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6年长江源头考察记

 Triumph 2019-07-21

编者按  林一山主任曾说:“一个现代国家,如果对自己的重要山川这样最基本的情况都弄不清楚,则不足以言现代,更不足与之谈开拓精神。”1976年7月21日,长江委人正式向江源挺进,石破天惊地踏入无人之地,揭开了母亲河神秘的面纱,探清了长江真正的源头,改写了世界江河的排序。43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回望历史,重温首次江源考察的亲历者石铭鼎同志的亲身经历与心路历程,也共同牢记护佑长江源、保护母亲河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在新的征程中谱写“长江大保护”的新篇章。

43年前“长江之源”首次完整科考探秘

文/石铭鼎

长江是一条波澜壮阔、富饶美丽、世界闻名的伟大河流。因其源头深居青藏高原腹地,长久以来,中外探险家未曾到达,更无实地测绘资料,因此对长江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地理上的一块空白。

1976年,在林一山主任倡导并亲自策划、具体指导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进行了第一次长江源考察,这是历史上首次对长江源头水系及其发源地的科学探查。通过考察纠正了历史谬误,更正了长江长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该次考察被知识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1982年出版)列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2009年又被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国家地理》组织全国地理学界的权威学者评选,推举为中国百年地理大发现之一。

从当时出版的地图上看,青海省西南部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的长江源地区,海拔约在4500~5000米左右,青藏公路纵贯南北,沿公路有几处居民点,公路以西一直到藏北羌塘一带都是没有居民点的“无人区”。主要河流有三条:当曲在公路以东,上游反转东南,地势较低;楚玛尔河和沱沱河上游延伸至公路以西的高原腹地,沱沱河下游与木鲁乌苏河流向顺直贯通,再东流甚远才有楚玛尔河汇入,沱沱河明显较长,卫星照片显示,沱沱河南折100余公里。1976年6月,我们向林主任汇报此情况,林主任表示:“你们应该去那里实地考察证实,找到位置最西边的沱沱河源头,到达隐藏在雪山群中的源头冰川,揭开长江源头之谜。”考察路线初步拟定。

我们在兰州落实了各种装备后,我带着兰州军区派来的吉普车、30型牵引车和一切装备前往西宁,与成绶台等同志会合。

7月21日晨,我们分乘3辆吉普车、2辆30型牵引车离开西宁,经日月山、青海湖、柴达木盆地北侧公路,至大柴旦折往南行,过察尔汗盐桥,抵格尔木。7月25日人员到齐,乘车出发,逆格尔木河而上,翻越海拔4772米的昆仑山口,到达江源地区第一站不冻泉。

江源冰川末端,冰崖高耸(1976年摄)

时值“盛夏”,这里却是寒风呼啸、大雪纷飞, 身穿毛衣、毛裤和毛皮大衣,全副武装仍感到寒气刺骨。不冻泉海拔4600米,大气压只有59985帕(海平面为101308帕),由于大气压的降低,氧分压降至11330帕左右(海平面为20981帕),空气含氧量下降为11.1%,我们初次接触这种高原缺氧环境,没走几步就气喘、头疼、摇摇晃晃,像生了重病。为了逐步适应缺氧环境,完成江源考察任务,7月25日至8月11日的17天里,我们活动范围主要在公路沿线一带:访问水文站、气象站、地震队和唐古拉牧场;考察楚玛尔河和沱沱河中段、布曲、巴斯错(湖)以及两处温泉,还考察了105道班以东的得马日扎冰川和唐古拉山口东南的门走甲日冰川,到达海拔5400米的高度。

8月12日,考察队乘车离开公路100道班,向“无人区”进发。

夏季高原上冻土融溶,排水不畅,形成许多沼泽湿地,给行车带来极大困难。我们进入“无人区”后,屡遭陷车,又因空气缺氧、体力不支,抢救一次陷车至少要1~2小时。由于受多次陷车的困扰,从离开公路到后来设在各拉丹冬雪山群以北的大本营止,行车约160公里,包括修车停留考察1天在内,竟用了5天时间!

