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日常伦理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7-24

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日常伦理

今年我们再版了作家毕飞宇先生和批评家张莉女士的谈话录《小说生活》。这本书里所记录的那些面对面的谈话,潜藏有毕飞宇如何成为当代小说家的诸多秘密,也隐含着批评家张莉认识世界的边际。两位的相遇既是才华与智识的碰撞也是天赋和勤勉的较量。

下文中的谈话节选自本书“及物的日常生活”这一章节,张莉和毕飞宇从小说写作中的日常生活谈起,交流了他们对文学、历史以及人的看法。

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日常伦理

张莉:日常生活是你小说世界的关键词。今年获诺贝尔奖的门罗,也是非常讲究日常生活逻辑的小说家。你对日常的发现,其实伴随着你对先锋文学的认识。

毕飞宇:如果把时光倒退到20个世纪的80年代,有人告诉我,我将来的小说会描绘日常生活,弄不好我会抽他,为什么?我觉得他在侮辱我。我他妈的怎么可能对日常生活感兴趣?那是多么低级多么庸俗的事情。我的小说必须面对哲学、面对历史你知道吗?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东西你打死我我也不会往小说里写。我得写“高级”的东西,我得写“高级”的小说。

张莉:那时候你读的全都是“形而上”,眼里没别的。

毕飞宇:说到底,这还是由阅读决定的,我在大学时代读梅特林克,他的《青鸟》一棍子就把我打晕了,那是完全脱离了日常的戏剧文本,人所面对的只有两样东西,时间,还有空间。一个人死了,一百年之后,他的爱人出生了,——这他妈的多牛啊。我热爱这些理念,它们让我着迷。这里头还有我的虚荣,年轻人的虚荣,艺术是不该和散发着体气的日常生活沾边的,咱们得到远方去寻找描写的对象。

张莉:当时的年轻人眼睛都朝着天,不落地。

毕飞宇:后来就开始接触中国的先锋小说了,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通常说来,中国的先锋小说脱胎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就时空的处理方式而言,也许是的,其实,说中国的先锋小说脱胎于西方的浪漫主义也许更合适一些。“浪漫”这个词在法语里头其实就是逃避的意思,逃避什么呢?逃避现实,不再现实,结果就是浪漫。

张莉:这个说法有点新意。

毕飞宇:反正我尝试着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脑子里没有一点现实的东西,日常生活那就更不用说 了。但是,一个写作的人不可能恒定不变,他会调整自己,他会认识自己,同时也会认识文学,这里头既有修炼的问题,也有一个年纪的问题,人都要长大,伴随着长大,你对生命的认知、对生活的认知、对表达的认知,都会变。

张莉: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修为、不断完善。我也有这种体会,以前反对的,反而成了现在热爱的,一百八十度转变。

毕飞宇:老实说,当我以一个小说家的身份注重日常问题的时候,我在骨子里是痛苦的。大约在十年前,中国文坛开始时兴一个词,叫“后撤”,一个人在后撤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带着一些不甘,这个不甘会带来痛苦。我从此知道了一件事,我再也做不了仙风道骨的艺术家了。我当时的痛苦很具体,一方面,在理性上,我知道自己必须往那里走,另一方面,情感上不愿意。我的许许多多的痛苦就是这么来的,不止这一件。

张莉:同时,你也开始发现,跟日常伴随的就是伦理,人情的伦理,用你的话来说,文学要有“俗骨”。一个好的小说家,离不开这个东西。

毕飞宇:小说总是离不开两样东西的 :第一,它的美学属性,也就是审美价值;第二,它的功利性,也就是社会意义。一个作家如果没有“俗骨”,他的作品就无法支撑社会意义。王彬彬有一本书,书的名字我非常喜欢,叫“在功利与唯美之间”。要知道,在功利和唯美之间,作家是很纠结的。我没有和别人交流过,但是,我纠结,骨子里,做一个小说家是很难幸福的,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让他纠结。

张莉:其实我总觉得,写日常对一位作家是个考验,以大开大阖的剧烈命运吸引读者不难,如何写出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戏剧性”是一个挑战。现实,日常,怎么也不该成为一位作家的盲点。

毕飞宇:是这样的。

张莉:这种世情伦理在你的小说里面有一个特别的特征,尤其在读《平原》的时候,我当时写评论,觉得两个农村的妇女之间的那种说话非常有意思。它其实传承了中国明清世俗小说里面的某种精华。

