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的邢台县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鸿雁书香 2019-07-21

各地八景之说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时期为盛。邢台县八景之说虽在民国以前未见地方志中有记载,但在明代万历本《顺德府志》中则有顺德府十二景之说,其中有9景位于府城和邢台县境内,可视为明清版的邢台县风景汇编。到民国1943年邢台县沦陷期间,邢台县始有八景之说,其出处见载于民国32年(1943年)邢台县知事张栋主编的《邢台县志》,其所载邢台县八景为:

柳溪春涨、玉泉夕照、野寺钟声、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鸳水灵井、郡楼远眺、达活名泉。

民国1943年《邢台县志》卷一舆地【邢台八景】

1、柳溪春涨

县志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许,旧驿路西,牛尾河曲,凿池种树,亭绕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错陈,燦然美观也。

概况介绍

邢台原来有一处柳溪交辉,风光旖旎的地方,是由发源于达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汇聚于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错、垂柳成荫的水乡泽国,即现在的北关外豫让桥附近。金大定年间在此挖塘筑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鱼跃、风飘花香”的历史名胜。 雉堞荷香便被列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复存在。明代诗人王鸿儒对柳溪亭赞曰:

溪亭临水面高城,杨柳芙蓉绿映红。

遥想使君来游赏,沸天鼓吹月明中。

网络配图

1941年的邢台县豫让桥(位于柳溪春涨范围内)

2、玉泉夕照

县志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镇,水涌若玉,故名。明兵备道陈大宾建亭曰“喷玉”,名流多题咏。

概况介绍

在邢台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以该寺有三绝而著称。 一是皇寺。 二是鸟柏。 三是玉泉池。在鸟柏的南侧有一泉池,古称“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见底。水中游鱼翩翩。明朝县令陈大宾建泉池,池面五亩有余,池中碧波荡漾,凉亭耸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个草书大字,是当时邢台县知县朱浩所写。池中心有一凉亭,建筑精美别致。.每当夕阳西坠,在古刹的屋脊飞檐上,在鸟柏的树冠桠杈上,在玉泉池的凉台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边,均抹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彩辉,景观十分幽静、壮丽。形成了游人神往的美景,这就是“玉泉夕照”名胜的由来。

民国时期邢台县玉泉池老照片

邢台县玉泉寺今貌

3、野寺钟声

县志原文:开元寺在城内东北隅,俗名东大寺,有铁钟高丈许,每当朝暾初上,暮烟缭绕,僧人唪经撞钟之声闻数里。

开元寺俗称东大寺,位于邢台旧城东北隅,该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自唐、宋、元和明初,该寺有僧数千,良田数顷,游僧、佛徒更是不可胜数,“每当朝暾初上,暮烟缭绕,僧人唪经,撞钟之声远闻十里之外”。在明代万历年间,古刹春游被列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开元寺内有一巨型铁钟,重达三万多斤,铸成于金大定甲辰岁(1184年),钟壁有黄道十二宫和八卦图象。铸成至今八百多年,虽历经风雨剥蚀,毫无氧化痕迹,该钟原在开元寺三殿前东侧钟楼内的铁钟架上,用以作课报时,每当以巨木击撞时,钟声粗犷沉鸣,声震远近。信徒僧众双手合十,异地同拜,因此民国年间成为邢台一大景,叫做“野寺钟声”。

民国邢台县开元寺老照片

民国开元寺照片

民国开元寺照片

大开元寺今貌

4、鼎梅晴雪

县志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红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庙,遇风雷交作,声反在下,俗曰“二架梁”,晴雪之后,晶莹如银。

概况介绍

鼎梅晴雪即指人们熟知的小西天,它位于邢台县西南部西上庄乡境内,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红山,当地人称奶奶顶,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鸣峰崖下,雨起半山间”来描绘该山。其雄伟的气势、漪丽的风光早在唐、宋以前就闻名于世。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杨于廷赞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红山,不亚五岳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围缠日,如此峻极,宁不动人赞美!于是俗称为小西天。层峦秀丽,佳气潆洄,正神圣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游小西天,并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蓟辽总督游小西天后叹曰:“ 其高造天,其围缠日,南临洛滏,东睇海碣,西塞太行,云霞之所,荡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条巨龙舞,万树梨花开。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却盛开着鲜艳多姿的红、白、黄三种颜色野生鼎梅花,确是别有一番情趣。无怪乎古人说:世间奇艳,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称的由来。

