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疏肝理气机治胃痞(三)

 frelwy 2019-07-23


四、胃痞的诊断和治疗

1. 诊断法溯源

中医非常重视胃气,因胃为五脏之本,《素问.五藏别论》有言:“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这里明示胃养五脏气。又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这些理论都说明胃病,则脏腑之气容易衰弱失衡,出现各种病证甚至生命终结。胃痞作为胃病的一种,意味着气机升降失调,如没有及时治愈必会引起其他脏腑病证,其他脏腑的病变导致气机升降失调也会引起胃气不降而出现胃痞。所以胃痞一病很少会单独存在,我们可以根据其他脏系的病证推测胃痞。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言:“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这段话说明头痛耳鸣耳聋等头部疾病不能忽视对肠胃的治疗,临证时我们可以结合四诊推断胃痞是否存在。

后世医家李东垣把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他在《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中说“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脾虚九窍不通之谓也。虽言脾虚,亦胃之不足所致耳”,“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临床上我们虽不能把所有的病因都归结为胃虚,但是内伤杂病方面,这个观点值得参考。胃虚必然导致胃失和降,引起胃痛或胃胀,故胃痞很有可能成为其他病证发作的先期病证,所以在诊断复杂疾病时,宜多考虑是否有胃痞一病迁延不愈。

黄元御《四圣心源.五官开窍》中有言:“清阳上升,则七窍空灵;浊阴上逆,则五官窒塞。清升浊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壮,清升而浊降,故上虚而下实;人之衰老,清陷而浊逆,故下虚而上实。七窍之空灵者,以其上虚;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实”。黄师的这一论述实际根源在《内经》,如本文开头引用《内经》的一段话:“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黄师把《内经》的理论阐述的更结合临床实际,依黄师理论,健康的人五官七窍功能正常,没有多余的实邪,必然中气调和,反之,五官七窍有实邪,则是浊阴上逆。所以五官七窍窒塞,当诊断中气失调日久,肝、胆、肺气机上逆,此法有以简御繁之妙。

以上所论,通过气机升降的原理初步推测胃痞的存在比较简便易用,但临证时我们需要整体辨证,辨清一身的寒热虚实,才能完整处方。

论虚实,胃痞无单纯的实证或虚证,属于虚实错杂。脾胃互为表里,胃气郁滞必定伴随脾失健运。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有明训“脾旺四季不受邪”,可知胃痞一病不论何种病因,病既成则脾气已受损,脾气受损不能助胃,故胃痞一病不可辨纯虚纯实,只辨虚多实少还是实多虚少。

论寒热,脾胃不藏相火,脾胃之病虽常伴有局部热象,但此热非脾胃所生,故胃痞一病当以脾胃湿寒论治,不需辨寒热,只需辨寒多还是湿多。在《内经》中,对胃痞是以寒而论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脏寒生满病”,《灵枢.经脉》篇:“胃中寒则胀满”,《灵枢.师传》:“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也有言“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胃痞伴随的热象,当是胃失和降胆气下行不畅,肝胆相火上逆熏蒸造成的,不可与胃热等同。近代医家彭子益继承了黄元御的气机升降理论,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人秉大气的五行而生脏腑》中说“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相火不降,则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依彭师之理,所谓的“热”,排除外感热毒的因素,内生之热都是气机失调相火不降造成的。

舌诊中出现的热象,尤其注意不要轻易判断为胃热而用苦寒之药。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还有言“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2.胃痞的诊断

望诊:

1)面色萎黄,说明脾胃虚,可以结合问诊确定胃痞;

2)面部长疮或长痘,当是相火不降,可以推断胃气失和,有胃痞可能

3)皮肤黯淡没有光泽,属肺气虚,肺虚必有脾虚,有胃痞可能

4)目生翳障,白睛血丝多,属浊阴上逆,胃气不降,亦有胃痞可能

5)鼻翼发红,胃中有热,可能会有胃痞

6)手掌肌肉松弛干瘪或干枯,大、小鱼际尤为明显,因脾主肉,可以判断脾虚,推测有胃痞可能,

闻诊:

(1)嗳气、呃逆、口臭,有可能胃痞之证

(2)鼻塞者,有可能胃痞之证

(3)常叹息者,有可能胃痞之证

(4)说话无力,声音低微者,有可能胃痞之证

问诊:

(1)饮食情况:腹胀、腹寒、嗳气、打嗝、胃酸、烧心者有可能为胃痞之证

(2)是否难以入睡,胃不和则卧不安,有胃痞可能

(3)有耳鸣、耳聋者有可能胃痞证

(4)有口鼻喉干燥、口苦者,有可能胃痞证

(5)有容易受凉腹泻或者长期便秘者,有可能胃痞证

(6)有畏风,胃胀遇凉、风则发作者,有可能胃痞证

(7)有胃胀时重时缓者,有可能胃痞证

(8)有四肢无力出现者,有可能胃痞证

切诊:

