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明理 书法·修身 解经典·开慧 汉字是怎么生成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告诉我们:“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这个说法揭示出汉字的生成发展规律。 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所作出的抉择,背后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有这样的思想背后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汉字是形而下之谓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则是形而上只为道,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是体,汉字是用,而汉字就是中国式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因为我们思维靠的就是文字,而通过汉字恰恰能培养这样一套中国式的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需要蒙以养正,思维方式同样得从小培养,先入为主,从这点上看,古代小学把文字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功课,用心和目的的原来如此!从这个角度看,古人所谓的小学并不是因为他是小儿科,可学可不学,而是恰恰相反,这套学问太重要了,这套训练方法太有必要了,一定在小的时候学习,顾名思义叫小学,这才是小学的真正含义。 识文断字是古代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古时候读书人都有文字童子功的基础训练,所以小学之书放在四库之经部。古代狭义上说的小学就是指文字学,就是说文解字、识文断字的系统训练。 现在大多人是用西方思维看待汉字,传统文字训练几乎断了。所以现在有个提法叫“重新认字”,以前我们学汉字几乎是按照西方模式来学的,按照横竖撇捺笔画来学字,字形、字音、字意几乎都是死记硬背。这么学汉字能不难学吗?收效往往事倍而功半。汉字难学的板子不能打在汉字身上,应该找一找今天的方法是不是弄反了,是不是思维方式有误。 汉字之演变史,就是泱泱华夏文明的进步史。自仓颉造字以来,贡献了历代古圣先贤非凡的聪明才智,从汉字的初创、确认、使用到逐渐规范统一,历经几千年的演变,虽然字体形象有异,但汉字形体演变过程非常清晰,一脉相承。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积淀过程。先有文,再有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往下繁衍出一个个汉字家族。双法字理从文入手,然后是字族学习,复原了汉字的最初产生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脉络,从历时和共时角度把汉字发展解说得一清二楚。 汉字表意特征十分明显,字字皆有理据,学汉字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教是什么、不讲为什么,明显违背汉字的教学认知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