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攻灭巴蜀后,三封蜀侯然而皆叛,蜀侯是秦公子吗

 思明居士 2019-07-22

秦国在与东方列国战争中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从秦国未来发展的长远和战略全局出发,开始把目光投向巴蜀地区。

秦国攻灭巴蜀后,三封蜀侯然而皆叛,蜀侯是秦公子吗

巴、蜀是秦国西南的两个小国,居于今天的四川盆地。巴为春秋时巴子之国。蜀为蚕丛、鱼凫之后。蜀王又分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苴侯与巴王关系密切,后巴与蜀结仇,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巴、蜀相攻击,俱向秦告急。秦惠文王准备伐蜀,但又为道险而犹豫。正在这时,韩国又从东面向秦进攻。早已从魏回来的张仪主张先伐韩,认为伐韩影响大,可以“下兵三川”,耀兵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而成霸业。但大将司马错则反对先伐韩。他认为:蜀乃小国,是“戎狄之长”,现又“有桀纣之乱”,出兵讨伐,名正言顺,又易取胜,“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而攻韩不仅可能招致齐、楚、赵、魏的干预,而且有“劫天子”之恶名,因此不如伐蜀,伐蜀成功则富国、广地、强兵,“三资具备而王随之矣”。

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方案,于公元前316年起兵伐蜀。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兵从石牛道入蜀,与蜀军大战葭萌关,秦军大胜,蜀王被杀。蜀亡后,秦军又灭掉苴及巴。秦国西南秦岭以外的广大地区,遂归秦国所有。

秦灭蜀后,曾三次封蜀侯,三个蜀侯却都因反叛被诛。三个蜀侯究竟是秦公子还是蜀王之后,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皓晖《大秦帝国》也言之凿凿蜀侯乃秦公子,“然则三任蜀侯生变,尤其是第三任蜀侯公孙绾乃承袭其父嬴煇爵而继任,是昭襄王的嫡孙,竟然也图谋自立!昭襄王杀了公孙绾之后,终于晚年决意将巴蜀两地交李冰统领。”笔者以为,蜀侯不是秦公子而是蜀王之后。

秦国攻灭巴蜀后,三封蜀侯然而皆叛,蜀侯是秦公子吗

其一,秦对蜀实行羁縻政策,蜀侯只能是蜀王之后。从《史记》《华阳国志》看,三个蜀侯似乎都是秦公子,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秦公子而是蜀王之后。秦灭蜀后,贬蜀王更号为侯。对此《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的记载是一致的。《战国策》记载:“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候,而使陈庄相蜀。” 《资治通鉴》记载:“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这一时期,秦对占领的东方列国的土地大多实行郡县制,可能考虑到蜀地偏远多险阻,并充分关照蜀地尊王重统的传统、蜀地文化、蜀民心理等因素,故对蜀地实行间接统治,即采取以蜀治蜀的羁縻政策,三封蜀王后裔为蜀侯。

秦军灭亡蜀国 ,将蜀王贬号为蜀侯,而任命陈庄出任蜀国相国。 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蜀相陈庄杀死蜀侯(公子通,土著蜀王之子) ,归降秦国。

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因陈庄背叛秦国,司马错受命协助平定蜀地之乱,甘茂诛杀陈庄。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蜀侯公子辉在蜀地作乱,反叛秦国,司马错奉命讨伐叛军。司马错诛杀公子辉以及郎中令等二十七人 ,蜀地之乱平定。

公子辉死后,公子绾为蜀侯,在封侯十五年后,即公元前285年,因有叛反之心,被处死。秦国在第三次平定叛乱后,未再封蜀侯,而改为实行郡县制,在蜀国故地设郡守实行直接统治。

倘若贬蜀王后之蜀侯皆为秦公子,一则秦国公子极少分封,且没有将蜀地这么大的地方封给秦公子的先例;二则秦公子为蜀侯皆叛也让人难以理解。

秦国攻灭巴蜀后,三封蜀侯然而皆叛,蜀侯是秦公子吗

其二,秦武王本无子,何来的“封子辉为蜀侯”。《华阳国志·蜀志》曰:“周赧王七年,封子辉为蜀侯。” 周赧王七年即秦武王三年。《史记·秦本纪》曰:“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武王本无子,怎么会“封子辉为蜀侯”呢?《史记》关于诛蜀侯辉的记载也是前后矛盾。《甘茂传》说“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秦本纪》则记载昭王六年“蜀侯辉反,司马错定蜀”;《六国年表》则曰“六年,蜀反,司马错往诛蜀守辉定蜀”。或言在武王时,或言在昭王时;或言蜀侯,或言蜀守,互相矛盾,大约《本纪》近于事实。

其三,秦国会将一个婴儿(秦公子)远封至蜀地为侯,治理蜀地吗?《华阳国志·蜀志》曰:“周赧王十五年,封其子绾为蜀侯。” 周赧王十五年即秦昭王七年,《秦本纪》谓昭王“三年,王冠”,那么,昭王即位时才十八岁,昭王在位56年,死后,子孝文王立,《秦始皇本纪》说“孝文王生五十三而立”,则孝文王应生于昭王四年。公子绾如果是秦昭王的儿子,则应是孝文王之弟,他最早也应出生于昭王五年或六年,而他居然在昭王七年远封于蜀,受封时才一两岁,这是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这个蜀侯在昭王二十二年,即他的年纪不过十五六岁,他的父亲又因为他谋反而把他杀掉,这也是不符合情理。

如果公子绾若是昭王的嫡孙更有意思了,昭王不封成年儿子为蜀王,反而封孙子即一个婴儿为蜀侯,治理蜀地,根本无此可能。

因此,三次受封而又三次反叛的蜀侯,只能是原来蜀王的子孙们,不是秦公子。第三次杀蜀侯后,“但置蜀守,张若因取筰及江南地焉”。废蜀侯后,蜀郡从此安定下来。蜀的叛乱,事实上不过是蜀王的子孙们在作怪而已。

秦国攻灭巴蜀后,三封蜀侯然而皆叛,蜀侯是秦公子吗

秦国统治者对蜀侯的态度应是合作则存、分裂则废,依靠秦国派去的郡守移风易俗,有效治理,逐步向郡县制过渡。故秦廷囿于特定的条件不得不封蜀王之后为蜀地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实际上却把治理蜀地的职责交给郡守张若。张若从公元前316年任蜀郡守,直到公元前277年调任黔中守为止,在蜀郡守任内共四十年。“巴蜀素蛮烈地,秦初有巴蜀,张若能顺而主之,治而使其理之,修三城,迁入秦民,变异其风,兴其华夏文明礼仪,使其地逐渐繁荣,成为秦并天下之坚强后盾,其功尚不可不知记矣”。第三次废蜀侯,蜀地实行郡县制的时机已经成熟,故“秦昭襄王杀死公孙绾后,不立蜀侯,专以蜀守张若治蜀”。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调张若为黔中郡守,蜀守一职交水利专家李冰接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