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怕冷是不是因为体寒

 陆大夫如是说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怕冷是不是因为体寒

业内普遍认为中医临床的硬实力相比过去,是有所衰弱的。

但这些年中医的很多“玄妙”理念还是有些逆势疯长的苗头。

大概是近几十年经济迅猛发展的关系。毕竟买菜都不敢放手乱挑的年代,谁会花大把精力去研究“体寒”、“内热”这种劳什子东东。

今时决计不同往日了,不知道哪位子曾经曰过:“保暖思淫欲”,之后呢?之后养生就有市场了呗!

这些年,新瓶装旧酒,开发出不少理念:中药汗蒸、美白、经络排毒、减肥、美臀美胸、灸疗养生……

反正花样繁多,有些品类我们中医师也相当陌生。

广义上来说,这些都算是吃中医这碗饭的行当。

可以说“体寒”、“宫寒”、“排瘀堵”等等新词汇,都是传统中医书籍以及院校教材中不曾出现过的。

诸多养生新词汇都是为了配套各种养生产业,并勤奋传播。

速度、广度、奇幻度、脑洞深邃。

这些领域的从业者为“科普”中医,可谓贡献不小。这怪不得市场,谁让我们广大中医师科普不卖力呢!

正规中医师不科普中医理念,不去接地气的系统宣传,不能好好接地气的传播相对靠谱的理念,那么自有人帮我们宣传。

至于宣传的对不对,不好说了!能与正经的中医理论有多少契合度?这个不重要,只要客户把会员办了,年卡、储值卡到位了,其他都是浮云啦!

 反正鹿也好马也罢,就欺负您没见过真的怎么着吧!

前两天我去4S店做保养,在休息室里,有个小姑娘自称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从她叙述的实习经历来判断,她中医药大学学生的身份估计是真的。

她热情的给店员们用各种仪器做治疗,推拿、点穴、拔罐,十八班武器,换了了好几轮。听了她的对店员们的诊断,4个店员都体寒、都有经络瘀堵……

这些术语充满了外行的江湖气,瞬间感觉中医理论很快就要被美容院一统江湖啦!

其中都是神逻辑,简单粗暴,举个例子:

一说怕冷,手脚冷,“体寒”的标签贴的死死的,很多套餐在后面蠢蠢欲动,快要震动起来啦!

纳尼?

“怕冷”、“手脚凉”难道不是体寒吗?

我也举个例子,讲个最近看的患者,是个年轻妈妈,十几年都是怕冷,手脚冷,为了鉴别诊断,就追问了好多句:

“夏天怕热吗?”

“也怕热。”

“夏天喜欢吹空调吗?”

“吹了空调怕冷,但不吹又有点热。可以隔着房间吹会,吹会再关下机,真吹太久也受不了。”

“喜欢冬天吹热空调吗?”

“不喜欢,热空调吹了不舒服,觉得燥,脸会干的受不了。”

其实这位患者怕冷,是阳亢气郁引起的,体质上有点阴血不足、阴份有热。

她以前温热药,补阳药,灸疗治的不要不要的,即使热药吃的都口苦了,青春痘满爆,仍然怕冷,甚至更冷。

而我给她开了潜阳解郁疏气补阴血的处方,仅仅2周,不但不怕冷了,反而天天手心热,这个手心热不是正常人的手心热,是手心过红过热,体质阴虚阴份有热的底子露出来了。

以前吃了许久的温热药,相反还大大损伤患者的阴血。但从此她再也不怕冷了,因为她的怕冷,根本不是因为“体寒”。

很多怕冷的小姐妹们,去做灸疗,因为诊断错误,甚至出现闭经,这种例子太多太多,不胜枚举。有兴趣可看此文《让人牵肠挂肚的大姨妈》

在临床实际上,从上海地域来看,单纯寒证引起的怕冷,比例并不是很高。

从中医理论来分析,其实会引起怕冷、手脚凉的机理非常多:

比如湿热气郁会怕冷,血虚会怕冷,气虚会怕冷,气血虚会怕冷,湿郁会怕冷,风气易动夹虚会怕冷,湿热郁火照样怕冷,等等。

如果诊断错误,那就南辕北辙,任凭你大把大把吃干姜附子、艾灸又粗又长,照样暖不了身子,并且对体质会有极大的损伤。

要知道出现怕冷的症状,中医对他的认识非常复杂,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的,一怕冷就“体寒”肯定是美容院水准。

再举个相当常见的例子:

经常在手上碰到痛经患者,经手了好多医生,看看以往的处方,“温经汤”、“少腹逐瘀汤”这类温通方,用的非常高频。

民国时期痛经可能寒证多些,如今疾病的症候类型与以往大相径庭,几年前我在医院接诊患者时,偶尔还能遇到些单纯的虚寒痛经,偶尔用到几次温经汤。

而如今,几乎遇不到这样单纯病机的患者,遇到转治多次的痛经患者,病程又相当久的,基本上其发病机理都相当复杂。

如果是寒证“痛经”,哪儿会经那么多手治疗!运气再差,碰几个医生,撞撞运气,也都有可能治好了。

而现在的痛经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却很复杂,现在的痛经很多治疗难度非常高。比如风迫瘀热,痰气交阻,阴精血亏,阳亢气郁,湿痰寒热交错,气旺夹风,等等等互相交织,往往多因多机,病位多层交错,乱丝环扣。

还想用“温经汤”打天下,真正是异想天开了。

而且这些“痛经”患者,往往都怕冷,甚至小腹冷,但别觉得这就是有寒了,如果这么认为,中医水准和刚入行的“养生小妹”逢人便说“宫寒”差不了多少。

传统的中医思维,牵涉相当多的鉴别诊断,绝对不要先入为主,觉得怕冷就是“寒”,真那么简单,中医行业的残废率还会那么高吗?

话说最近在看“十三五”妇科教材,痛经分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气血虚弱、肝肾亏虚五型。唉!跟临床实际情况,不知道脱节了多少档次。

为什么中医科普做的风生水起的大多都是行外人,说到底就是我们不争气啊!

身为中医,真是可悲可叹!

你说,如烟花般的繁荣过后,会不会满地狼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