离公路西行的第3天,汽车行驶在尕尔曲羌塘辽阔的草地上,一群群藏羚羊、藏原羚(黄羊)和野驴奔驰而过,粗犷的高原变得生机勃勃。登上一片高地,忽见远处一列南北绵延50余公里的雪山群,晶莹的冰雪峰峦与蓝天相接,像银色的翅膀在天际飞翔。其中最高的一座雪山角峰正是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它高出山麓滩地1600米,异常雄伟壮观。在雪山群东侧10余条冰川中,以岗加曲巴冰川最长最美,那冰舌上发育的冰塔林,像无数盛开的白莲。这些冰川融水就是尕尔曲的起始水流,而我们将要探寻的长江源头,还远在这庞大雪山群的背后呢。

第4天,汽车折向北行,夜宿雀莫错边。雀莫错是一个异常湛蓝美丽的高原内陆湖,面积达84.5平方公里,相当于15个杭州西湖,湖面海拔4923米。湖东北侧有雀莫山耸立,山体呈圆锥形,海拔5845米的峰顶凹陷似一火山口,终年积雪不化,高出湖面近千米,湖光山色构成了奇异的美景。

第5天,8月16日,我们终于看到了南北向的沱沱河,便在海拔5000米的河边阶地上设置了大本营。因为汽车不敢驶进山谷(一怕沼泽陷车,二怕汽油不够),只等事先雇佣的马匹从雁石坪赶来,18日25匹藏马果然到达。可是,没想到19~21日连续3天暴风雪,藏马竟失踪了11匹,一时无法寻回,进山人员和行装必须精减。

8月22日,风雪渐小,我与其他8人,带着行李、登山小帐篷、干粮,在藏族民工引导下,骑马南行,向雪山谷地溯沱沱河源而上。南行3小时后,我们进入各拉丹冬雪山群与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之间的谷地。沱沱河在山谷口切开第四纪末次冰期的冰川终碛垅,形成长5~6公里的峡谷,河岸壁立高20米,河宽10米,水流湍急。马匹在布满沼泽的冰水阶地上缓慢前进,谷地两侧雪山上,条条冰川高悬,融水顺山坡形成溪流汇入沱沱河。临近黄昏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前面岗地上有4顶黑色帐蓬,原来有20口人在此居住。此地叫那苍尼玛,为夏季牧场,“无人区”并非无人也。我们后来发现江源一带藏民放牧的高度竟达到5800米的雪线附近,这是未曾想到的。

夏季的江源常常刮起大风雪,寒风刺骨,马匹自动背风而立(1976年摄)

23日再往南行,跨过一个个冰水冲积扇,沼泽草地上布满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矮小花丛,在高原紫外线强烈幅射下,长在垫状花株上的花格外艳丽,它们耐寒耐旱,坚韧不拔,属于独特的高原植物区系。向谷地深处继续前进,正南面出现一片高岗,其最低的分水垭口往南已属西藏安多县境。我们骑马东折,转向各拉丹冬雪山群西南的巴冬山,此时天又降雪,冷气袭人,雪雾蒙蒙。行至巴冬山麓, 东方霍然一亮,只见两条晶莹闪烁的巨大冰川,冰崖高耸,气势磅礴,神妙无比。原来,朝思暮想的长江源头已经呈现眼前!当晚我们宿营在北侧冰川舌前、海拔5400米的终碛丘雪地上。

1976年江源考察宿营姜根迪如冰舌末端(海拔5400米)

