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联“枇杷树下拨琵琶,又香又响”才子觉得简单,下联太精彩!

 acerbookstore 2019-07-23
导读:提到谐音联,估计各位看客们都非常熟悉,小编在前几篇文章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此处就不赘述了。在对联五花八门的分类中,谐音联便利用了自身一语双关,异字同音的特点,取得了重要的地位,读起来趣味横生、妙不可言。今日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明朝的才子与友人互联的趣事,友人出上联:“枇杷树下拨琵琶,又香又响”,才子却觉得十分简单,脱口而出,下联太精彩!
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尤其是在文化领域,涌现了大量的才子佳人,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计其数。像唐伯虎、解缙、于谦之流的才子事迹,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明朝中期,在今苏州地区产生了一位文学家,他就是杨循吉。《杨循吉研究》中曾表明,此人于天顺2年出生,嘉靖25年去世,和在网络上的一些百科搜索结果有些出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杨循吉的《贺新郎丙午生日自寿》,其中对他的生卒年有一些体现。明朝时期,百姓的平均寿命介于四十到五十岁之间,杨循吉能够活到89岁,也算是高寿老人了。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喜欢读书,是每一个才子佳人所必备的,杨循吉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是爱书如命。为什么这么说呢?杨家自祖上起便是以武将出身,从三世祖到父亲这一辈又是一直从商,还从未出过一个读书人,家中自然也是没有任何藏书。所以到了极爱读书的杨循吉这里,每每遇到没有读过的好书、孤本,他不管通过何种方法都会买下来,或者是抄写一份,这已经成为了杨循吉毕生之乐趣。在《题书橱上》一诗中,杨循吉曾用“小者虽未备,大者亦略全”来形容自己所藏书之丰厚。不仅如此,他对待书籍就跟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所备藏书均一一亲自穿线装订,从不假他人之手。古人曾云:“商者谋财,智者藏书”,钱财乃身外之物,唯有智慧和知识才值得人们去追求,由此可见,杨循吉是深谙此道。
杨循吉的爱书,并不是仅仅将书本作为一件物品给收藏起来,他更爱其中的“黄金屋”。对于书本中的知识,他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当读到精彩之处,总会像个小孩子似的跳起来,疯疯癫癫的。“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书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一剂容易上瘾的毒品,又像是一副万能治愈的良药。常年的读书习惯,让杨循吉在文学素养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其诗词散文的创作,对于明朝后期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平生极爱交友的杨循吉,与当时官至翰林学士的吴子孝关系不错,因着老家都同在苏州,常常在一起饮酒作诗。一日,杨循吉与吴子效相聚于客斋,两人上了点小酒,就着几碟小菜,好不惬意。期间,忽闻远处寺庙钟声响起,窗边微风拂过,似有一阵花香袭人,吴子效便借着这景,出个上联来考杨循吉,只见这上联为:“风送钟声花里过,又响又香。”杨循吉一听,友人竟然出了个上联考自己,兴趣顿起,脱口而出:“月映萤灯竹下明,越光越亮。”杨循吉不管是写诗还是做对,向来都以叙实写景,直抒胸臆为主,所以这种写景联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对出下联的杨循吉还觉得不过瘾,便问好友可还有难一点的上联,似有戏弄揶揄之意。这吴子效深知杨循吉的才学,于是两眼望向了窗外,寻找着灵感。这对面是一家伶馆,时不时传出琵琶拨弦之音,时值枇杷正好,吴子效思忖了片刻,将原来的上联稍作修改了一下:“枇杷树下拨琵琶,又香又响。”此处“枇杷、琵琶”是为同音,而“香、响”又是为谐音,并且二者之间一动一静,听觉与嗅觉相结合,不可谓不精妙,要想对出下联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可这杨循吉在听完了上联后,还是觉得简单,只听他答道:“薜荔花间吹觱栗,可爱可哀。”薜荔又叫做木莲,其果实内部形状酷似心形,看起来极为可爱,而觱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吹出来的声音凄厉幽怨,闻者无不哀伤。杨循吉使用“薜荔、觱栗”的同音,“爱、哀”的谐音,又利用了视觉和听觉,在手法上与吴子效如出一辙,无比的巧妙。不仅如此,能够想到,以同为植物的薜荔对枇杷,同为乐器的觱栗对琵琶,简直太精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