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源性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医学镜界 2020-09-03

泌尿外科的医源性肾损伤(IRT)虽罕见但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于经皮肾活检、经皮肾取石术和部分肾切除、肾移植中的医源性肾损伤很常见,肾盂内切开术所致的医源性肾损伤可被分为主要的是血管性损伤和次要的是积液。

经皮肾活检、经皮肾取石术和部分肾切除(0.43%)可能撕裂或损伤动脉致肾动脉主干及肾实质内假性动脉瘤(0.9%)形成。尤其是穿刺点过于居中或直接损伤肾盂时,则血管性损伤更为常见。其他的损伤包括动静脉瘘或肾盂肾盏系统的撕裂伤均可引起灌注液的外渗和吸收。肾移植中的医源性肾损伤很常见,包括静动脉瘘、肾内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和肾盏动脉瘘。对于植肾活检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可发生于 1-18%肾移植活检,两者同时存在的能性可高达30%。其中0.2-2.0%的患者需要介入治疗。诱发因素包括高血压、肾髓质疾病、中央部位活检和多次穿刺。肾移植术后假性动脉瘤通常出现在吻合口处,常与吻合技术及与此吻合部位的感染有关。移植相关的动脉夹层是罕见的,且出现在术后的早期阶段。

肾盂内切开术所致的医源性肾损伤可被分为主要的是血管性损伤和次要的是积液。用经皮肾或腹腔镜来冷冻消融治疗小肿块的病人可出现症状轻的医源性肾损伤,包括无症状的肾周血肿和自限性漏尿。相对于外科性手术病人,介入治疗引起血管性损伤的发生率约为1.6%

一、诊断

血尿是肾医源性损伤的最主要的症状,但巨大的腹膜后出血是罕见的。经皮穿刺活检后动静脉瘘可出现严重的高血压症状。如果病人出现腰痛和红细胞计数逐渐降低,即使没有血尿现象,也应怀疑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经皮肾取石术中,急性出血可能是由于损伤前部或后部的节段性动脉引起的,迟发型术后出血可能是由叶间,下极动脉损伤,动静脉瘘和外伤性动脉瘤引起的。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可用于诊断血管性损伤。术中需要密切关注灌洗液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以确保早期识别液体外渗。

    移植后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可能会无症状,也可能会出现肉眼血尿或由于分流和“盗流”现象引起血容量不足,肾功能不全,高血压,高排量心衰。患肾外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感染/出血、肿胀、疼痛和间歇性跛行。对动静脉瘘的多普勒超声结果包括高速血流,低阻力,频谱波形,正常血管边界之外的局部紊乱颜色的血流图形,以及可能扩张的静脉。假性动脉瘤在彩色多普勒囊内流超声上呈现为无回声的囊性肿物。肾移植后动脉夹层症状包括无尿以及长期依赖透析。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出减弱的动脉血流信号。动脉夹层可导致肾动脉和/或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肾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后,放置的导丝或导管可能进入肾实质且穿透包膜,可能影像学表现为包括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及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常见症状是在术后2-3周之内出现腰痛和肉眼血尿。

二、治疗

    肾造瘘术后包膜下小的出血可自行缓解,而动静脉瘘是由最好的处理是栓塞治疗。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在活检后也应栓塞治疗。

    在经皮肾取石术中,出血可以是动脉的或静脉的。就经皮肾取石术未的少量出血而言,保守治疗通常有效。这类患者应处仰卧位,夹闭肾造瘘管和利尿。不超过于1%的病例需要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并已证明至少有90%病例有效。如果肾盂撕裂或破裂,终止经皮肾取石术是一个安全的选择。需要密切监测放置腹部或腹膜后的引流管及其配套设置。

    在假性动脉瘤临有临床症状或出现血红蛋白减少的病例中,如果保守治疗失败,可考虑经动脉栓塞治疗。当临床病程允许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再次的介入治疗是合理的。

    传统上,肾脏腹腔镜手术后大出血的病人需行剖腹探查术。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后是罕见的,患者典型症状为肉眼血尿,也可能会出现腰痛,头晕和发热。栓塞治疗既是诊断参考指标,也是治疗参考指标。取得很好的肾功能保护。

    肾移植术后腔内处理包括用支架置入来稳定内膜。对于有症状的移植肾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可选择栓塞治疗。同轴导管的超选择栓塞治疗及金属线圈有助于减少有正常功能移植组织的丢失。报道称有71-100% 的成功率, 57-88%的病人症状得到缓解。

三、建议

结论

证据水平

医源性肾损伤是取决于治疗方式(1.8-15%)

3

明显的损伤需要介入治疗是罕见的

3

最常见的损伤是血管

3

肾移植更容易受到损伤

3

术中发生的损伤应立即纠正

3

症状提示有明显的损伤需要进行检查

3

建议

级别

轻度损伤应保守治疗

B

严重或持续性损伤需栓塞介入治疗

B

病情稳定的病人,以防治疗失败可考虑第二次栓塞治疗

C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