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出汗太猛,家长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73 2022-07-11 发布于北京

最近有不少家长留言说:“现在孩子晚上睡觉总是流汗,睡着后,脖子附近的地方流汗特别多。而且只要天气再热点,晚上睡觉就满床打滚。”也有的家长询问,孩子头、手脚、腋下总是出汗是不是身体有问题,应该如何调理。正好,不管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出汗都是件大事儿,所以今天就来好好讲讲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出汗,没有其他症状,那么多数情况下这是正常的。这是因为出汗是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外界气温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通过神经传导,刺激汗腺分泌汗液的结果。

人体通过分泌汗液,把身体由于代谢、运动或进食等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量,散发出去,以此来维持身体的体温恒定。不过,汗腺遍布在全身皮肤中,以额头、颈部、背部、腋窝处最多。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头部、颈背等地方最容易出汗的原因。

图片

另外,想必很多孩子汗出增多的时间常常是入睡后1小时左右,这其实也属于生理性汗出的范畴。

还有运动也是引起入睡后汗出增多的因素,运动神经开始发育但年龄尚小的宝宝们(年龄1.5岁~3岁左右),他们经常会在临睡前,表现出异常兴奋的状态。例如开心的笑,快速的蹦跳等,直到玩累了再去睡觉,这样的习惯没有什么坏处,但会导致运动产生的多余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直到宝宝入睡后,交感神经敏感性减弱,身体便通过出汗而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出来。

进入夏天以后,天气越来越热,阳气外散,身体就会出汗。另外,天气炎热,心阳也旺盛起来,适量地让汗透出来,可以让孩子排出一年以来郁滞于体内的风寒湿邪。而且在越是炎热的夏天出汗,越有助于孩子透出深伏于脏腑、经络、皮肤、腠理之间的邪气。

但是如果孩子过度地出汗、经常大汗淋漓,或者在静止状态下自汗多、晚上盗汗严重,再或者身体某些部位出现异常出汗的症状,反而会耗损身体的阳气以及阴液。

给大家说几个家长们经常问的情况,比如头汗,就是指仅有头部出汗,而其他部位不出汗。人体经脉仅有阳经从头部循行,头部阳气最足,所以最容易出汗。头部出汗多属于阳证,常见原因有火热上攻、湿热熏蒸、饮食刺激等,比如身体有湿气排不出去,时间久了就化热,结果热也不能发散出去就会出很多头汗。

还有的孩子只是手脚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脾主四肢,手脚经常潮湿多汗的孩子,多是脾胃较弱的原因。常见原因是积食化热和脾虚,比如孩子脾胃由于喂养不当,长期受伤,导致脾虚等等;也有的孩子腋下出汗较多,这是因为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是汗液较多的部位。但如果汗液过多就需要注意了,通常是心气不足的原因,比如孩子压力大,思虑过重伤及心脾。而且腋下经常出汗,皮肤又比较娇嫩,孩子容易长痱子。

图片

除了部位出汗家长们问的比较多以外,再就是自汗和盗汗了。自汗就是白天出汗比较多,而且一动就大汗淋漓的那种。盗汗则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

自汗和盗汗

这两者也比较好区别:头部、颈肩背部汗多,多为自汗,代表气虚、卫表不固。手足心出汗,乃至全身汗出常为盗汗,代表阴虚内热,逼津而出;两颧潮红者多为阴虚内热,会有盗汗;面色较白者大多为气虚卫表不固,会有自汗;形体偏消瘦、兴奋多动者,大多为阴虚内热,会盗汗;形体虚胖、肌肉较松弛、懒坐少动者大多为气虚,会自汗;自汗者多伴舌色淡,舌体胖、苔白;盗汗者多汗伴舌质红、舌体瘦、或有“地图舌”。

这里注意一下,虽然孩子睡着后一个小时以内也会出汗,但不会一直出汗,如果睡着后一直出汗那么才有可能是盗汗。

大家都知道孩子体质特殊,每个孩子的出汗部位可能都不同,有些孩子可能会脖子出汗、背部出汗、前胸出汗或者是有几个部位均出汗较多,很难去逐一辨证。所以中医在应对不同出汗部位的汗症时,往往不单纯拘泥于发汗部位,而是考虑辨证虚实,从整体去调理。

小儿脾常不足,无论在哪个季节孩子都很容易积食,如果没有及时地消食导滞,会导致脾胃湿热蕴积、郁热化火,就会迫使津液排出体外。这一类孩子大多都有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等症。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实汗”,其实很多孩子都是积食导致的“实汗”。

