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可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NSAID(包括阿司匹林)等药物和乙醇摄入等。其中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自身免疫性胃炎在我国相对少见。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慢性胃炎如何诊断? 内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诊断慢性胃炎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 慢性胃炎如何治疗? 1.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畅快和充分睡眠。 2.若是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均应采取根除Hp治疗。根除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PPI+铋剂+两种抗菌药物,疗程为10天或14天。根除治疗后患者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复查,评估最佳的非侵入性方法是尿素呼气试验,评估应在治疗完成后至少四周进行。 3.以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为主要症状者可用促动力药。 4.以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严重程度选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黏膜保护剂等。 5.有消化不良症状且伴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慢性胃炎患者可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 6.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要定期内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随访。 慢性胃炎预后如何?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预后良好。不良的饮食习惯、反复或持续Hp感染、缺乏新鲜水果蔬菜、长期饮酒、吸烟、经常食用熏烤、油炸、腌制等快餐食物,均可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风险。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癌变率,活检有中、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1年左右随访1次,不伴有肠化生或上皮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酌情内镜随访。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缩短至6个月左右随访一次。高级别上皮瘤变需立即确认,证实后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