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
疏林秋径1947年作 黄滔 秋色赋 白帝承乾,乾坤悄然。潘岳乃惊素发,感流年,抽彩笔,叠花笺。驱走群言,写抑郁之怀矣。搜罗万象,赋萧条之景焉。于时凄凄漠漠,零露蒙作。杳杳冥冥,劲风吹成。或青山兮薄暮,或绿水兮新晴。昨日金舆,天子自西郊而迎入。此时火旆,祝融指南极以遄征。于是踆乌减赫,顾兔添明。地上落红渠之态,烟中吟玉笛之声。华岳峰高,染莲花而翠活。 1926年作 读书秋树根 张大千 临赵孟頫秋林载酒 湘川树老,换枫叶以霞生。愈碧吴山,偏清汉水。松柏风高兮岁寒出,梧桐蝉急兮烟翠死。衡阳落日,和旅雁以飞来。剑阁中宵,逐哀猿而啸起。遂使隋堤青恨,吴岭绿愁。庐阜之蟾开石面,钱塘之雪入涛头。空三楚之暮天,楼中历历。满六朝之故地,草际悠悠。鱼美东鲈,兽狞西虎。送鸾扇之藏箧,迎朱丝之织户。海上而轻笼皓月,皎洁成冰。陇头而惹著阴云,苍茫欲雨。斯则寒暑推移,衰荣可知。金生火死,菊换兰萎。岂惟自遐及迩,穷高极卑。上澄鹊汉以清浅,东莹鳌洲而渺弥。数声之元鹤惊时,九皋摇落。一夜之新霜扑处,百卉离披。是时坐客闻之,侔色揣称,咸言此日之摛藻,更苦曩篇之秋兴。 秋林晓霭 野航秋兴张大千 黄滔出身贫寒,志向远大。他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东峰书堂(今广化寺旁)苦学,唐咸通十三年(872)北上长安求取功名,由于无人引荐屡试不第,直到唐乾宁二年(895)才考中进士。其时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黄滔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闲职。一年后,宦官刘季述作乱,黄滔避乱回闽。 张大千 秋江野鹜图 张大千 巫峡清秋 唐天复元年(901)起,黄滔应主持闽政的王审知征聘并得到重用,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历时八年。他长期辅佐王审知治理闽地,使这一方土地成为唐季乱世间较为安定的区域。
其时北方战乱,中原名士李洵、韩偓等人纷纷来闽依附王审知,黄滔应命与文士以礼相待、和诗论文,使闽地文风大振,他还把闽人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枯近300年间写下的诗作辑录为《泉山秀句集》三十卷,这是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可惜散佚于乱世。黄滔晚年离福州回莆定居。 艺术家陈无忌作品 黄滔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前人评价其文章'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洪迈《黄御史集》序),唐天复二年(902),王审知修筑福州城,在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像镇守城池,命黄滔撰《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碑文长达2000多字,骈散间行,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堪称碑记中的珍品。洪迈称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
南宋诗人杨万里则言:'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公之诗尤奇'。所谓'有贞元、长庆风概',是指黄滔的诗风与白居易、刘禹锡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中唐诗风相近。所谓'御史公之诗尤奇',指的是黄滔的诗与时人相比出类拔萃。《全唐诗》收黄滔诗3卷近200首。黄滔的辞赋也很有名,前人称其赋'雄新隽永',誉为'一时绝调'。
黄滔祠堂的荣耀不仅仅属于黄滔,也属于他的子孙。据统计,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仅仅留在故乡的子孙,就有进士94人,其中包括状元1人,解元出身的14人。品树虽然消失了,但东里黄氏一族仍然蓬勃兴旺。黄滔的后裔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科甲蝉联,世代簪缨,成为闽中最为显赫的文化大族。这种现象,用明代国立大学校长李时勉的话是,神僧之言,既是又不是,黄氏祖先有德,故神僧有所示;黄氏的子孙秉承祖德,故能繁荣昌盛。
尽管黄滔的诗文赋具有很高的成就,但历史并未给予他应有的地位。洪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黄滔'得官未几而朱梁移国,因归闽不复西,故不克大章显于世'。黄滔太早脱离了政治与舆论中心的首都,回到远离中心的福建。这是黄滔文学成就未取得应有的历史地位的主要原因。洪迈所揭示的这种现象如今依然存在,在文学艺术领域,影响总是决定地位,不仅决定当前的地位,而且常常还决定历史地位,在城外放十炮,不如在京城开一枪,甚至放一挂鞭炮。京城,永远具有最高的话语权。 艺术家陈无忌作品 |
|
来自: 昵称3701813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