(1)左关弦,右关弦或者左右关俱弦者,属胃痞证范畴

(2)左寸浮者,属胃痞证范畴

(3)右关涩者,属胃痞证范畴

(4)右寸浮者,属胃痞证范畴

依四诊收集的信息,辨证上以脾虚胃滞为中心,兼顾其他四脏,尤其要重视肝胆脾胃的气机条畅。总的原则肺气宜降,肝郁则舒,肝亢则平,肾气宜固,心火宜下,不离升清降浊一法。

3.胃痞的治疗及溯源

(1)治胃痞优先原则

前已有述,胃痞一病必伴随复杂的兼证,临证之时务必冷静以治胃痞为本,以恢复中焦气机正常为前提。早在《素问.标本病传论》就有言:“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意寓不论胃痞引起他病,还是他病之后发作胃痞,都要先治胃痞。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说“脾旺四季不受邪”,可以理解为对这一理论的继承。

(2)治胃痞以健脾和胃优先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气》篇说:“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胃痞一病,虽未如黄师所言到了“升降反作”的严重程度,但已是气机升降郁滞,日久也会变生多证,故应当首先使用入脾胃之药,佐以其他脏腑之药。须知一切药物的吸收依赖脾胃,胃痞一病则消化吸收功能不好,故治疗更须以改善脾胃功能为前提,用药上一定要重视脾胃之药对胃痞的主导作用。

前有赘述胃痞一病必有脾虚,脾虚不得不补脾气,“脾旺四季不受邪”。故治胃痞不可单行理气之事,当健脾补虚与和降胃气疏肝气同时进行,虚象明显者以补脾胃之气为主兼以行气,不甚虚者以理气为主兼以补气,补气药与理气药的轻重比例需谨慎斟酌。

健脾补虚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和胃降气常用药:厚朴、白豆蔻、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等

(3)适当舒肝养肝

肝胆疏泄一身气机,脾胃的升清降浊尤离不开肝气的条达。肝失疏泄可以导致脾胃气滞,脾胃气滞反过来也可以影响肝气的条达。故胃痞一证在健脾和胃的基础上调理肝气是必需的,肝气虚者补肝气,肝郁则舒肝,肝亢则平肝、柔肝。

舒肝常用药:桂枝、生麦芽、川芎

平肝柔肝常用药:当归、白芍等养血药

补肝气药:黄芪

(4)以中气升降来统摄精、血、津液的调理

依黄元御之理论,只要脾胃气机升降正常,一身之精、气、血、津液自能源源不断地化生。如《四圣心源.阴虚》有言“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四圣心源.精华滋生》中说“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五藏皆有精,悉受之于肾;五藏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藏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藏皆有气,悉受之于肺。总由土气之所化生也”。胃痞一病,精、血、津液必有亏虚和淤滞之象,用补气、理气药恢复脏腑正常的气机固然能起到治本的作用,但是补气、理气药多半辛燥,久服耗阴伤津,也不合肺、胃喜润恶燥的性情,故适当佐以清补肺胃之品,如麦冬、玉竹等,取“肺气清降,则产阴精”之意,增补全身的精和津液,并佐以养血活血药如大枣、当归等调理全身血分。

(5)用药忌宜

慎用升气之药如黄芪、升麻、柴胡、桔梗等,因为胃痞日久容易导致肝胆之气郁而上逆,用升提之药会加重病情。宜仿张锡纯之法,稍用桂枝舒肝之郁。张锡纯在《治大气下陷方.升陷汤》一篇提到“人参、黄芪皆补气兼能升气者也,然人参补气之力胜于黄芪,黄芪升气之力胜于人参”,《治痰饮方.龙蚝理痰汤》:“升麻、柴胡能升大气,恐兼升逆气。桂枝则升大气,兼降逆气,故以之代升、柴也”。胃痞者脾胃气虚,补气宜用正补中气之品,如白术、人参等,慎用能升肝胆之药,如柴胡、桔梗和黄芪。升麻入胃经能升提胃气,于胃痞很不相宜,当为他病用之。

少用破气药如青皮、枳实等,以防脾气受损使患者旧疾复发,失去治疗信心。如前所言,胃痞一病表象是气滞,根本则是脾虚,破气药如果与补气药的比例不当,或者无效,或者加重病情。所以宁可缓慢取效,谨慎权衡用药分量,尤不可求速效而多用破气药。

摘录张锡纯在《理冲汤》一文中的两段话:“人之脏腑,一气贯通......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故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即其处气血偶有伤损,他脏腑气血犹可为之输将贯注......又加补药以为之佐使,是以邪去正气无伤损”,“恒集若香附、木香、陈皮、砂仁、枳壳、厚朴、延胡、灵脂诸药,或十余味或数十味为一方。服之令人脏腑之气皆乱,常有病本可治,服此等药数十剂而竟至不治者。更或见有浮火虚热,而加芩、栀、蒌实之属,则开破与寒凉并用,虽脾胃坚壮者,亦断不能久服”,张锡纯指出理气药过多会令脏腑之气皆乱,这对于胃痞来说无异于加重病情。

