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国维这个名字,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会想起他那著名《人间词话》里的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三境界呢? 王国维确实是一个大学问家,除了国学外,还涉猎哲学、史学、美学、文学、伦理学、文字学、考古学、心理学、词学、曲学、红学、金石学等领域,且有所建树,这已足见他的才华横溢。 然而,与他的出众才华相比,他的一生经历却相当坎坷,甚至有些落魄。 1877年,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书香门第,其父王乃誉博学多才,可说是王国维的启蒙老师。然而,命运却似乎太捉弄人:4岁时,王国维就失去了母爱,后来父亲、祖父相继去世,成婚后妻子也离开人世,而他的八个女儿也夭折了六个,可谓船漏又逢连阴雨。而在仕途上,上天也没有眷顾王国维这位才子,两次考举人都名落孙山。经过科举考试的失败后,王国维决定走做学问的道路。 值得庆幸的是,王国维在自己的一生中,遇到了一位贵人罗振玉。是罗振玉的提携,他有了糊口的差事;是罗振玉的资助,王国维还到日本留学镀了镀金。 尽管王国维的命运如此坎坷,但他的才华却相当出众。这是有事实可证的。16岁时,他就展露出过人的才华,纵论古今,少年意气,被推为“海宁四才子”之首。1924年,清华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胡适等人邀请王国维任教,他却接连拒绝了三次,最后在溥仪下诏后才答应下来。鲁迅对他的国学有这样的评价:要谈国学,王国维才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王国维留学日本回国后,溥仪曾以帝师之礼待之。梁启超赞他“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王国维如此才高八斗,或许与他的不善交际、不好应酬这一个特点不无关系。他的朋友多是学术圈里的人。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或许是做学问者都具有的特质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学问家,最后死因却成为了谜。 1927年6月2日,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 51岁的王国维在这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正处于学术和事业巅峰时期的王国维究竟为什么选择自尽,是为请王朝,还是为文化,抑或是担心受迫害,或者兼而有之,至今仍是一个谜。 (根据有关内容整理,如有偏差请指正)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