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到底有多长 | 中国国家地理网

 scygtys 2016-10-27
冬季的青藏高原,环境格外严酷,白水滔滔的江河也都被封冻起来,天地间一片肃穆。2007年2月,探险家杨勇率领一支考察队踏上了冬季探险长江源的征程,在当曲和沱沱河的汇合处,他们的越野车在结了冰的河面上,以河为路,毅然前行。摄影/税晓洁

我站在通天河边,遥望楚玛尔河口,只见上游一片苍茫,什么也看不清,正如我的心绪一般。我曾数次进入长江源区,行走越多,对长江源头的认识反倒更加迷茫。

楚玛尔河口是长江源区的东至点,从这里向西直到可可西里,向北直到昆仑山脉,向南直到唐古拉山脉,就是整个的长江源区了。这个源区面积约10.27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长江入海口所在的江苏省加上海市的面积总和。在这片广阔的区域里,究竟哪里流淌出了万里长江的“第一滴水”呢?

各拉丹冬雪山被认为是长江上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其上的冰川为长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供水。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下,冰川的命运开始令人担忧。从分别拍摄于1999年和2007年的两张卫星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的冰川有了明显萎缩。供图/中科院遥感研究所

长江水利委员会在1976年和1978年两次实地考察后公布,长江有三源,北源楚玛尔河,南源当曲,正源沱沱河。《长江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中段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峰西南侧。”但近几十年以来,围绕着究竟哪个源头才是长江的正源以及随之产生的河长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

楚玛尔河因为长度较短和流量太小,并没有介入正源之争,关于长江源头的争论一直集中在当曲和沱沱河上。冬日站在当曲和沱沱河的交汇处眺望,只见沱沱河像一条较小的冰路绵延而行,而当曲中的巨大冰块却闪着冷冷的银光一直向南铺陈,直到天际尽头。


在“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长江源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诸多科学家和探险家对这里进行了反复的探查,并分别给出了关于长江源头的各种论断。长江水利委员会在1976年和1978年两次实地考察后公布,长江有三源:北源楚玛尔河,南源当曲,正源沱沱河。

沱沱河穿越祖尔肯乌拉山 长江变长500公里

在沱沱河的上游考察时,我曾到过一个名叫葫芦湖的湖泊。葫芦湖并不算大,却是我在长江源区看见的最美的湖泊。湖水清澈明净,湖边的高山上可以清楚看到地壳运动留下的颜色整齐而深邃的挤压痕迹。顺着湖边环行,巨大的雅丹地貌让人不由惊叹。爬上山顶,一幅大气而壮丽的画面立刻映入眼帘:从源头一路向北奔涌而来的沱沱河在这里强行转弯,折身东行,一个将近90°的巨大的拐弯横亘在大地上。向沱沱河上游方向遥望,视线里有一座东西向的山——祖尔肯乌拉山,这座山看起来并不高大,然而30多年前,搞清楚了这座山的真容,对于长江探源却是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

在此之前,因为源头不明,长江的数据一直混乱不清。这一时期在各种正式场合关于长江长度的数据就有5498公里、5500公里、5701公里、5769公里、5800公里等多种说法。

1969年起,由国家统一部署,兰州军区测绘部队开始对长江源以及整个青海省和西藏北部地区的青藏高原进行1︰10万地形图的测绘工作,并先后完成了当曲、楚玛尔河和沱沱河流域的实地测绘任务。当时的参与者和知情者刘思和(河南地理研究所)与李志良(解放军测绘学院)先生回忆道:

“1974年在测绘沱沱河流域的过程中,我们在实地发现了旧图对祖尔肯乌拉山脉的标示有重大错误:祖尔肯乌拉山脉并非为一完整山体,而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其间有一条宽阔的南北向谷地,沱沱河由此谷底自南而北流来,穿过祖尔肯乌拉山脉后与自西向东的波陇曲汇合,再折向东流。”如此一来,过去不曾被人所知的沱沱河南北流向的一段,正式进入了探寻长江源的人们的视线。

“我们实地查明沱沱河的源流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尕恰迪如岗和姜根迪如两个雪山群,河水由冰舌末端潺潺流出,它的长度超过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正源的尕尔曲,位于尕尔曲源头以西。” 一个关于长江源的全新推断,就此提出。