5、仙翁古洞

在张果老山庙后,一名“圣水盆”,俗名“水帘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宝真人碑。

邢台仙翁山(又名张果老山),位于城西三十里,海拔虽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对高度很大,山势显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断壁悬崖,幽深莫测;南坡稍缓,呈坡状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势。山坡上纽纹古柏(俗称拧劲柏)苍翠劲拔,躯干纽缠。山顶栖霞观即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庙。观后有古洞,洞前有“圣水池”。水从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终年叮当作响,水色晶莹,清澈见底。此外还有石驴、八仙洞、通天桥、白鹿洞等古迹十余处。特别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树”,古老苍劲。有一道人说这是一棵“苦梦树”,该树遂由此而得名。 民间对此山曾流传着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来此览胜之游客,眼观其景,再闻其事,俨如进入仙境。明代邑人傅来鹏在此秋夜饮酒后作诗一首: 秋仲寻真紫府宫,霜天曙色景分明。 风恬翠柏苍岩静,月映寒潭碧水清。 几度猿啼惊雪岭,数声鹤唳过松棚。 洞中夜半相传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6、鸳水灵井

原文:在南关东小街,鸳水庙内有亭,八角,俗名“八角灵源井”,相传旧有金翅鲤鱼,人以为异。

概括:鸳水灵井,又名八角灵源井、八角琉璃井,位于邢台旧城南关外,小东街内路西(原东街小学院内)。此处原为鸳水庙旧址,院内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测,水甘如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绘,工艺精美,飞檐瓦当,雕有鸟兽,造型生动。庙内曾松柏苍翠绿柳成荫。春季,由于地下水位高,井内常有金翅鲤鱼翻出水面。人们把它当作一种美好吉祥的象征,俗称为“鸳水灵井”。 此处庙、井均废,但在邢台解放初期,独有八角亭还残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说古叙旧,讲述些美好的神话传说。

鸳水庙鸳水亭老照片

鸳水井亭构造

鸳水庙布局简图

7、郡楼远眺

县志原文:即“清风楼”,在县署前建楼三层,高七丈余,夏日酷暑,游人纳凉其上,登临四望,市肆栉比,山水在目。

清风楼位于邢台旧城中心,原府衙前左侧,今仿古街北端。据府志记载“建自唐、宋……”,后因战乱等故,惨遭毁坏。于明朝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筹资重建。楼高七丈余,下有石筑台,斗拱飞檐,庄严雄伟,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清风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共分三层。每一层为砖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车,又能行人,还是夏日消暑纳凉之佳期处;每二层四周青砖围栏,中间为正厅,前后两门对开,在厅内西南角的墙壁上镶嵌着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图石刻三块。(春景遗失),另有清风楼题记石刻十块。东墙边有楼梯,直通三楼。此处为木质地板,四面开门,可谓之“四牖洞辟”。黎光亨自我标榜:“皇风清穆,来自帝侧,我先宣之,播于八级”。三层顶檐下有一巨匾,上书“清风楼”三字,苍劲秀雅、镌刻精剔,该字为重建后明代一宰相所书,后遗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台书法家马良辰复写。沿四周凭栏,极目远眺,市肆栉比、山水在目,旧时邢州全景尽收眼底,故名''郡楼远眺''。

民国清风楼照片

清风楼今貌

8、达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银。民八年,王怀庆在泉南筑花园,至今,树木阴翳,仍为一县之名胜。

达活泉位于邢台旧城西北五里处。原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许,泉水晶莹碧透,一望见低,水量大时,主泉似开锅之水,翻华斗艳,银花沸腾,无数水泉,犹如玉盘行珠,滚流不息。 北宋(真宗赵恒)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开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饰,遂使达活泉成为一郡之胜。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骤伏,时隔六年,泉水复出,故又名“再来泉”。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邢台籍),曾在此引泉筑渠,以通舟楫,灌田园。民国八年,王怀庆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园。解放后,人民政府数次投资,疏通河道,修筑池塘,建造亭台,开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广植花木,辟为人民的游览风景区。

达活泉老照片

1934年的邢台达活泉

达活泉今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