毕飞宇:有一次我碰到一个老作家,《平原》刚刚发表,他见到我的时候,说《平原》里面有一部分写得特别好,我说哪个部分,他就说端方的妈妈去找会计的时候,她的手上拿了一只酱油瓶,到了会计家的门口,她把酱油瓶放在了地上,然后,空着手进门了。

张莉:她这么做是有她的缘由的。

毕飞宇:好吧,我就来说说这个酱油瓶。我们乡下的女人心是很深的,她要托人办事,一般不会直接说,而是找一个借口,仿佛是路过,临时想起来的。为什么要找一个借口呢?因为她没把握,怕人家拒绝,如果是路过的,被拒绝也就不伤脸面了。到了家门口,她要避免误会,别让人家以为是送礼来的,所以,就把一个空瓶子搁在了天井的地上。——这一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张莉:心思缜密。透过这样的细节,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毕飞宇:作家要塑造人,第一件事是理解人,从哪里理解?从日常生活这个层面上理解。如果没有这个酱油瓶,端方的母亲这个行为就很难饱满。刚才我们说了半天的人物,现在又来谈日常,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你不在日常上下功夫,所谓的塑造人物往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样,如果这个日常不通过人物的动态体现出来,我们所说的日常就很难散发出它的魅力。

张莉:重要的是,书写者不能浮在生活的表层,浮在生活的表层是看不到那些细节的,只有当作家浸入生活,沉潜下来,这些 细节才会信手拈来。因为这种日常,这小说脱离了1976年这个背景,还会被读者理解,因为,我们今天还有这样的生活习惯,或者是这种人与人交往的方式。

毕飞宇:我为什么一定要在《平原》当中描写那么多的日常生活的细节,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日常生活的细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这些细节呈现中国农业社会时期的基本伦理。这是第一层。为什么写这个基本伦理,我要告诉大家,无论“文革”的政治多么惨烈、多么残酷,它永远没有能力去替换生活的基本伦理,这个说起来我还要感谢张爱玲,她的《倾城之恋》我读过很多次,张爱玲不是一个做史学研究的,但是,她的这个大历史观对我有启发,无论飞机大炮多么热闹,影响不了基本生活的格局和底色,生活里那些必需的部分,它们永远在那儿。

张莉:历史的某一个层面,就是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历史有它普泛性的一面,或者说是肌理。以前批评界喜欢史诗作品,以为只有写大事件才是写历史,其实不是,日常本身也是历史,另一种恒常的历史。

毕飞宇:1976 年发生了那样的巨变,我想说,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不是政治,还是日常的伦理。我不懂政治,但是,有一句话我觉得比所有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理论都有力:“生活就应该这样,生活就是不应该那样。”这里头有常识性的、铁一样的价值观。

-End-

编辑:马哲

活 动 预 告

活动嘉宾

毕飞宇、张莉、赵萍

主办单位

人民文学出版社、SKP RENDEZ-VOUS

活动日期

2019年7月25日 19:00-21:00

活动地点

SKP RENDEZ-VOUS

活动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大望桥,北京SKP 4F

活动费用

免费,凭报名短信入场

(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报名方式

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日常伦理

在畅销十五万册的《小说课》里,毕飞宇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中外短篇小说中的体格与筋骨,如果你也曾为那本书里发人深省的观点拍手叫好,那么你更不应该错过这本《小说生活》。这是小说家毕飞宇与批评家张莉一次极具激扬的文学对谈,他们从毕飞宇的童年开始谈起,从阅读到写作、从小说到电影,既是读者又是文字的试验者,在真实与虚构的疆域里,真诚、热情地探索小说之道。如果你正想成为一位小说家,那么你会学习到一位小说家是如何勤奋地实践,有目的地规划,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向。

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日常伦理

毕飞宇

出生于江苏兴化,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南京大学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著有《毕飞宇文集》四卷(2003),《毕飞宇作品集》七卷(2009),《毕飞宇作品集》九卷(2015),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中篇小说《青衣》《玉米》,长篇小说《平原》《推拿》;散文集《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写满字的空间》;文学对话录《小说生活——毕飞宇、张莉对话录》。

《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Three Sisters》(《玉米》《玉秀》《玉秧》)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7年获法国文化部“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作品有几十个语种的译本在海外发行。

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日常伦理

张莉

河北保定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著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21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与女性文化》《持微火者》《众声独语》及随笔集《来自陌生人的美意》等。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华文最佳散文奖、第七届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奖等。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