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尺刍議

 RK588 2019-07-24


前言

《古尺考》出版已十年,其中收錄之古尺,有些匪夷所思,近乎天方夜譚,比如,三代夏商周之尺,以國家各博物館都沒有這樣的藏品。

去嵗,十松見官方媒體百度等所言秦尺之謬,故撰文正諸。當時分上中下三篇,今爲取閲之便,重拾整理做一篇。

《古尺考》收入之古尺皆爲官方所未見諸,其中有一个原因,即解放之後考古發掘系統并不完善,許多大件器物被重視,諸多細小物件(或許更重要)却遭散佚,流諸民間。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古尺考》 朱勇年著

官方現在博物館并無如許古尺,十松因特殊之機縁而收得十數支漢代銅尺,且皆有年款者,而官方竟一支有明确年款之漢尺亦未之見。雖有始建國青銅游標卡尺(見下圖),而尺制却不明晰。

▲网絡信息,該物属于漢代王莽時期,固定尺通長13.3厘米,固定卡爪長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現收藏扬州市博物馆藏。國家一级文物。但該尺計量刻度及銘文,俱已銹蝕,難以辨认。

《古尺考》收録一漢桓帝永興元年青銅游標卡尺(見上圖),寸制銘刻即非常清楚,寸合2.3公分。而《古尺考》有録十三支漢尺,除漢宣帝黄龍元年骨尺(殘)無年款(同出殘件有年款),其他皆有明确銘文年款,此即爲官方學者所無法想象。而漢尺,從《古尺考》之收録看,雖以23.1——23.3公分者居多(七支),其他皆不盡相同。漢初武帝朝即有很多變化,章帝建初年甚至改爲19.5公分。尺制頻繁更動,即云古人信奉改正朔,易服色。古人信天地之間,隂陽寒暑,交替變换,生生不息,必得順應時序而變更之,而尺制變更即此中至要者。然者,尺制如何對應五行而順應變更,即是一大問題,若無系統之研究,即不能成辦,以尺制必得有實物参照方可考據也,此在古代即爲難事

漢尺出土比較少,以大多數古尺爲竹木者,易腐爛,而青銅古尺有年款者即極稀有,當時多爲王者所據,故禮經有曰“以小爲尊,以輕爲貴”者,即指種物件雖細小,而関系重大者也,故普通考古發掘坑口即不可能存在。這是一个原因,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在没有全面了解,或資料不全時,即不應下斷語,這才是應該有的學術精神。

而官方諸學者威權據説漢尺與戰國尺皆爲23.1或23.2公分,即属艸率斷語,武斷結論。若盡只言23.2公分,則無須研究古代制度。瞒昧淆亂之甚!

秦尺亦是如此。

這是網上搜索“秦尺”的百度官方論文:


其文大致是按照上博商鞅方升之容積,先换算成立方寸,然後得出尺長23.2厘米。

今十松假此撰文,分三節展開闡述,攻其謬亂,分析如下,

(一)


有二個主要問題:

一,其銘文釋讀存在問題。

二,論證極不嚴謹。

商鞅乃秦孝公時人物,以其為秦國大良造之年在孝公十年(周顯王十七年),352BC,而秦始皇兼並天下在二十六年221BC,則相距至少在131年以上,期間歷六君之更迭,天下局勢為之大變,而官方百度論文竟據此以推論秦始皇之尺制,太武斷了!此足見中國目前學術風氣之差。


圖片一:上海博物馆藏商鞅方升

來源:網絡


圖片二  來源:網絡

值得推敲的是此商鞅方升(即十松所說立方量器,古人云“六合”者是),據官方再三測量,所得數據是202.15立方厘米。以十松所說尺二折三分而為立方量器,則此尺折算為17.6cm,正與西周尺度相同(見《古尺考》)。彼時,秦地近於西戎(西周故地),尚不屬中國,故其遵西周之尺制,

