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和(497一1546年),字养和,别号松石,谥庄襄 。明湖广麻城(今属湖北)人。正德进士。历任湖州(今浙江湖州市)知府,总理河道,总督陕西三边, 官至兵部尚书,政绩昭著。明朝何乔远在《名山藏》中称:“天和才而廉。所居官必有独创。”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至今尤可称道。
一、刘天和的“植柳六法” 黄河迁徙无常,嘉靖初连年泛滥。大学士费宏等言:“黄河为患久矣!禹治洪水以河为先。汉、宋以来,.皆专设行河之官,讲求治河之策。我朝河势南趋,”正德之末,黄河大股南趋之势从徐、沛悉人运河。黄河泥沙致使运道淤填阻塞,“ 京师岁收四百万之粮何由可达?官军数百万之众何所仰给?”今之治河不仅除其害,还兼资其利,要借黄河之水以济漕运。其时已先后几位总河如章拯、盛应期、潘希曾、 戴时宗治水无效!在清代傅译洪缉录的《行水金鉴》中记载十三年(1534年)黄河南徙,冲决赵皮寨,南向亳、泗、归、宿之流骤盛,东向梁靖之流渐微。粱靖岔河东出,谷亭之流遂绝,自济宁南至徐、沛数百里, 运河淤塞,国计乏绝。 朝廷起用刘天和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啦总理河道。“始自中州,乃分遣属吏循河各支沿流而下,直抵出运河之口,逐段测其深浅广狭,纡直所向,而后得其要盖。”他认为“黄河之肖防者,惟北岸为重。”与曹县八里湾起,至单县侯家林止,接筑长堤各一道, 筑堤以防冲决,尽管堤防之制,并非理想方案。 “然势不能废。盖虽不能御异常之水,而寻丈之水, 非此即泛滥矣!”他说:“余行中州,历观堤岸,绝无坚者 ,且附堤少珊结繁密之草。”黄河北岸堤防有重复至四道道者,而往往冲决,因而“为之忧虞,乃审思备询,而施植柳六法。”在他所著的《沟小集》中注明固护堤岸的植柳六法主要内容如下: 1.l卧柳:春初筑堤,用土一层,堤内外层层横铺 越多。例如:柳枝,自堤根栽至堤顶,土面只留二寸。 2低柳:堤内外自根至顶,纵横一尺,栽柳一 株,土面也留二寸。 3.编柳:用柳桩从堤根密栽,将小柳卧栽,用柳条将柳桩编高.如编篱法。堤高十丈,则栽十层。 以上三法为固护堤岸.于黄河,运河通用。 4.深柳:倒岸冲堤洪水,急栽深柳,将八尺以上铁裹引橛钉穴俾深.纵横五尺,深栽一株。多栽可十余层。 在睢州曾见洪波急流中,周遭已成深渊,而柳树植立,略为不·动(2000年6月25日,陕西镇平县洪石乡五柳树村,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由于这五颗麻柳,挡住洪魔,全村无恙。见《北京日报》2000年8月26 日),益信前法可行。 5.漫柳:坡水漫柳之处,难以筑堤,“惟沿河两岸,密裁低小柽柳数十层.俗名“随河柳”。水涨既退.泥沙委积,随淤随长.数年后自成巨堤。适于黄河岸边。 6高柳:堤内外用高大柳桩,成行栽植。 这是从河堤两岸高度密栽柳枝。多年后,茂密的防护林带形成漫长牢固的两条绿色屏障,强有力地抵御洪流冲刷,漫流浸蚀,防制水土流失。 清代学者屈大钧在《广东新语》中记述:万山树,待尽赭其山,“木既尽无以缩水,于是泉源渐涸,田里多荒、故知川竭由于山童。林木畅茂,斯可以言水利”。 又有梅曾亮在其所著的《书棚记事》中记载日: 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尤受其浸溉。”然而“斤斧童其山”,“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来毕,而沙石随下.奔流注壑。” 刘天和正是以林木畅茂言水利。其固堤植柳六法自古及今,反复验证.卓有成效。刘天和胜利完成河工重任之后,全面总结其治河经验:“凡黄河之迁变,古今治河之同异, 堤防疏浚之制,九河之迹,七十二泉之派,闸坝湖陂之数,经费漕挽之宜,禁戒论建之例,裒记为集”。这就是《问水集》。此后明清著述《明经世文编》、《治河通考》、《治河荃蹄》、《河防一览》、《天下郡同利病书》、《肇域志》、《治河方略》.《行水金鉴》等俱有关于植柳六法之记载与评论。 