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一年 十月 二十三日 陳鴻之 撰 原文三校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仰賴網路與衛星的進步,世界已經可以全球同步的交換訊息,國際間的紛爭,經濟資源的交流,文化與文化間的衝擊,更是空前絕無的變化。當今世界的人口數已經爆增至七十億,食物危機、病疫不斷、天災頻傳,無時不見於世界新聞版面。現代人活得比古時辛苦,換個角度也可說活得更幸福。
但是這幸福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光是二戰時期,全中國人口數是四億人口,而如今中國大陸已超過十四億人口,尚未計算海外華人。醫療進步是種幸福,科技發達是種幸福,其代價相對的是相當地大。現今全球暖化,未來將造成的危機將會更多。
經濟與科技是相輔相成的,人類在歐洲工業革命至今不過短短兩百六十年,卻使暖化現象急速加促,這是全人類的共業。當東西方哲學用於社會時,道德也僅止於人的天賦權利。然而時代的不同,所面臨的恐怖,正一次次地使人們反思。本書是以反思為出發點,以商業層面為燃火點,嘗試著散發出不同的訊息。經濟與商業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應該以什麼樣的面目來呈現?
所以,吾有言,《經濟學》之用於商,有其失焦處。《厚黑學》之用於商,有其不可為處。兵法之用於商,有其不可用處。這些都是前人所未說,後人所未見的。
歐洲將經濟與哲學思想合而為一,發展而出的功利主義也好,資本主義也罷,共產也好,唯物也罷,其最高道德標準都是聚焦在人類這一物種。然而千禧年後的現今,人們漸漸的會知道,人並非是神那麼唯一寵愛且尊貴的,道德標準也會拓寬於一草一木之中。資源、糧食、氣候在在都是需要克服的問題,更何況人類的繁衍是越來越多,在人擠人的時代,又要如何維持住道德標準呢?
除了失焦於道德的最高標準外,在經濟工具的使用也失焦,生產過剩,汰換過速所造成的物資急速消耗,也使人類更趨於浪費。
百年前一位四川人所寫出的《厚黑學》,可能許多人都沒有看過,但是在商業場合上應該是有所聽聞,現代也不少人撰寫《厚黑學》的衍生應用。然而《厚黑學》最難讓人平心接受的地方,就是它的命名,名為厚黑使人難以用良善的心去看待,名為厚黑更驅使人們用險詐的心理處世,一怕為人所害,一怕看人不清。這是《厚黑學》的不可用處,可惜是少有人知道李宗吾在其他相關於《厚黑學》的文章之中,另有說明。
《厚黑學》起源於《道德經》與史書傳記,李宗吾也曾勸過,厚黑術到最後仍然以道德為先,可惜其道德觀依舊是以人類為出發點,這也是一不可為處。孰不知,人心可善可惡,人有賢與不肖,人有勤勉怠惰,這些可變因素對於《厚黑學》的發展與影響,又是如何走向?人類的貪婪只會越求越多,求不得時,就怨天尤人。只講成功而不計後果的使用方式,只是像走鋼索一般而已。
兵法用於商,有幾個不可用。兵者殺人器具,商用又何必致人於死地?兵者只講究得利,凡是有利可圖則無所不用其極。然而商用只能圖利而已?商的本質是使人類生活更便利,生活更富裕,生活更快樂,生活更受惠,生活得更有意義的工具。若商人只知道圖利,那麼終究只會使得經濟崩潰,物價上漲,幣值下跌,工資短缺,貧富廣面的巨大差距,普遍窮人只會積恨這些富人,而富人與窮人都向著自己的未來伸手要錢,超貸了未來的資產,向著地球超貸了資源,造成世界經濟的恐慌。兵者是以人命比拼人命,不得已而為之。商業是一點也不需要如此的,在基本上的心態就已經迥異,所以兵法有許多不可用處。
但是,雖然如此,不管歐美的經濟與哲學,《厚黑學》或是兵法書,還是有它們的許許多多優點,這也是人類必經之路,人們若沒有痛過,怎麼知道幸福是多麼地重要。
基於以上的歷史借鏡,於是產生了本書,本書說是兵法書也不為過,前十三篇是出自《孫子兵法》,以《孫子兵法》為骨架,而將兵法書轉譯為商法,再拓展出來的篇章,後十一篇有三篇是出自《鬼谷子》與《六韜》篇章內容,轉譯過後潤飾而出的,其中有八篇自出,此舉不免有竊衣取溫之嫌。這等罪過吾則默懺於先賢之前,後人不肖之舉,還希望世人能稍作體諒。
自古我國兵法書用於商業之中的例子屢見不鮮,日本、南韓甚至美國與歐洲各國也都多有引用。或許不少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用文言文呢?為什麼不使用白話文書寫會比較方便?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其原因有二:
第一是文言文本身言簡意賅,文言的特性,不單單只是文學上的藝術,它更是融會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而且這麼地深植人心,歷經千錘百煉後,內斂而出的文化瑰寶。更難得的是,文言文所展現出的張力,是能讓人在無意間,深深地去思考文句內容的,甚至還讓人思考了內容以外的可能性與延伸性,這才是文言的珍貴之處。《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種腦內行為而驅使身體力行的美德,也正是我們傳承而來的文化優勢。
第二是《孫子兵法》、《鬼谷子》、《六韜》等書原文皆文言文,甚至是周朝間春秋戰國時代的智慧寶典,恐怕在轉譯上可能會有所遺缺,所以還是保留了原有文言上的格式。這些閱讀上的不方便,還請諸位大德原宥。
目錄
一、啟策篇
二、爭銷篇
三、謀爭篇
四、商形篇
五、商勢篇
六、供需篇
七、機爭篇
八、變爭篇
九、行市篇
十、地形篇
十一、地利篇
十二、火形篇
十三、用材篇
十四、用借篇
十五、主賢篇
十六、主惠篇 十七、財力篇
十八、制陰篇
十九、意外篇
二十、發明篇
二十一、先機篇
二十二、無識論
二十三、陰陽說
二十四、原善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