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诊

 猪王小屋 2019-07-22

医家诊治,望闻问切,脉诊在末却是最难。王叔和以心与小肠合于左寸,肺与大肠合于右寸;肝与胆合于左关,脾与胃合于右关;肾与膀胱合于左尺,命门与三焦合于右尺。后人为宗,以为脉诊通法。

《难经》以寸口乃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而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我深然之。考脉诊之理,无非取脉象共振之态以决阴阳死生之状。其理和超声波无损探伤道理是一致的。如肝气过于旺盛,产生的共振脉形紧而如弦割手,故言肝脉弦。其余皆类此。然王叔和强分诊脉部位,我甚有所疑,而张介宾更以是为谬也。其在其《通一子脉义》云:“王叔和云:心于小肠合于左寸,肺与大肠合于右寸,以致后人遂有左心小肠,右肺大肠之说,其谬甚矣。”考叔和所宗,当是《脉法赞》也。《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尤其是王叔和据此认定寸口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一直为后人质疑。其实《脉法赞》一同《太素脉》皆术家之言。其言左右非言方位,乃言阴阳也。昔方家观天,面南背北,左东右西。日出在东,则左为阳。日落在西,则右为阴。如此左为人迎者,人迎以候阳也。右为气口,气口以候阴也。气口者,寸口也。这便和现在所常言的“寸口在腕,肺太阴之脉,主中以候阴。人迎在颈,足阳明胃也,主外以候阳”是一致的。王叔和一时不明,遗误后人也。如此肝心出左者,肝心之脉察于人迎也。脾肺出右者,脾肺之脉察于寸口也。肾与命门,俱出尺部者,肾与命门之脉,皆可从尺部查看,而所以女子尺滑为孕也。

《三部九候论篇》云:“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可见《脉法赞》亦未离三部九候之法。仲景用之,常取人迎、寸口、趺阳、太溪以决阴阳。比如:“‘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寸口脉浮而迟’、‘少阴脉紧而沉,紧者为痛,沉者为水,小便便难。’”之类。其实也未离三部九候之旨。三部九候,分经、分类、分部的诊脉方法,应该是非常科学合理的。《脉法赞》源在《素问》,王叔和受《难经》之惑,而强分寸口为三部九候,后世庸医宗之,不知有多少荼毒者。

《难经》独辟蹊径,独取寸口,以轻重相得。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此协振相感,颇得天道,非强分寸关尺所应诊治而然。此越人所以神也。医之圣者尊之,可独决于寸口也。

《脉要精微论》云:“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此古诊法也。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也。岐伯云:“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言内外者,手心为内,手背为外也。尺内两旁,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也。心肺在胸胁之部,故尺内两傍,则季胁也。言里外者,里者重按,外者轻触。尺之手背方向有少阳三焦也,尺之手心方向有厥阴心包。故外以候肾,轻按以察厥阴而审心肾之交;里以候腹,重按察三焦而明腹中阴阳。

“中上”以下之语,颇为难解。《太素》不见其言,独存“跗上以候胸中”之语,并认为跗便是肤。而张介宾以中附上为关脉,上附上为寸脉,此明显地以《脉经》解此惑也。看来张介宾也不是完全反对张叔和的脉法理论的。然而中附上和上附上解释成关和寸,怎么看都是相当牵强的。今人郭霭春便认为,中附上为:“谓肝鬲脾胃皆在中部,而附于上,故以尺之中部左右候之。”上附上为:“肺胸心膻皆在上部,而益附于上,故以尺之上部左右候之。”然臂内一尺,脉象极不明显。故郭霭春这个解释理论上还是模糊的。考《论疾诊尺》,审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者,当是观其肤也,查其脉者,却在人迎。故附上可以认定当是上附人迎为然。这样外以轻按,内为重按。则轻按其左可以候肝,重按可以候鬲。轻按其右可以候胃,重按可以候脾。此中部之肝鬲脾胃之脉可候之于人迎也。则轻按其左可以候心,重按可以候膻中。轻按其右可以候肺,重按可以候胸中。此上部之肺胸心膻之脉可候之于人迎也。

古之脉法,绝非一处单诊一藏或一腑,皆相杂而然。脉因病而偏盛偏虚,或见于寸口,或明于人迎,或察于趺阳,或探于太溪。此仲景得其真也。越人独取寸口,此其探于精微之圣也。此两者皆无定法可循,难精难通也。故《脉经》之误,后人犹宗,以其诊治之法了然。此良可叹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