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瘀为妇科痛证常见致病因素

 中医知识圈 2019-07-21
 妇人之生,以血为本,以血为用, 妇人之生,以血为本,以血为用, 妇人经孕产乳等生理过程均耗血,血虚流动不畅,或血虚肝旺,气机郁滞,或气虚无运血之能,或感寒受热,血为寒凝,血受热煎,均可导致血滞不行,难以为用,则易致各种妇科疾病的产生。气滞、气虚、感寒、受热、外伤为血瘀的常见病因,各类教科书也大多从以上各点论述。但我们在临床的大病例中发现,因湿致瘀、因瘀生湿,湿瘀同病的病理格局于妇科疾病中亦常见。因瘀互结于冲任胞脉,阻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易致妇科痛证。

1 因瘀互结为病

1.1 因湿致瘀 湿邪是妇科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湿性重浊趋下,而冲任胞脉动正处于人之阴位,下焦,又有月经来潮,故湿邪极易感着于此。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别。外湿多因妇人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乘虚而入,或手术不慎,摄生不洁,浊湿入侵;或气候潮湿,外感寒露,渗水淋雨而感湿发病。内湿是水液代谢失调的产物,而正常的水液平衡主要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来共同完成,其中脾、肾是根本,“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皆因脾主运化,运化水湿,如素质体弱,饮食劳倦,情志不畅,肝郁克脾等致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又因全身气化功能主要在肾,肾虚气化不足,肾虚不能温养脾土,亦易导致水湿内停。

湿邪致病隐匿、潜伏久积始发,有湿邪内停,虽未发为湿证,也会影响体内气血运行成为致病因素。如湿在气分,因其性粘滞,最易阻碍气机,而气为血帅,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运。气机郁滞,势必导致血流不畅而生血瘀,因湿与瘀皆为阴性凝滞之物,同气相求,易胶结为病,如湿在血分,因其为有形之阴邪,易于与血相搏,相互胶结凝,壅塞脉道,致冲任气血阻滞而为病。

因湿致瘀,湿瘀互结为病的病理格局,前人早有论述,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灵枢·刺节真邪》言:“津液内溢,乃下流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而《素问·调经论》提出:“孙络水滋,则经有留血。”这些论述都肯定了因湿致瘀的病理过程。

1.2 因瘀生湿 因气虚气滞,阴亏血虚,寒热湿邪等导致的瘀血内停,瘀阻日久,累及气机不畅,影响津液的代谢,则继发水湿内停。其中因湿而致瘀者,瘀血又可加重湿停,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湿瘀胶结,难解难分,疾病缠绵难愈。

1.3 湿瘀同病 湿停与瘀阻同时出现,无明显因果关系。妇人经孕产乳均耗血,其阴血常偏虚。血虚流动不利,而藏血之脏肝脏,全赖阴血之涵养,方能柔顺调畅,若血虚则肝必旺而失于条达,且横逆犯脾而致肝郁脾虚。肝气郁结则血滞,脾虚不运则湿停,就形成也湿瘀同病之势。

2 湿瘀致妇科痛证的病机与表现

不通则痛是中医阐明痛证的总的病机,无论其因是虚是实,其果均为导致气血涩滞,气血不通而发为痛证,各种原因导致湿瘀互结,阻碍于冲任胞脉,首先阻碍其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发为痛证。其病症特点:下腹坠,胀,重痛,痛位固定,疼痛拒按,按之痛剧,时腹中有块,推之不移,腰骶酸重,带下量多,伴小便浑浊,大便溏,困重乏力等。舌暗或胖,苔厚、腻,脉弦或濡。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湿瘀互结于冲任,还可致月经不调,闭经,不孕及症瘕等,故妇科痛证常兼有上证。