1976年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即今“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人民画报》、《人民中国》杂志、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青海省有关单位在兰州军区的支持下,组织了28人的考察队,进行了为期51天的考察,证实了“沱沱河上段是由南向北穿祖尔肯乌拉山而过,然后才折转东流”这一推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长江源进行的大规模科学考察,对于长江源头的确定,对整个长江长度的重新认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正式发布消息:“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表明,长江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 随后,《辞海》和有关书籍相继采用了这次考察成果。至此,万里长江,这条我国第一大河由长度世界排名第四变成了世所公认的世界第三长河。



姜根迪如冰川气势磅礴,从雪山顶上倾泻而下,它的长度约在11—12公里之间。在它末端,冰川融水滴滴汇聚,汩汩细流蜿蜒而出,这里就是沱沱河的源头,也是一般认为的长江正源。2008年,青海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在姜根迪如冰川流下第一滴水的地方,埋下了“国家地理”标志作为见证 (下图摄影/张超音) 。

长江长度的量算史 正是中国科技史的一个写照

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全文仅1100余字,已有“岷山导江”之说,认为嘉陵江、岷江是长江之源。《汉书·地理志》班固的记载也说明至少在公元初年以前,人们已经知道金沙江源远流长,但并没有将其作为长江干流。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认为岷江或者嘉陵江是长江之源。唐初,魏征编写的《隋书·经籍志》中有《寻江源记》,说明唐代以前就曾有人探寻长江源,可惜此书已经失传,内容不得而知。两千年间,一直是“岷山导江”。直到明代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在云南实地考察发现金沙江比岷江更长,首次明确指出金沙江为长江源流之后,才纠正了传统认识。虽然学术界至今对此仍在争论,有人认为徐霞客此举堪比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是他最重要的科学贡献;也有人认为“霞客所知前人无所不知”,他只不过敢于批判经典,以勇敢无畏的科学态度面对现实而已,但从徐霞客开始才纠正了“岷山导江”的传统认识,却是不争的事实。

徐霞客在其著作《江源考》中说:“长江亦自昆仑之南,发于南者,曰犁牛石,南流经石门关(今云南石鼓北),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他明确指出,岷江不过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而已,就如渭水入黄河,是黄河的支流一样,并分析了前人未能探察到长江源流的客观原因:“岷江为舟楫所通,金沙江盘折蛮僚溪峒间,水陆俱莫能溯。”不够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成了人们探寻长江源的重大制约。


长江源区被很多人渲染成“无人区”,其实这里很早就有牧民定居。长江源头名副其实的第一户人家,就定居在距冰舌一两公里的地方,并且是坚实的土木房屋。下图为“长江第一家”的家庭成员们。摄影/税晓洁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为编制全国地图,康熙皇帝曾多次派人到青藏高原地区进行考察和测量,但面对密如蛛网的河流水系,考察者们只能望洋兴叹,说“江源如帚,分散甚阔”。他们把江源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作江源,但是当时根据实测资料绘制的《康熙内府舆图》上已经比较准确地绘出了通天河上游水系的大致位置。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著成的《水道提纲》一书中对长江源水系的描述已经相当全面,只是未能正确划分主支流,并未指出源头的具体位置。

到了民国年间,令人不解的是,关于长江源的记载却重新趋于混乱,甚至出现谬误。1946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说:“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5800公里,为我国第一巨川。”这本书还告诉读者,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北麓,于是便有了“江河同源一山”,“长江、黄河是姊妹河”之说,并载入中小学地理课本。

这些谬误在1976年那次至关重要的考察后都得到了纠正,但这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1978年第二次江源考察后,长办1979年曾派人去中科院地理所联系量图事宜。地理所于1979年10月27日来函称:“经我们复查,发现1976年量算长江上游的有关河流长度有错误,主要是‘错阿日玛’幅图上,沱沱河长度这次量算应64.6公里,上次(1976年)为82.3公里,相差约18公里,其他河段也略有出入。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初步分析,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仪器(数字化仪)及电子计算机运转不够正常,纸带记录出错,当时因时间较急,人民画报急于要量算结果,以致未对2次数字化和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

这个错误很快得到了更正,但也为此后的长江源之争埋下了伏笔。

1980年长办水文局为彻底弄清长江长度决定重新量算。1987年定稿的一份《考察报告》在结语中指出:“根据长办最新量算成果——以长江‘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各源头分别算起,截至同一点——长江口50号灯浮,长江干流长度分别为以沱沱河为源全长6397公里,以当曲为源全长6403公里,以楚玛尔河为源全长6288公里我们认为,今后有关出版物或正式文件,应以此数据为准,一般提到长江长度,仍以沱沱河为源,全长6300公里,涉及具体长度,可采用6397公里。”


除了姜根迪如冰川,唐古拉山脉中诸多的雪山都是长江的“储水站”,山间延展的一条条冰舌末端,潺潺水流纷纷汇聚,最终汇入长江。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唐古拉山脉都是“长江源”。摄影/田捷砚

沱沱河源:哪里是冰川江源的起算点?

