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暑伏闷热,湿气最重,耗气伤阴,调脾胃最为重要

 华北老狼 2019-07-23

【百科】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节气,一般处于三伏里中伏阶段,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在民间有晒伏姜、烧伏香、饮伏茶的风俗。

[大暑]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宋 | 曾几

[物候说]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時節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後,氣溫最高,雷雨橫行,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大地如同一鍋煮開之水,自下而上,夾在其中最為炎熱。

一候,腐草為螢。古人以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

二候,土潤溽暑。天氣悶熱,濕氣濃重,令人難耐。

三候,大雨時行。濕氣積聚雨水,以退暑氣,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我欲入山避煩暑。

[大暑,调理脾胃最为重要]

《易经》坤卦方位,象承载征孕育万物,大暑之气,应祛湿祛热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大暑将至,最为炎热,大雨频繁,天气潮湿闷热,湿气最重。

《黄帝内经》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伤秋于风,则病成矣。大暑,热气过盛,湿气最重,常食冰凉之物,损伤脾胃,人体会容易气虚、脾胃虚、弱、寒.....此时应健脾益气,调理脾胃此时比任何都重要。

在脾胃虚弱的三伏天中,《黄帝内经》给的吃法最为讲究:

吃的少补气、吃得多伤气

味淡补气,味厚伤气

2019民间古方祛暑:食姜 食三豆 食三瓜

大暑时的太阳十分毒辣,不知何时才能落下,清风也似乎躲了起来,无处寻觅。天气这般炎热,很多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还有头晕、心悸、胸闷、食欲下降、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大暑时节阳气至盛,朋友们要抓住大暑时节,此时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食姜]

宋朝朱熹“姜能通神明,去秽恶,帮不撤。”民谚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

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其中所含有的姜油酮和姜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之功。夏季热甚于外、脾胃空虚,寒凉败胃,阳气不得内收,食用姜具有利胆、健胃止呕、还可有效缓解头晕、心悸、恶心等症状。

早晨人体阳气未盛,正是温阳的好时机,此时食用最为得益。常言说,冬病夏治,女性健康是以血的充足和脉络的通畅为根本,姜可以温暖胞宫、通利血脉,起到驱除寒邪,尤其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有迅速改善症状的效果。

大暑,最宜醋泡姜:补肝升阳、不上火。醋是收敛的,于是原本辛散的姜性由此变得平和起来,吃起来也没有姜的辣味。

[三豆]

三豆汤的方子来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

三伏喝三豆汤:祛火、解乏、消痱子。三豆汤中,绿豆、赤小豆起清热解暑、利湿的功效,黑豆则健脾补肾。三豆汤既是糖水,也是味道超好的药茶。

原本绿豆和赤小豆都属于寒凉之物,但是黑豆的加入,对它们的寒凉性有一定的抵消,可以放心食用。特别注意:脾胃功能特别差,易腹泻的孩子不要经常喝三豆汤。

做法:

将绿豆、赤豆、黑豆挑拣洗净,倒入锅中,加水500毫升煮沸,开锅后用小火煮至豆熟,自然晾凉,放入冰箱中镇凉。饮用时连汤带豆一起食用,可用白糖调味。

[三瓜]

冬瓜属于夏季时令菜,在暑热之际,吃上点冬瓜,有利尿祛清热祛暑,解毒排脓,还有减肥的功效。

丝瓜护心血管、降脂、抗癌防癌,它浑身都是宝,丝瓜藤常用于通筋活络、祛痰镇咳。丝瓜粒则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腰痛不止、润肠通便、食积黄疸等症。丝瓜皮主治疮、疖。丝瓜花清热解毒。丝瓜叶内服清暑解热,外用消炎杀菌,治痱毒痈疮。丝瓜根也有消炎杀菌、去腐生肌之效。

苦瓜降脂稳压、抗癌、升免疫,具有清热消暑的作用,苦瓜味苦,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食清暑泻火,解热除烦;熟食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

做法:

这三味瓜,可以熬汤、清炒、拌凉菜均可,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