二、植柳固堤的历史传统 植柳固堤,先秦以来,历代都有记载,而且越来多,例如: 1.《周礼》:“掌固……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渠上亦有树也。”“沟池深于外,则城郭固于内, 用其深以增高也。渠又在其外,所以出水。因之设固植木其上,守固之材出焉。”“渠有时而浅涸,树有时而枯槁,则吾所依以为固者,不足恃矣!故掌固修 之,盖治坏之名也”。在《行水金鉴》中曾对此解释日:“渠,水道;树,种柳。渠以通水,树以固堤,亦河上之最要务也。当仿行之。”这是相传西周以来护城河边植柳固堤的记载。 2《管子》:“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岁埤增 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 是说每年增修堤防,栽荆、棘,掺柏、杨,以防决堤。即今所谓乔灌木混交林带。古代杨与柳往往混同。这是反映东周关于生物防洪工程最早的确切记载。 3.《西京赋》:“上林禁苑,跨谷弥阜……缭垣绵 联,四百余里,植物斯生,动物斯止……林麓之饶,于 何不有……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窖址,周以金堤,树以柳杞。” 汉武帝于长安西南修建了周边四十里,占地三百多顷,生物繁茂,景观优美的昆明池,池边栽植了柳、杞。 4.《隋堤柳》:“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 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炀帝开河木. 记》、《大业杂记》述汴渠,运河岸边广植榆柳“鞠护河堤”,“树荫相交。”这是描绘隋末运河两岸大规模栽植垂柳成荫,形成优美景观。 5.《宋史》:太祖建隆i年(962年)f‘月诏:“缘 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 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正月诏:“应缘黄、汴、 清、御等河州县,除准旧制种艺桑枣外、委长吏课民 “ 别树榆柳及土地所宜之木。” 以上两条是北宋开国之初关于植柳固堤的河防制度。在《宋史》中同时也有i已载说: 北宋陈尧佐在并州(今山西太原)每当汾水暴涨.即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自扬州江都县至楚州淮阴县360里,叉自高邮、兴化至盐城县24里. 其堤傍开一新河,以通舟船.仍存旧堤以捍风浪,栽树十余万株。数年后堤岸亦牢,其木亦可备修补之用。” 6《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记载用粗石筑堤防沙,以保护宁渡四明它山水利二程,“植榉、柳之属,令其根盘错据,岁久沙积,林术茂盛,其堤愈固,必成高岸.可以永久。” 7《金史》:为防黄河水害,高霖建言,开鸡爪河以杀其势,可免数埽之劳。“凡摧埽工物,皆取于民,大为时病,乞并河堤广树榆柳,数年之后,堤岸既固, 埽材亦便,民力渐省。” 8《山东全河备考》:记明初永乐九年宋礼筑戴村坝,“横遏汶水南流,会通河始得济运,诚全河之屏障也,其坝屡修屡圮,营费不资。天顺五年(1461 年)知州潘洪增筑高厚,上植以柳,至今不坏。”“宜如旧例督夫培士栽柳,乃运河第一关键。” 又记弘治三年(1490年),决阳武河,待郎白昂治之。“随河修堤二千余里,随堤植柳百万余株。” 9.《明良记》:宣德年间,陈碹在运河既通之后,“缘堤皆树杨、枣二木,并淮北所宜。且杨枝可薪,枣实可啖。又易长多荫,悉听运夫为利。” lo.《李两涯文集》:成化年间,岳州府三代地方官致力筑永济堤,堤长四千丈、广二丈,高者七八尺,傍夹树柳二万,以固积壤。” 11.《陶庄敏公集》:嘉靖初年,河南按察副使管理河道陶谐,更立法“于沿河植柳木,取柳梢之用,因以固堤防。” 他有待,题为《观堤上桃柳》,“小桃逾尺柳逾寻,老柳新枝绿更深,若使河流未离汴,栽培还仗我同心。”又题《筑缳舍》,“为护诸桃柳,沿堤插屋庐。百工今有肆,数口亦安居。