2006年8月,我随一个考察队到达了切苏美河谷旁的一座山顶。切苏美曲是沱沱河的一条支流,汇合口以上,沱沱河改称纳钦曲。

从山顶俯瞰,不由让人心花怒放。左边雪山怀抱中是晶亮的冰川,顺着冰川往下看,切苏美河谷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网状河系亮晶晶的像一条条彩带,随着太阳光芒闪着变幻色彩。

在冰川下的帐篷中我们结识了一户藏民,这里是他们的夏季牧场,冬季他们就住在更靠近冰川的土木房子里。男主人叫那那,41岁,粗通汉话,他热情地邀请我们钻进他暖烘烘的帐篷喝酥油茶聊天,还拿出一个小本给我看,全是藏文,看不懂,类似于内陆的农民负担卡之类。我注意到上面盖有“西藏安多县玛曲乡马索日村民委员会”的大印,应该算是这里的准确地名。

那那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他们叫格尼,冰川称作吉饶迪如。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热勒,住在旁边另一条山沟的冰川下。爬到那那家附近的高岗远看,对面的一列列雪山银光闪闪。长江正源沱沱河,不仅接纳了各拉丹冬雪山融水,这些雪山冰川汇集的河流也是它重要的水源。


1999年6月5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等政府和科研部门共同在沱沱河大桥北岸竖立起一座“长江源”环保纪念碑。对普通人来说真正的长江源头虽然魅力无穷,但实在是无法触及,所以对长江源头的敬仰和崇拜只能寄托在这座矗立在公路旁的石碑上(下 摄影/董保华)。沿着沱沱河继续深入,在姜根迪如和尕恰迪如岗山分别发源的两条源流汇合处还会发现另一座“长江源”碑,遗憾的是这里也并非真正的源头。(上)

第二天,我们离开吉饶冰川向姜根迪如冰川进发。

纳钦曲上游有两条溪流,东面一条源自姜根迪如南侧冰川,是目前认定的长江正源。西面一条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群。我们沿着两大雪山群之间古冰川槽谷向姜根迪如冰川前进。

河床里不是沼泽和烂泥滩就是冰川型泥石流和冰碛遗迹,乱石耸立,横七竖八,难走极了,一会儿担心扎破轮胎,一会儿担心陷车。周而复始,使我们伤透了脑筋。不过,美景使人陶醉,天气时阴时晴,云里雾里,两边山谷不时闪出条条冰川,光线不同,颜色就不同,仿佛置身童话世界。15公里的谷地尽头,河流分为两支,我们继续向左,奔向姜根迪如冰川。总共也就二三十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整整一个下午,可是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8月30日19时,我们终于把越野车开到了姜根迪如冰川脚下一两公里处高地。

次日起来又是大雪,天混地沌,只好蜷缩在帐篷里无所事事。正有些觉得沉闷,居住冰川下的拉西和南扎以及南扎的弟弟各扎来访。在长江源区,很多被渲染成“无人区”的地方,其实很早就有牧民定居。长江源头名副其实的第一户人家,就定居在距冰舌一两公里的地方,并且是坚实的土木房屋。

下午,天似乎在一瞬间放晴了,我们抓紧时间爬向冰川左侧的一个高坡。这里的海拔已经5000多米,山势陡峭,走得人累极了。不过也没什么,多休息几次慢慢爬就是了。走到高处,只见脚下的冰川像一条长龙,一直伸向我们视线尽头的山谷深处,和粒雪盆融为一体。冰川像一个大舞台,给我们展示着各种各样的白,让我们明白原来白色也可以这么丰富。

在漫长而严寒的冬季里,江面冰封凝固。住在岸边的牧民们就只能从江面上凿取冰块,然后背回家融化成水,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次日,天气还是直到下午才放晴。大概在这个季节,这里基本上前半天都是阴天雨雪,下半天才放晴。好在这一天,我们没有等待,不管风雪早早就再次来南侧冰川前的冰舌仔细观察,还是没有看到冰塔林之类的景观,冰碛湖也没有找到。杨勇他们1986年“长漂”竖立的纪念碑,也找不见踪影。唯一见到的是2005年和2006年杨欣“绿色江河”环保组织在冰舌前新立的记录冰川退缩痕迹的标志碑。

