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无汗、盗汗、多汗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19-07-22

我们的五脏对应不同的体液,汗为心液,泪为肝液,涕为肺液,唾为肾液,涎为脾液。汗血同源,出汗不是小事,有的朋友不出汗,闭汗,有的朋友动不动就出汗,自汗,有的朋友睡着了出汗,盗汗,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今天来说说出汗这些事。

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阳气昌盛,二是阴液充足。阳气如火,阴液如水,火煮锅中之水,水蒸腾为气是隐性蒸发,不出汗的时候,毛孔也在散发水分,只是不易察觉,当水蒸气达到一定量,且被外环境冷凝成水滴的时候,就成了汗。如果火力不足,则水液不能蒸腾,是谓无汗;如果水液不足,火特别容易把水烧开,形成大量的水蒸气,这就是阴虚火旺导致的盗汗;如果盖子没盖好,气虚不固,也会加重水的蒸发,造成多汗,自汗。

我的读书笔记^ ^

由此可见,导致常年不出汗的原因之一是阳气不足,汗属于阴,这个阴要出来必须要靠阳气的带动。如果阳气不足,这个阳气首先要满足身体的需要,如果有多余就可以把汗带出来,如果没有多余就无法把汗带出来。原因之二是津液不足,津液就是滋养我们身体的各种体液,包括汗液、眼泪、鼻涕、唾液以及男人的精液女人的白带等等。津液从哪里来?从肾精里来。肾精主管一切津液。肾精不足,就会出现干燥综合症。原因之三是经络不通。阳气足,津液也不缺乏,如果经络不通,就算汗想出来也出不来。出汗好处多多,可以散热,可以散寒,可以散湿气,可以疏通经络,排出毒素,滋润肌肤,常年不出汗的人通常会有各种皮肤病。

盗汗是睡着后出汗,醒后就会停止出汗。有的人不仅盗汗,而且汗量还很大,一般伴有五心烦热、睡眠不安的症状。汗为心之液,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经常出汗,出大汗对心脏不好,出大汗不是在出汗,而是在漏精。汗血同源,经常出汗会伤血伤阴。

汗多,自汗是因为气虚不固,推荐两款中成药,生脉饮和玉屏风散。

生脉饮又叫生脉散,含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散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李东垣,“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火热也;麦门冬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 生脉饮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参来制作的,通常是红参,这个药性稍微大一些,效果比较好,主要是症状严重时服用;另外一种是用党参制作的,药力平缓些,可以做保健用。夏天天热,人的心气和心阴收到影响,气阴两虚,就可以用这个方子补充气阴。除此之外,其他的季节,如果因为劳神过度,动辄出汗,面色发白等情况,也属于心的气阴耗伤过大的情况,也可以服用一些生脉饮来补养。(摘自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

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是中医治疗气虚自汗,经常反复感冒的经典方。黄芪甘温补气,白术健脾益气,防风既能防止外界的风侵入,又会把已经侵入人体的风邪驱赶出去。

小孩子睡觉出汗特别常见,因为小孩子本来就是纯阳之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再加之脾胃虚弱,很容易吃多了有积食,积食化热也会盗汗。宝妈们不必担心,这个小孩子的正常生理表现,你只要好好喂养,注意调理积食就可。如果你的宝宝睡觉只是头部出汗,说明身体有实热,需要用石膏知母这样的清热药;如果你的宝宝睡觉只是胸部以上出汗,说明有积食了,要用保和丸或者王氏保赤丸;如果你的宝宝睡觉全身出汗,与青春期、更年期一样,属于阴虚火旺。

今天分享三个穴位,对汗症有着双向调节作用:阴郄穴、复溜穴、合谷穴。

阴郄穴

阴郄穴是手少阴心经的郄穴,位于前臂章侧,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阴郄穴有清心滋阴、安神固表的作用,盗汗中医称为“骨蒸盗汗”,阴虚内热所致,取阴郄穴养阴清热。

复溜穴

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复溜穴具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发汗止汗的作用。

合谷穴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表,外合皮毛,开腠理,复溜穴搭配合谷穴治疗汗症效果更好。

这三个穴位可按摩,也可艾灸。按摩的时间不限,随时都可以。艾灸最好在白天,每个穴位10-15分钟,5天或7天为一阶段。晚上泡脚,按摩三阴交、太溪、足底等穴位,效果也非常好,注意的是不能一边艾灸一边泡脚,也不可艾灸过后就泡脚。

有不少朋友只是做了常规穴位的艾灸,例如大椎,肺俞,神阙等,意外地把多汗、无汗、盗汗治好了,由此可见协调身体的阴阳才是根本,用不同的方法能够殊途同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