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和田玉》:玉雕创作中的逍遥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7-22

 玉雕的创作需要“无所待”的精神状态,如果不能坚持“无所待”,必然为客观所累,那便不能进入到自然、天然、超然的境界,无论是精神还是创造力都会受到约束,从而影响了对审美客体的创造,也就不能在最后释放出最完美的审美愉悦。所以玉雕的创作中要排除一切因素的干扰,集中精力进入艺术构思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无所待”的状态。庄子称颂梓庆的技艺高超,但对他的心理状态更加赞赏,这种心理正是“虚静”的表现。虚静思想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时必需的心理它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

《中国和田玉》:玉雕创作中的逍遥

李东作品《青梅煮酒论英雄》

用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创作、去传承和弘扬古老的中华文明,是新一代玉雕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作为玉雕从业者,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门赖以生存的技艺,而且通过每天和美玉的亲密接触,以玉为师为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弘扬玉了文化精神的人生理想。

《中国和田玉》:玉雕创作中的逍遥

李东作品 《福报贵人》

对于一个玉雕大师来说,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必须和必要的事情。有了这些学问才提升玉雕作品的内涵和品位,而且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讴歌美好事物,陶冶道德情操,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作品上才能体现出玉雕创作的宽广博大艺术情怀。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玉雕艺术当中,是我们进行玉雕创作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自己初期的玉雕作品,客观表现多于理性的思考,作品倾向于表面化,更多的把设计图当作主要的创作思维,考虑技术性的因素比较多,因此作品的创意深度和深刻性都受到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后,创作理念也在随着理论和实践的积累,综合素质的提高发生了变化。逐渐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限于表面,只有增加内涵才能使人感动和震撼。逐渐地对形式美的规律与创作的深度有了明显的省悟,没有陷入形式主义的漩涡,而是把精神世界的东西融入到玉雕创作中,使玉雕创作的艺术语言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中国和田玉》:玉雕创作中的逍遥

李东作品 《福报贵人》

南红虽为玛瑙,但质地细腻,是我国独有的品种,产量稀少,在出土的战国贵族墓葬中已经有南红玛瑙的串饰。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清代南红玛瑙凤首杯,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中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对南红的重视。随着四川凉山地区高品质南红玛瑙矿的发现,收藏级别的南红玛瑙作品又重新回到收藏界,吸引了众多藏家的关注。

《南华经》即《庄子》,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采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哲学观、人生观以及美学观。“开宗不了逍遥意,空谈南华三十篇。”这两句诗,说明“逍遥”二字对于解读《南华经》、走近庄子的重要的价值。“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逍遥”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即优游自在、无牵无挂、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的心游、神游,是绝对自由地遨游于精神世界中。“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只有神游宇宙、忘记自我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却名利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方可入逍遥之境。

《中国和田玉》:玉雕创作中的逍遥

李东作品 《卧佛》

南红《心与物游》取材于庄子“逍遥游”,材质通体红色,质地细密润泽。作品外形规整,画面主体突出,虽取材于“逍遥游”,但作品没有因循传统,即没有表现鲲的“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也没有表现鹏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是突出庄子的“优游自在、无牵无挂、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的心游、神游”的形象。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最美的就是合乎自然之道,体现素朴自然、恬淡无为。

“逍遥游”的思想是哲学是美学,可以指导我们进行玉雕创作,以毫厘之刃,雕太虚之境,心与物游,技与手合,乃得玉品天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