此銘文之釋讀,十松卻以為,“爰積十六尊五分尊壹為升”,尊字従寸,言如何取寸也。西周尺通常取八寸之制,商尺有取九寸者,夏尺有取十寸者,此銘則言取十六寸制,一尺分作十六分寸也(周尺八寸,寸再取半),以五分寸立量,則5/16=0.3125,與尺三分之一合尺長0.333相近也。故此,銘言“爰積十六尊五分尊壹為升”寔為取法之便也,而壹字有立量之意。

▲《古尺考》所録【秦始皇兼并天下銅尺(鎏銀)】 局部圖

(二)


上海博物馆【古代文明特展】  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今藏上海博物館,原為晚清民國大收藏家龔心銘所藏。

此器有四處銘文。

左壁銘文,今人翻作:“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五分尊壹為升。”

十松以為鏨刻銘文相對較細,以其內容讀之,應該為商鞅時所刻,此無異議。(详释见釋文一)


釋文一

底部銘文,今人翻做:“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十松以為此為秦詔版常見之文。

上壁銘二字,今人翻作“重泉”,彼等解讀為:“重泉,周時為晉邑,秦為重泉縣,在今陜西同州府蒲城縣。《史記秦本紀》間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塹洛城重泉。《地理誌》重泉縣屬馮翊。”

十松以為泉,與“权”字同讀。言“重泉”者,同“重權”,實以明權量關系也,言此一量之噐盛水满,其重當一權之重。釋讀之誤,而將“重泉”作地名翻。前人之讀三代古文者多有此種顢頇,遇不識、不解之字,率以人名或地名讀之。(如司母戊、婦好,等等)(详释见釋文二)


釋文二

右壁題記,今人解讀:“臨,《左傳》哀公四年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註臨,晉邑,在直隸趙州臨城縣東。”

十松以為臨字亦然,従品,従臣。品字,従三口,三器也,云度量衡有三種之器。臣字,通監字,以云監制、監造。故此銘作“臨”字,言度尺,立量,制權也。(详释见釋文三)


釋文三

今人以此器推論秦尺,有二處值得商榷。

一,左壁之銘當為商鞅任秦大量造時所刻,此無異議。而據此噐銘“爰積十六尊五分尊壹為升”,卻只能推算商鞅時期(秦孝公)之尺制,此以論據之時效性言耳,故不能由此直接得出秦始皇時期之尺制。


圖片三來源:網絡

二,雖底銘刻“二十六年……”秦詔版文,却不能據此詔版銘,論斷此即秦始皇丞相李斯統一度量衡所得之標凖量噐,以秦詔版文出現之處頗多,主要以標記功绩,並無明言依据此器定為標凖量噐的。反而,此銘有“灋度量則不壹”這樣帶有否定性之語。退一步講,即使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就是依據這個長方量器的,折算上也存在問題。據這個長方量器,如何折算尺度呢?縱、橫、深皆非一致,故只能據其容積以推,容積如何換算尺呢?若以“爰積十六尊五分尊壹為升”言,則還是個釋讀的問題。

十松之說曰,一尺折二分三以立量,此為度量衡關係之準則。

(三)


還是個文字釋讀的問題。

秦詔版文: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灋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二十六……立號為皇帝。”這段容易讀通,但句讀上存在問題。十松斷句: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

十松以為,丞相,當指李斯。狀綰,狀字従爿,通片字,古以書文於竹木之片上,而曰狀,後人曰“告狀”之狀,即取此義,書文狀以呈官也。

後一綰字,乃系、官二字合寫。呈狀文於官,收系完畢,而曰“綰”,故綰字有收執之義,音亦従完讀。以秦國之法令文書逐級下達至地方官員,各各收具完畢,而曰“狀綰”。

灋字,下従厺字,本通廢字也。有所灋者,亦云有所廢厺者也。(詳釋見釋文四)