这种孩子可以试试莲子山药粥。材料:去芯莲子8g,山药10g,芡实8g,甜杏仁8g,炒麦芽5g,白扁豆10g,焦山楂5g,粳米50g。做法:芡实、白扁豆提前浸泡3小时;除粳米外所有材料下锅加水煮30分钟,去渣;放入粳米,小火熬至米粥软烂。每周1~2次,服用时加适量白糖即可。

还有消食导滞粥。材料:白术10g,鸡内金5g,茯苓10g,谷芽10g,瘦肉50g。做法:材料下锅,加约2碗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即可,分次服用。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购买食材或者做起来比较麻烦的话,也可以选用运谷山楂膏,这样更方便也更加好用。

如果觉得自家孩子不是实汗,那剩下的就是虚汗了,想要补好虚,要先了解不同的情况。首先是阳虚如果孩子经常生病,面色淡白、怕冷怕风、不爱吃饭的话,就属于因为阳虚产生的虚汗的情况了。这是因为孩子体内的阳气不足,所以无法很好的将体内的津液给固摄住,所以津液就会以汗液的形式“离家出走”。

而第二种也是很多家长忽略掉的一点,也是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那就是阴虚了。如果孩子阴虚症状比较明显,例如容易上火、皮肤干燥、易咽痒干咳、手脚心发烫、大便干燥的话,就属于阴虚内热造成的虚汗。

图片

阳虚的孩子可以试试黄芪红枣汤。组成:黄芪15克,红枣5枚。用法用量:加水适量,文火煎煮1小时以上。每日1剂,分2~3次服用,食枣喝汤,每周两次。

阴虚的孩子,最好尝试一些银耳麦冬羹食材:银耳30g、麦冬12g、冰糖适量。做法:银耳提前用温水泡发,洗净备用。麦冬洗净和银耳一起加水煮20分钟,去渣留汁,即可服用。

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别光想着怎么止汗了,孩子流失的水分也要及时补回来。像是温水、乌梅饮、米汤等饮品都是孩子补充水分的首选之品,补水的时候宜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才想起喝水;但是,也不要一次性喝一大杯水,一次性大量喝水会冲淡胃酸,不利于消化。

饮食中可根据体质适量增加一些应季的、富含水分的蔬菜和瓜果,如西瓜、乌梅、冬瓜、海带、木瓜、莲藕、西红柿、黄瓜等,有助于养阴生津。同时少吃辛辣的食物,避免伤阴以及增加发汗,如葱、蒜、辣椒等。

好了,关于孩子出汗的问题就讲的差不多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相关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最近有不少家长留言说:“现在孩子晚上睡觉总是流汗,睡着后,脖子附近的地方流汗特别多。而且只要天气再热点,晚上睡觉就满床打滚。”也有的家长询问,孩子头、手脚、腋下总是出汗是不是身体有问题,应该如何调理。正好,不管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出汗都是件大事儿,所以今天就来好好讲讲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出汗,没有其他症状,那么多数情况下这是正常的。这是因为出汗是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外界气温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通过神经传导,刺激汗腺分泌汗液的结果。

人体通过分泌汗液,把身体由于代谢、运动或进食等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量,散发出去,以此来维持身体的体温恒定。不过,汗腺遍布在全身皮肤中,以额头、颈部、背部、腋窝处最多。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头部、颈背等地方最容易出汗的原因。

图片

另外,想必很多孩子汗出增多的时间常常是入睡后1小时左右,这其实也属于生理性汗出的范畴。

还有运动也是引起入睡后汗出增多的因素,运动神经开始发育但年龄尚小的宝宝们(年龄1.5岁~3岁左右),他们经常会在临睡前,表现出异常兴奋的状态。例如开心的笑,快速的蹦跳等,直到玩累了再去睡觉,这样的习惯没有什么坏处,但会导致运动产生的多余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直到宝宝入睡后,交感神经敏感性减弱,身体便通过出汗而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出来。

进入夏天以后,天气越来越热,阳气外散,身体就会出汗。另外,天气炎热,心阳也旺盛起来,适量地让汗透出来,可以让孩子排出一年以来郁滞于体内的风寒湿邪。而且在越是炎热的夏天出汗,越有助于孩子透出深伏于脏腑、经络、皮肤、腠理之间的邪气。

但是如果孩子过度地出汗、经常大汗淋漓,或者在静止状态下自汗多、晚上盗汗严重,再或者身体某些部位出现异常出汗的症状,反而会耗损身体的阳气以及阴液。

给大家说几个家长们经常问的情况,比如头汗,就是指仅有头部出汗,而其他部位不出汗。人体经脉仅有阳经从头部循行,头部阳气最足,所以最容易出汗。头部出汗多属于阳证,常见原因有火热上攻、湿热熏蒸、饮食刺激等,比如身体有湿气排不出去,时间久了就化热,结果热也不能发散出去就会出很多头汗。