24日晨,天色放晴。我们向着两条冰川中间的姜根迪如雪峰攀登,大家忍着剧烈的高山反应,每前进几步,就要休息一次,最后终于用了两个半小时到达了海拔5800米的雪线附近。此时,居高临下,两条“玉龙”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12.8公里长的南侧冰川和10.3公里长的北侧冰川,呈钳状环绕在姜根迪如雪山两侧,两条冰川的冰舌段,都发育着绵延数公里的冰塔林。此时,忽降大雪,我们顺山坡南下,冒雪考察南侧冰川。晶莹剔透、千姿百态的冰塔林,高达10~20米,它们像一列冰雪画廊,分外美丽。冰舌融溶的冰水,漫溢在疏松的冰砾石间,在冰舌前端汇成条条溪流。面对欢腾奔流的江源小溪,我情不自禁地低语:“长江,我们终于找到你出生的地方了。”

25日,我沿着冰舌北缘的巴冬山山腰向上攀登,直到5800米雪线附近,发现仍有潺潺融水,夏季冰川融溶相当剧烈,看来,雪线上仍会有季节性融水存在。远看冰川上段与南侧冰川相连的粒雪盆,背靠着一座海拔6543米的无名雪峰,就是江源冰川的起始点。遗憾的是仍看不见就在它北面的各拉丹冬雪峰。粒雪盆内有数处峰岩裸露的冰原石山耸立,像是雪海中的几个小岛,西南方就是昨天所见被姜根迪如雪山隔开的两条冰川舌了。至此,大江之源的冰川奇景已饱览无遗。

这两天除考察江源冰川外,还采集了岩石、矿物和雪莲标本。江源冰川附近的细晶闪长岩、花岗岩、流纹斑岩等火成岩侵入体和安山岩喷出体以及变质的碧玉岩等,说明江源雪山形成过程中,曾有大量火成岩侵入和喷出。采集的矿物标本,带到北京后,林主任要我们带到北京大学鉴定,后被确认为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和水晶石。

26~27日骑马返回大本营,30日结束19天难忘的“无人区”考察,安全抵达公路。接着又考察了沱沱河河口与当曲下游段。9月6日下昆仑山抵格尔木, 9月9日抵西宁。首次江源野外考察历时51天。

1976年江源考察工作人员合影

回西宁后,林主任电话指示,要我负责撰写考察报告。作为这次考察唯一的一名地理专业队员,我立即答应下来。12月下旬,我带着勾绘好河道线的100幅1∶10万地形图(宜宾以上),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图室代为量算。量算结果:从江源冰川至宜宾长3479公里,宜宾以下为2884公里,则长江全长6363公里。扣除荆江裁弯缩短的78公里,并考虑长江口外延较多、中下游河道变化较大,长江全长应由原来的5800公里,修改为6300公里,超过美国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第三长河。

1977年初,我编写完成了江源首次考察报告“长江之源”(报告确定:水流最长的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对源头冰川进行了考察,姜根迪如南侧冰川为长江之源;对江源水系进行初步考察,当曲水量最大,约大于沱沱河水量的5倍,按长度对尕尔曲、布曲相继归并为当曲的支流;对长江长度进行了修正;对一些地名、河名提出更改建议等。)刊登在《水利水电科技情报》1977年第2期(该报告获1978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大会奖)。同年4月长办将考察队的考察情况上报水电部,并抄送有关单位。随后,我在《科学实验》(1977年7期)、《地理知识》(1977年第12 期)上,分别向国内外作了介绍。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正式报导,国内报纸普遍刊登消息:“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表明,长江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1月14日美联社从东京发了一条电讯, 除转述了新华社上述电讯内容外,并强调“这一水源测定工作是由中国水利工作者去年到青藏高原上这一无人居住的地区调查长江源头时进行的。他们纠正了过去有关这条河流的长度和水源方位的错误情况”。随后,《辞海》和有关书籍相继采用了这次考察成果。

作者系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年鉴社原社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图文摘选于《林一山治江思想研究会会刊》〔2011年第一辑〕

编辑:冯莹

版式设计:张彬彬

审核:王宏

长江年鉴社/长江志总编室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