釋文四

“灋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此段斷句,十松斷作:灋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度量衡,此作“度量則”,以度量衡之衡字言相稱,平衡之義。度字指尺度。量字包括容量與重量二種,故通常所言之量器及權,皆以量字名也。則字,從貝,通器具之具,泛指所有跟度量有關之器具。此言,廢去所有度量器具之不壹者、歉者及疑者。歉字,従兼,従欠,兼字云其並兼天下後所得他國之器,欠字云其有欠缺不妥者也(概秦始皇統一天下所制之權較他國之權重也,此以後做释)。疑者,言其來歴不明,或歧疑者也。此數種量器一概廢止不用也。

皆明,云布告申令已明。

壹之。統一度量之器也,(詳釋見釋文五)


釋文五

據此,十松以為,凡各處多見之刻秦詔版文器物,皆為秦始皇當時統一度量衡之後,將所收集之各國舊器,鐫刻此詔版文,以示廢棄不用。這也解釋了為何詔版文刻在各種不同的度量器具上,而各地所見秦詔文權及量器尺寸重量皆不一致。

如國家考古發現的數枚秦詔文權,重量皆不一,約在250克左右,晚清端方所收藏之秦權,従目前資料看大小皆不一。十松山房珍藏之秦詔銀市權(十斤之權,見圖片五)重4896克,而嘉德1011年拍賣的柯氏舊藏秦詔文權重卻為372克,或有以一斤半權稱之者,此無道理也。以正當言,若無標明數字者,則應視為一斤或十斤或百斤(十斤稱市,百斤稱石,容十松従容再述)。若作別他之份量者,當明確標明,以不致亂。故,此嘉德所拍之秦權寔即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所廢止之舊權。當時的做法,大概是將所有官方收存制作精良之舊器一概刻上詔版文,以示廢止不用。

秦權有所謂二詔者,除廿十六年始皇詔之外,尚刻有秦二世之詔。(見圖三 )


圖片四  來源:網絡

有曰:“丞相斯去疾為秦相分左右相,右相馮去疾左相李斯;皆因趙高讒,諫二世而被祩,去疾自殺死,斯腰斬”。

十松以爲,此迺舊史之謬。疾字,上文述之未詳,従爿従矢,爿字近同片字,自言舊書簡牘也,右従矢,通諸侯之侯,故“去疾”二字言廢去六國諸侯之舊書間牘也,此即後世指秦始皇焚書是也。疾字従姬音,秦以代周,而疾姬姓之諸侯也。古人號名不枉作,必以開辟而得姓,以功創而名號天下。後史之稱馮去疾者即以其功績也,十松將另有專著以明此事。

李斯之斯亦然。斯字,従其,従斤。其字,篆書有器皿之象,而中實以x,,乃云器中盛水滿也,音同器字,故其器二字本通也。斯字右従斤字,斤通折字,一斤之權也。故斯字乃其斤合書,自云量器斤權也。斯字従s音,従算字,故云權量關系折算也。故史家之言李斯者,李姓之宰相以折算制定度量衡而名號者也。古人之有名號者不枉取也。

商鞅之鞅亦尔,従革,従央。革字自言其变革秦政也,央字取中央之義,亦通灾殃之殃字,故此为號名言其功跡,後史曰謚是也。


圖片五  來源:十松山房

秦·百廿斤始皇權

權重秦斤百廿斤,合清制五十三斤,合今市制六十三斤。銅質。金石家有“合簠齋、愙齋、匋齋所藏諸權,當以此為冠。”之語,亦有推為秦金第一者。

舊在陜西臨潼新豐,光緒初年歸吳大徵,光緒辛丑,端方得之,列寶華庵十寶之一,端方據《史記》“斯手刻權量”一語,謂是權乃斯翁手刻,極為推重,更有“余藏秦權二十品,此為第一”之謂。


圖片六  來源:網絡


圖片七  來源:雅昌拍賣信息網

秦权以出土实物见: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一枚自名为十六斤的始皇诏版权,斤合251.3克;一枚自名为八斤的始皇诏版权,一斤合249.7克;1967年甘肃秦安出土的两诏权重250.4克,1973年陕西临潼始皇陵出土的两诏权重247.5克。1978年秦陵考古队在始皇陵园发现的两枚两诏权,一枚重254.6克,另一枚重325克。(資料來源:網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