杨勇指着冰舌以下几百米处的乱石滩说:“原来应该就在那里,现在谁知道被冲到哪里去了。”据他的直观感受,这些年,冰川退缩了200米至300米。姜根迪如北支冰川的冰舌前沿由20年前的细锥状,变为呈圆弧形的宽阔高大冰墙状,冰融水从冰墙裂缝和冰洞中散乱渗涌而出。然后汇流成溪,形成长江最初的水流。

9月1日,我们沿着南北两侧冰川间的山脊,向上攀登。越爬越高,眼前的景色也比昨日所见更加壮阔,脚下的沱沱河网状水系越来越清楚。云来云往,阳光时强时弱,眼前的一切都似流动的画卷。我们一直爬到了雪线,走到雪深过膝才罢休。举目四顾,令人震撼,两边是长龙般的姜根迪如南北冰川,前方是尕恰迪如岗雪山环抱中的多条冰川,冰川怀抱中长江之源的最初的水流甚至已经成为网状大河。


上 1994年一次对长江源区的考察中,专家们发现,由于环境恶化,冻土层下移,土壤涵水能力减弱,长江源区的草甸上发生了鼠害,鼠洞随处可见。
下 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正在对长江源区的植被认真调研。这里生长着许多独特而珍稀的植物,名贵药材红景天就是其中的一种。摄影/马宏杰

冰川作为江源,应该是以冰舌末端还是冰川上端作为河流的起点呢?这是江源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长江的长度,是以姜根迪如南侧冰川5820米高程处,也就是我们攀登到的雪线为起算点的,也就是说,把整个冰川的长度都包括在内了。但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冰川和河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把冰川长度算作河长并不妥当。

如果以冰舌末端作为起点的话,根据相关数据,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冰川西支的水流要长于源于姜古迪如南侧冰川的溪流,这样的话源头位置也将要随之改变了。并且以冰舌末端作为起点还会有另一个问题:冰川本身就是一个变体,冰舌的位置是变化的,冰舌的末端应从哪里算起呢?

当曲的“第一滴水”从哪里流出?

长江三源中当曲的地位非常特殊,它的长度和水量都是三源之最,也难怪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人士提出长江的正源应当是当曲而不是沱沱河了。近些年,随着当曲新源头不断被发现,长江正源究竟在哪里,隔几年就会在媒体上热闹一阵子,而当曲的“第一滴水”在哪里是这几十年来争论最多的地方。

当曲的源区位于长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处,2006年我们漂流长江的时候,曾到过那里。与想象中的一山分两水完全不同,这里的山顶上是一片几乎没有什么起伏的绿地毯般的草原,星星点点的小湖泊和水塘间是很难分辨出的细小水流,时近黄昏,在夕阳的照射下四处一片金光闪闪。在这里如果没有详细地图,没有先进仪器,对于我们来说,不要说寻找源头,就是要分辨清楚哪个是河流哪个是水塘,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曲源区沼泽遍布,据称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泥炭沼泽就在这里。

高原的天气变幻莫测,狂风暴雪经常在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来临,一群家养的牦牛正在风雪中四散奔逃。摄影/税晓洁

当曲的第一滴水究竟在哪里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1978年曾随队考察的老专家夏鹏章先生曾对我说,当年8月28日,他们到达了当曲源头,那时认定的当曲源头多朝仁,也叫多朝能。就是在海拔5395米的霞舍日阿巴山坡面上流出来的一股小水,差不多也就是二两酒那么多的样子吧,被定为源点。

1986年举国瞩目的“长漂”中,由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长春地理研究所、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参与组成的陆上科考分队对长江源区部分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他们认为当曲应为长江正源,而当曲的第一滴水则发源于多朝能东北的扎西格君东侧的丘状高原上。

1985年9月3日,身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作家及摄影记者香港的黄效文先生,依据在美国利用4种遥感资料对江源一带所做的研究,轻骑考察了当曲的两个可能源头,比较后认为应以若霞能为当曲(也即长江)的新源。