还有的孩子只是手脚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脾主四肢,手脚经常潮湿多汗的孩子,多是脾胃较弱的原因。常见原因是积食化热和脾虚,比如孩子脾胃由于喂养不当,长期受伤,导致脾虚等等;也有的孩子腋下出汗较多,这是因为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是汗液较多的部位。但如果汗液过多就需要注意了,通常是心气不足的原因,比如孩子压力大,思虑过重伤及心脾。而且腋下经常出汗,皮肤又比较娇嫩,孩子容易长痱子。

图片

除了部位出汗家长们问的比较多以外,再就是自汗和盗汗了。自汗就是白天出汗比较多,而且一动就大汗淋漓的那种。盗汗则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

自汗和盗汗

这两者也比较好区别:头部、颈肩背部汗多,多为自汗,代表气虚、卫表不固。手足心出汗,乃至全身汗出常为盗汗,代表阴虚内热,逼津而出;两颧潮红者多为阴虚内热,会有盗汗;面色较白者大多为气虚卫表不固,会有自汗;形体偏消瘦、兴奋多动者,大多为阴虚内热,会盗汗;形体虚胖、肌肉较松弛、懒坐少动者大多为气虚,会自汗;自汗者多伴舌色淡,舌体胖、苔白;盗汗者多汗伴舌质红、舌体瘦、或有“地图舌”。

这里注意一下,虽然孩子睡着后一个小时以内也会出汗,但不会一直出汗,如果睡着后一直出汗那么才有可能是盗汗。

大家都知道孩子体质特殊,每个孩子的出汗部位可能都不同,有些孩子可能会脖子出汗、背部出汗、前胸出汗或者是有几个部位均出汗较多,很难去逐一辨证。所以中医在应对不同出汗部位的汗症时,往往不单纯拘泥于发汗部位,而是考虑辨证虚实,从整体去调理。

小儿脾常不足,无论在哪个季节孩子都很容易积食,如果没有及时地消食导滞,会导致脾胃湿热蕴积、郁热化火,就会迫使津液排出体外。这一类孩子大多都有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等症。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实汗”,其实很多孩子都是积食导致的“实汗”。

这种孩子可以试试莲子山药粥。材料:去芯莲子8g,山药10g,芡实8g,甜杏仁8g,炒麦芽5g,白扁豆10g,焦山楂5g,粳米50g。做法:芡实、白扁豆提前浸泡3小时;除粳米外所有材料下锅加水煮30分钟,去渣;放入粳米,小火熬至米粥软烂。每周1~2次,服用时加适量白糖即可。

还有消食导滞粥。材料:白术10g,鸡内金5g,茯苓10g,谷芽10g,瘦肉50g。做法:材料下锅,加约2碗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即可,分次服用。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购买食材或者做起来比较麻烦的话,也可以选用运谷山楂膏,这样更方便也更加好用。

如果觉得自家孩子不是实汗,那剩下的就是虚汗了,想要补好虚,要先了解不同的情况。首先是阳虚如果孩子经常生病,面色淡白、怕冷怕风、不爱吃饭的话,就属于因为阳虚产生的虚汗的情况了。这是因为孩子体内的阳气不足,所以无法很好的将体内的津液给固摄住,所以津液就会以汗液的形式“离家出走”。

而第二种也是很多家长忽略掉的一点,也是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那就是阴虚了。如果孩子阴虚症状比较明显,例如容易上火、皮肤干燥、易咽痒干咳、手脚心发烫、大便干燥的话,就属于阴虚内热造成的虚汗。

图片

阳虚的孩子可以试试黄芪红枣汤。组成:黄芪15克,红枣5枚。用法用量:加水适量,文火煎煮1小时以上。每日1剂,分2~3次服用,食枣喝汤,每周两次。

阴虚的孩子,最好尝试一些银耳麦冬羹食材:银耳30g、麦冬12g、冰糖适量。做法:银耳提前用温水泡发,洗净备用。麦冬洗净和银耳一起加水煮20分钟,去渣留汁,即可服用。

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别光想着怎么止汗了,孩子流失的水分也要及时补回来。像是温水、乌梅饮、米汤等饮品都是孩子补充水分的首选之品,补水的时候宜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才想起喝水;但是,也不要一次性喝一大杯水,一次性大量喝水会冲淡胃酸,不利于消化。

饮食中可根据体质适量增加一些应季的、富含水分的蔬菜和瓜果,如西瓜、乌梅、冬瓜、海带、木瓜、莲藕、西红柿、黄瓜等,有助于养阴生津。同时少吃辛辣的食物,避免伤阴以及增加发汗,如葱、蒜、辣椒等。

好了,关于孩子出汗的问题就讲的差不多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相关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