斤斧侵应远,牛羊牧自除,庇寒予夙愿,能见尽渠渠。 于此可见,上古以来,历代植柳固堤的经验是极其生动、异常丰富的。 三、“植柳六法”的继承和发展 刘天和创始“植柳六法”,是继承和发展了历史的经验,后世予以高度I平价,不断传承并加以充实。 有明隆万之际水利家万恭讲:“植柳固堤,‘六柳之法’尽之矣!”“从张家湾以及瓜(州)、仪(征)循河二千余里·,万历初,植至七十余万株。后来者踵行之”。 万恭稍后,著名水利家,四任总督治河的潘季驯,万历六年(1578年)九月至次年(1579年)十月筑过土堤十万二千丈.栽过低柳八十二万二千株”, 同时在他所著的《河防一览》中记载,进一步充实他“植柳穴法”“栽柳护堤,卧柳、长柳须相兼栽植。卧种柳须用核桃大者入地二尺余,出地二三寸,柳去堤址 约二三尺。密栽,俾枝叶搪御风浪。长柳须距堤五六尺许。既可捍水,且每岁有大枝可供埽料,俱宜于冬春之交,津液含蓄之时裁之,仍须时常浇灌。长柳 宜用棘刺围护,以防盗拔畜啮。“长柳”相当于刘天和的“高柳”。他还提到在“堤下密栽芦苇或芟草。” “将来衔茁愈蕃,既有风不能鼓浪。此护临水堤之要法也。” 据《河防疏略》中记载,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有“河神”之称的总督河道朱之锡提出“建设梆园”, “令黄河经行各州县印官于濒河处所各置柳园数区. 或取之荒地,或就近民田量给官价。每园安置徭堡 夫数名,布种浇灌。”使之数年之后,遍地成林。 康熙年间,江南观察崔维雅曾在其所著《河防刍议》中提出“饰行沿河种柳之法”: 昔人‘种柳六法’详载河书,兹不赘外,惟是种柳 之令申饬虽严而奉行不力。止中州一带,堤柳、园柳 栽种成林。遇有大工,远近取用足济。但淮扬徐兖等处,黄运两河堤旁宽阔,尽可栽植,而地方官全不留心…-一每遇大工转派河南采买运柳……不得不急为变通,力行鼓劝……如府厅州县各官岁前自十二月中旬栽植,本年九月中旬饬委道官查验,成活一万 五千株者,准记录一次。成活至三万株者,纪录二次。成活至六万抹者,加一级。每岁年终题报…… 庶几数年之内,到处成林……用力甚简,而收效极大无过于种柳。故明万历年问,沿河种柳七十余万株。潘季驯查报种柳亦八十万株。踵而行之,愈多愈善。” 康熙河道总督靳辅在《行水金鉴》中讲:沿河种 柳始自明代陈碹。其根株足以护堤身,枝条足以供摧埽,清阴足荫纤夫。“柳之功大臭!然种柳不得其 法则护堤之用微.且成活者少。惟明臣刘天和‘六柳说’曲尽其妙,当仿其法行之”。 又曾在《治河类绩书》中讲:廿五年(1686年)之后,历年督栽、劝栽之柳尽皆长成,用之不竭。各营 弁春初每丁计地各课种柳,不过三年,沿河成林。 顺、康、雍、乾俱曾规定滨河州县堤岸委官专管 栽柳,成活万株以上者,纪录嘉奖授官”。乾隆_三十 七年(1772年)十一月嘉奖河道总督培筑土坝“两而 密栽柳株,以固坝根。” 在清代陈宗所著的《永定河志》中记载r乾隆帝诗一首:《金门闸堤柳》: “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根盘结,御浪堤弗败。外惟徒饰观,水至堤仍坏。此理本易晓,倒置尚有在、而况其精微,莫解亦奚怪。经过命补植,缓急或少赖。治标兹小助,探源斯岂逮。” 这首诗总结的经验,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刘天和“植柳六法”实质上是生物抗洪工程,如“深柳”,特为抵御倒岸冲堤的洪水,也就是水土保持措施。如“漫柳”密植多年形成黄河大堤。由于柳树根系长,须根密,深扎堤内,盘根错节,交织成网。成排柳树得以固定河漕,控制水流。是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工程,夹堤栽柳,高下成行。堤柳,高柳拥堤,园柳,成片柳林,又是营造优美景观的途径,古代宫廷苑囿旱已有之。淡烟笼翠,翠荫交加,映蔽天日,云光四幕,莺簧蛙鼓。还是供应柳枝资源基地,柳林年久茂密,资源越益雄厚。 惟长江堤防植树,其林带布局与黄河不同。要防止柳根腐烂生蚁,致使堤溃。要在堤外植柳,离堤七八丈。此为长江、汉水堤岸之防护林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