楚玛尔河,在藏语中意为“红水河”,红色也就成了它最鲜明的特点。图为楚玛尔河血管状源流和源头区正在干涸的湖泊群。

这些新的见解,新的数据,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1月25日的一则报道,标题称“长江源何处,究竟长几何?科学考察队实地考察正本清源,巨龙出涓涓当曲,长江总长是6275公里”类似消息,《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相继做了报道。

此后,关于长江源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随着科技进步、一些先进手段的采用,最近几年这个问题又屡次被提出。2005年6月15日,黄效文带领的19位国际科学探险队员,再次提出在青藏高原青海省南缘发现长江新源头:加色格拉峰当曲上游多朝能,比当前中国官方认定的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多了6.5公里。

2008年9月,由青海省测绘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等组成的 “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也对多朝能源头进行了考察,考察时发现十几公里长的多朝能,有近一半的河道是干涸的,不满足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条件,因而认为不能作为长江的源头。

沿当曲溯源而上,巴茸巴空峡谷谷口处的泉华地貌非常引人注目。在温泉活动地区,地下热水带着大量矿物质涌到地表,经过反复蒸发,矿物质沉积凝结,并因为成分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日积月累,就堆出美丽无比的泉华彩池。

与此同时,这支科考队还对当曲最上游的一个溪流且曲进行了考察,且曲与多朝能交汇形成了当曲。且曲的长度与多朝能的长度相差无几,但是且曲的源头是一个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泉眼。2000年9月的长江源头考察和2008年9月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的考察结果都证明:当曲最长的支流且曲的源头是长江源区最长的,而且也是一年四季都有水的。考察队的首席科学家刘少创博士认为,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当曲是长江的正源,长江的源头就是当曲的最长支流且曲的源头,从这里算起长江的长度是最长的。

关于这些,石铭鼎先生曾给我详细分析过:“这些情况,其实没有多少新东西,情况我们早就了解,但是仍然认为沱沱河是长江正源。因为确定大河正源,不能只看河流长度,主流与支流的流向关系也很重要。”

他指出:“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沱沱河由西向东,非常顺直,发源地是地势较高的冰川;而当曲的源头是海拔较低的沼泽,由很少的地下水汇集起来的,且偏向东南,有个大拐弯,所以虽然降雨多,河水流量大,但它与长江干流的方向不够顺畅。因此,综合来看沱沱河作为长江正源更合适,单以水量或长度来确定正源不够科学。”

严冬季节,通天河便会结上一层厚实而平滑的冰,藏民按习惯在冰面上放线,通过杵凿、铺沙,写成藏文“六字真言”,每字几十平方米大小,横跨两岸,称之为“架经桥”。摄影/税晓洁

在近年来当曲的漂流考察中,我注意到地图上所示的当曲右岸支流主要来自于荒漠山地,由于干旱和荒漠化的扩展,河流大部分干涸或演变为季节性溪沟,基本上无来水汇入。杨勇认为:左岸来自于唐古拉山脉的几条支流才是补给当曲水量的主要河流,根据目前的水系划分,发源于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附近的布曲为当曲的一级支流,而布曲的一级支流是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的尕日曲,尕日曲旧称通天河,河上的大桥至今仍被叫做通天河大桥。当曲拥有巨大的水量,雄居长江三源之首,也正是由于它汇纳了唐古拉山脉冰雪消融的百川。

依我个人的直观感受来看,万里长江非要争个正源,其实是没有办法争清楚的,谁也说服不了谁。同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河流的长度,也不可能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因为不管是冰川还是泉眼,本身就是一个变量。

不妨先定万里长江源头就是各拉丹冬雪山好了,各拉丹冬是我最魂牵梦绕的一座雪山。自从十余年前徒步长江首次遥望各拉丹冬,她如金字塔般呈现在远方光芒四射,就成为无可阻挡的诱惑。那个迷人雪峰,那圣洁冰川,那绝佳到难以言说的风景,都真是太美啦!当曲,一片沼泽,差远了。

2008年9月,青海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判定当曲的源头且曲为真正的长江源,听到这个论断,随队的向导立刻面对着源头虔诚地诵起经来。摄影/刘少创

有关江河源头的探索,多年来的手段主要是依靠详细地图和航空照片、卫星影像按图索骥,然后实地考察验证。长久以来,详细地图属于机密,航空照片、卫星影像对于普通人,也很遥远。非专业人员,很难有条件去探索江源的究竟。随着google earth之类的现代科技的出现,普通人也能俯瞰地球。科技的进步,也许还会使关于源头的争论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的是,伟大的长江的诸条支系的真面目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人们将会越来越明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