的捕捞量),而拖网船并非“单打独斗”,而总是结成船队出动。

更有甚者,几乎每个拖网船队都伴随有大型冷冻加工船,可以就地将捕捞的鳕鱼加工成冻鱼等鱼制品,还可在海上给拖网船提供补给和后勤服务,这样一来,拖网船几乎可以全天候捕捞,不惧恶劣天气,不管是产卵前的母鱼,还是“不够尺寸”的幼鱼,都难逃它们的毒手。

现代化的机械化大渔船,拖着巨大的渔网,贴着海底粗暴地掠过,所到之处不仅鱼类、贝类和软体动物被一网打尽,连海底生态也被破坏殆尽。

由于拖网船并非在近岸浅滩而是在远海作业,加拿大政府无权过问,加上纽芬兰是新加入的省份,加拿大联邦最初疏忽了对纽芬兰渔场的保护,仍以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上世纪50-60年代,这里出现了渔轮云集的热闹场景。

过度的捕捞令纽芬兰渔村荒废,渔船生锈

但好景不长,全盛时代不到10年,渔场产量便开始从巅峰滑落,而且,各国渔轮为争夺渔场而发生的冲突、摩擦也越来越频繁,最终引发加拿大联邦政府的重视,60年代末,加拿大联邦政府开始着手勘察纽芬兰渔场的渔业资源状况。

然而加政府的办事效率十分拖沓,一开始更把重点放在和外国船队争夺渔场管辖权上,而忽略了对渔业资源本身的保护。到1977年,他们突然发现,渔业资源比全盛期减少了60%,鳕鱼更几乎看不见了。

1977年,加拿大联邦以“保护渔业资源”为由,宣布200海里领海权,迫使欧美渔轮退出。但联邦政府不敢得罪总人口近4万的纽芬兰渔民,对本国拖网渔船队的滥捕听之任之,无所顾忌的本国渔业公司在无人竞争的情况下反倒得到畸形发展,他们装备了大型破冰船,使用声呐等技术追踪鳕鱼群,这样一来,鳕鱼即便躲进冰层也难逃毒手。

疯狂的捕捞,直到80年代仍没有停止下来,贪婪的捕捞者相信渔场有取之不尽的鳕鱼资源。而加拿大渔业部未能悬崖勒马,怀着侥幸心理,采取了在数年内逐渐削减捕鱼量配额的温和做法。这对于已危机重重的纽芬兰渔场,这种不痒不痛的做法,根本无法挽救它。

到了1992年,鳕鱼数量已减少到20年前的2%,联邦政府才总算猛省,宣布禁渔令,即永久性禁止拖网渔船在纽芬兰渔场的作业。

此举令近4万纽芬兰渔民失业,该省经济更遭到伤筋动骨的打击,至今也未恢复元气。岛上人口本就不多,无以谋生的情况下更在10年间流失10%,造成严重社会问题,许多家庭破裂,岛上不少村镇萎缩甚至被放弃,令联邦政府不得不每年投入4亿加元进行补偿。

渔业资源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2003年,禁渔令发布11年后的调查发现,鳕鱼资源在纽芬兰海域几乎没有什么恢复。今天,禁渔令已实施了整整20年了,元气仍未能恢复。

纽芬兰的捕虾器

人类必须节制过度的贪欲

如今的纽芬兰渔场,鳕鱼只在每年5-12月允许捕捞(南海岸总配额每年仅7000吨,仅相当于当年一艘拖网渔船不到两天的捕捞量);此外,每年还允许在4-7月捕捞5000吨峨螺和6万吨螃蟹,4-12月允许捕虾,其余时间,渔民们只能靠失业救济度日。

纽芬兰渔场如今还能捕到海蟹和龙虾,这些都是东亚国家青睐的美味海鲜,因此当地渔业企业和东亚投资者都有意在这方面进行合作,但联邦政府和当地渔民对此却顾虑重重,他们担心的是,一旦海蟹和龙虾也重蹈鳕鱼覆辙,那纽芬兰渔场可就真的啥也捕不成了。

纽芬兰渔场的悲剧只是众多海洋生态灾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大海的无度索取如今仍在世界各海域不断上演着。就中国来说,沿海的四大渔场———渤海湾、舟山、北部湾和南海沿海渔场,也名存实亡。如果没有人工养殖等措施的实施,也将是空荡荡的一片蓝。

为了挽救地球上这蓝色宝藏,人类必须节制自己的过度贪欲,否则,后果可以想见。

挪威渔民正在晒制鳕鱼干

北海道渔场的捕捞作业

秘鲁渔民正在捕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