慎用敛肝固涩之品如龙骨、五味子等。胃痞之证,本是气虚兼气滞,常有肝郁之象,用固涩之品不利于气机条畅。胃痞日久,会导致肝气上逆、疏泄过度引起失眠、心悸、肾气不固等证,虽如此,在使用升脾降胃舒肝的方法前,不可以单用此类固涩之药,容易使气机更加失调而加重病情。

尽量不用镇肝潜阳之药,如石决明、磁石等,此类药多属寒凉之品容易损伤脾胃,对于胃痞最稳妥的平肝之法是健脾以养血,肝藏血肝气得濡则柔,健脾以补肺,肺气旺则可以平肝。

少用补肾之药。胃痞一病日久必出现肾虚之象,由于全身气机失调,补肾阳之药容易引起上火,补肾阴之药容易损伤脾肾之阳助长寒湿,当先调和脾胃,视需要辅助补肾之品。黄元御师在著作中,尽述中气之妙。如《四圣心源.中气》“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此处阐述的是中气正常时的生理现象。黄师在另一篇《四圣悬殊.少阳经证》中解释“上火”病机时道出了胆火与肾阳的关系: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顺则下蛰而温肾水,逆则上炎而刑肺金,故少阳之经,最易病火”。前有所述“胆随胃降”,只要胃气和降,胆中相火息息下行温暖肾水则不用补“火”之药亦有补“火”之功。胃气和降能助肺气敛降,肺气敛降下行则肾阴化源不断,肺气敛降又助于肾气封藏,这是黄师对“金生水”的阐释,黄师认为,金能生水得力于胃气和降,在《四圣心源.淋沥根原》篇有言“水之能藏,赖戊土之降,降则气聚也;木之能泄,赖己土之升,升则气达也”。

少用助消化的消导药,尤其是消气力强之品如莱菔子、三仙,如果确有食积,当仿张锡纯之意用鸡内金。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奇效验方》开篇的《资生汤》一文中提到鸡内金:“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补脾胃之妙。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其实结合后文我们可以看到,张锡纯使用鸡内金的主要目的是化有形郁积和补脾胃,而不仅仅是消食积。张锡纯助消化的方法主要还是健脾,从气入手,如《资生汤》一文又言“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至于补脾气以促消化的药品,张锡纯在《十全育真汤》一文作了解释:“无论何病,凡服药后饮食渐增者易治,饮食渐减者难治。三棱、莪术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又愚所屡试屡效者也”,可见出张锡纯对于中气的认识和保护独具匠心。

遇胃痞病龄长者,不可求速效,亦不可失去信心。《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医论医话.论胃气不降治法》有一段话“迨至上逆习为故常,其下行之能力尽失,即无他气排挤之时,亦恒因蓄极而自上逆。于斯饮食入胃不能传送下行,上则为胀满,下则为便结,此必然之势也。而治之者,不知其病因在胃腑之气上逆不下降,乃投以消胀之药,药力歇而胀满依然。治以通便之剂,今日通而明日如故,久之兼证歧出,或为呕哕,或为呃、为逆,或为吐衄......种种现证头绪纷繁,则治之愈难。即间有知其致病之由在胃气逆而不降者,而所用降胃之药若半夏、苏子、娄仁、竹茹、厚朴、枳实诸品,亦用之等于不用也”。从张锡纯栩栩如生的描述中,后学可看出治疗胃痞一病的不易,遇到病情反复时应当有思想准备。但是,张锡纯提出了用赭石降胃气的方法,这是他一生临证治病的总结,我们可以在当下的治疗中实践和应证。

少用寒凉之品。前有所述,胃痞患者属于脾虚的体质,脾虚从本质来说是脾肾之阳不足。故胃痞患者从长期来看,离不开温补之药,或者性平的健脾益气药,不当使用苦寒泻下之药。为了保护人体津液,会辅佐使用一些甘寒甘凉之品,但总的来说少用为佳,宜通过平常的食物来补充。


五、本文总结

由于脾胃同主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胃痞一病兼证复杂,其诊断和治疗最能体现中医整体辨证的特色,故以中气为本,兼顾一身之气的调理,可以起到以简御繁的作用,安全性高。从历史到现在研究胃痞的著作颇多,难以全部总结和研究,本文有所参学但仍以家传之法和愚现在的状况为基础,鉴于个人文字水平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认识有限,恳请老师们指导,谢谢。   

特别声明

中医调理讲的是辩证施治,因人因症而异。处方不可随意照搬乱用。若一意孤行,后果自负。切记!切记!切记!


    张宏恩大夫精通中医处方、针灸推拿、经络敲打、火疗水疗、正骨复位等技能。对中药炮炙有独到之处。先后在常兴联合诊所、宝鸡自强康复医院、太白山中草药研究所、西安石油仪器总厂医院、扶风慈和医院、北京亚太中医骨科医院、雅诚中医门诊、北京城北龙城医院、东方国医堂、山西运城济世堂、北京万博脑康中医院等接治70多万人次。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肠胃病、男女不育不孕症、骨病、抑郁症、儿科、妇科、癌症等都有独到之处。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