2.1 痛经 湿瘀阻于冲任胞脉,经行上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雍滞,不通则痛。下腹痛呈周期性发作,经前期痛作,经后痛缓。除上述痛证特点外,常伴有经血色紫或紫黯有块及月经周期的改变。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单纯‘活血化瘀’治疗疗效欠佳,加用健脾补肾除湿后可提高疗效。说明其‘离经之血’并非单纯瘀血,而是湿瘀互结。其病理基础为脾肾气虚,湿浊内阻,血不循经而离经停滞,或气虚血瘀,水湿继生,互结为病。

2.2 妊娠腹痛 妊娠后阴血下聚胞中养胎,全身阴血相对不足,肝血不足,肝郁克脾,则气郁血滞,脾虚湿停,而导致血瘀湿阻并存,表现为腹中绵绵作痛或胀痛,痛有定处,缠绵不止,反复发作,大便时结时溏等。

2.3 产后腹痛 妇女产后气血受损,血室内正开,摄生不洁,浊湿伤下,湿与余血浊液搏结,阻滞胞宫,不通为痛。可见低热起伏或午后潮热,下腹部重坠痛,触之较硬,恶露淋漓不断,色黯在块,或气味臭秽。 

2.4 杂病腹痛 湿热或寒湿与瘀血相结蕴积冲任胞脉,阻滞气血,日久渐积成块,不通则痛。症见下腹坠,胀痛,拒按,腰骶坠胀或酸重,带下量多(湿热者色黄质粘臭秽,寒湿者色白质稀),困重乏力。症瘕腹痛者素有瘀积,继而生湿浊,湿瘀互结加重气机阻滞而痛作。

3 湿瘀同治之法 湿瘀互结为病,当湿瘀同治,既要祛湿又要化瘀,方为治疗对症,可收满意疗效。

3.1 因湿致瘀 以湿为重者,在辨证治疗湿证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常用治法:1)行气祛湿,气能载水,气行则水行,气亦为血帅,气行血亦行,故调畅气机,则湿瘀易消。药用香附、陈皮、柴胡、乌药、佛手、川楝子、丝瓜络等。2)利水渗湿,用淡渗之品引湿邪从小便排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其在下者引而竭之’。药用茯苓、薏苡仁、泽泻、大腹皮、车前子等。3)苦寒燥湿,药用黄柏、椿皮、龙胆草,常与清热利湿药(车前子、茵陈、虎杖、蒲公英)合用,并配合清热活血药(赤芍、丹皮、丹参、红藤、,败酱草)治疗湿热瘀结之痛证。4)温阳化湿,药用桂枝、小茴香、吴萸、乌药、细辛等,常与辛温活血药(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合用治疗寒湿瘀结证。5)益气升阳除湿,药用黄芪、白术、党参、山药、柴胡、升麻等适于脾气亏虚,湿浊内停而致的湿瘀症及正气不足,湿瘀内之痛证,如素秉不足,肾气虚者加菟丝子、巴戟天等。

3.2 因瘀生湿 以瘀血重者,治当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祛湿。医圣张仲景所创桂枝茯苓丸为此治法的代表。因瘀积日久易耗伤正气,故选用了药性平和的桃仁、丹皮、芍药活血消症,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渗湿利水兼扶正,全方共凑瘀湿同治,攻补兼施之效。活血化瘀药主要有药性平和与峻猛之分,当视病情之轻重缓急区分选用。常用活血化瘀方有:养血活血的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生化汤,化瘀止痛的失笑散,活血行气的膈下逐瘀汤,血腑逐瘀汤,清热活血的解毒活血汤,温经活血的温经汤等。

3.3 湿瘀同病 湿瘀参半 治当活血与祛湿并重。湿瘀同病主要因于血虚肝郁而血滞湿阻,张仲景之当归芍药散是专为此而设,方中芍药、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行血中之气,白术、茯苓、泽泻益气健脾渗湿。全方养血柔肝,益气健脾,活血祛湿,使湿化血和,湿瘀皆祛。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湿瘀所致痛证,须细察湿与瘀孰重孰轻,孰主孰次,辨明个体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的不同,分清不同生理阶段,针对病因,灵活组方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