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为何不将犯人送进监狱,而是要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呢

 fxiaog 2019-07-22
自古以来,人都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无论是犯人还是良民,他们都可以创造财物。在古代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对人的控制,就是财务的控制。
为何古代对待犯人,不是就近关在监狱而是发配千里的荒凉之地?
国家负担
其一、还是要从财物说起,古代生产力低下,国家的财政收入不高,还要分担全国方面的财政需求,如军饷、抗洪、地震、饥荒等等等。如果把犯人关在监狱,政府不可能把人活活饿死,那么就要管他们的一日三餐,伙食可以不用很好,但总是要有粮食付出的,这样的人少的话还能撑着,如果全国的犯人的话就养不起了。要知道在古代,凡是犯罪稍大点的罪,都要牵扯到家属亲戚,就是株连性质,这样一个案件判下来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人,全都关在监狱,每天的伙食就是给政府的一大负担。
其二、古代监狱的环境可不比现在的监狱,古时监狱环境是极端的差,有的犯人在里面一关就是几年,身上有伤口的都化脓了长蛆,如果在监狱里有个三长两短,死在监牢,还会影响政府声誉。监狱犯人多,狱卒团队就大,工资付出就更多,这也是一种财政支出。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把犯人关在监狱都不如把他么流放千里之外都来的更加合适。
创造财富
其一、在没有战争状态下,把犯人流放千里之外的边疆地区,可以增加边疆的人口,让犯人在那里劳役或种地,不但可以解决犯人的温饱问题,解决国家财政负担。并且,这些劳役中的犯人还能为国家提供他们所创造的剩余财富。
在苦寒之地,吃尽苦头,磨炼犯人的脾气性格,让有些穷凶极恶之徒改过自新,不敢再作乱。如果在劳役中累死、病死,在消息封锁的古代,政府直接可以无视,犯人的家人自打知道自己的亲属被发配边疆起,就已经做好犯人必死的心里装备,这对政府来说没有任何舆论压力。
其二、犯人除了在边疆发展农业外,还有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充军保卫边疆。和平状态,犯人劳作为军队提供军粮;战争状态,这些犯人就被拉入军队中去战场杀敌。
与其把他们处于死刑,不如给这些犯人一个机会戴罪立功,这就很合理的利用了人性,朝廷也不会让他们白白送命。虽然流放后的生活会很惨,但大多数人还是会坚强活着,因为朝廷会给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
总之,国家给了这些犯人提供条件,让其为国家创造财富,减轻财政支出,戴罪立功还能造福于民。这样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怎样都比关在暗无天日脏乱差的监狱里强,这也是古时朝廷最想要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