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12345csdms 2021-10-02

原创 舞天玄姬 舞天玄姬 5月13日

图片

众所周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诏书:“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统一了度量衡。


在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

青铜器铭文里,有“金十寽”、“丝三寽”、“金十匀”等记载。“金”即铜,“寽”和“匀”是重量单位,说明当时已有计算重量的手段。

西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联合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阳后,实力衰微,周天子名存而实亡,各诸侯国竭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不再受周王室的控制。随着铁器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迅速提高,出现了“布缕之征”、“粟米之征”。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各诸侯国先后确立,由于政权的不统一,也必然造成度量衡的混乱和不统一,形成各国的度量衡量值不统一,度量衡单位的大小和名称不一致。如楚国的1升合今220毫升,秦国的1升则合今200毫升,韩国的1升合今170毫升。

据文献记载,秦、齐、魏等国都曾先后提出要在其统治的地区内推行统一的度量衡。

但是仅秦国成效显著,而齐国则由于政权腐败等各种原因,不但没有实现度量衡的统一,却正是由于度量衡的混乱,最后姜姓齐国被田氏取代了。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次,齐景公(前547—前490年)与他的臣相晏婴谈话,晏婴说,你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太重了,人民怨声载道。而田氏对民众则私下采用大斗出贷,小斗收进的办法,深得民心。

晏婴建议齐景公应废除田氏私自订立的“家量”,以限制田氏的势力。景公置若罔闻。此后,田氏家族终于在公元前481年夺取了齐国的政权。楚国的白公胜和石乞也采用类似田氏的办法。

齐国的大夫田桓子极力收揽人心,在灾荒严重,路有饿殍时,常常出贷用大斗,收回用小斗,于是民众从公室逃往田氏的门下。田桓子死后,其子田乞继为齐相,田乞死,子田常(即田成子)代立为相。

齐简公(前484—前481年)时,田成子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继续施行“大斗出贷,小斗收之”,以争取民众,壮大力量。到西元前481年,用武装夺取了姜姓政权。在这长达六、七十年的时间里,田氏家族一直利用度量衡作手段,最后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田氏立国后,旋即以其“家量”取代了姜姓齐国的“公量”。

鲁昭公三年(前539年),齐国派晏婴出使晋国,晏婴与晋国大夫叔向私下谈论两国的政局,晏婴说: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左传·昭公三年》)”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

“夫田成氏甚得齐民。其于民也,上之请爵禄行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贷,小斗斛区釜以收之。……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故周齐之民,相与歌之曰:讴乎其芑乎!苞乎其往归田成子乎!”

这两段记载说明了齐国以“家量”取代“公量”的历史背景,并且具体历数了齐国容量单位制度分公量和家量。

公量:四升=一豆,四豆=一区,四区=一釜,十釜=一钟;

陈氏家量大于公量,即四升=一豆,五豆=一区,五区=一釜,十釜=一钟。

出土的齐国量器“子禾子铜釜”、“陈纯铜釜”和“左关铜□□”,从铭文中可以知道这三个量器是齐国的家量。

子禾子是田和为大夫时的称谓,“子禾子釜”当是田和立为诸侯之前所铸造的量器,时间在西元前404年~前385年之间。实测器的容量1釜合今20500毫升,那么“公量”一釜当合16400毫升。

“家量”比“公量”的量值增大了20%。由于家量把从豆到釜的四进位改成了五进位,这种量制便于计算,也有利于向十进位过渡。西元前386年,田太公(田和)终于取得了齐国的政权,从而正式把“家量”改为齐国的量制,这前后经历了160多年。

楚国的白公胜曾经采用了同样的办法,《淮南子·人间训》中说:“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其家无管籥之信、关键之固,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纳。”以此争取民心,聚集力量。

《淮南子·人间训》是说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家里的仓库不用加锁。“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纳)”,争取民心,积聚力量。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内常常有“家量”和“公量”同时并用,各国之间制度的混乱和不统一就更不足为奇了。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战国时期在一国之内,度量衡还可以有家量、公量之分,大斗、小称之用,士大夫阶层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另设度量衡与诸侯王相抗衡。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已是名存实亡了。各诸侯国都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对外进行吞并战争,对内实行改革,以巩固自己的政权,并且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各诸侯国之间的度量衡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青铜器刻铭所见,秦国的重量单位是铢、两、斤、钧、石,魏国用镒、釿,东周用寽、■,中山国用石、刀等。容量单位虽多用升、斗,单位量值也不统一。

秦国的一升约合今200毫升,赵国合175毫升、韩国合169毫升,楚国合225毫升。然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各国经济交往的频繁,又有着逐步走向统一的趋势。

图 商周秦汉的部分度量衡文物——量

图片

从春秋战国时期留存的实物来看,各国的度量衡无论从单位名称、器物形制、单位量值、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杨宽先生曾从许多种文献中摘录到各国计量俸禄的单位如:

卫国用“盆”,齐、魏等国用“钟”,楚国用“担”;

如容量单位除较为普遍使用的十进位的升斗斛制外,齐国则用豆、区(□□)、釜、钟制,魏国用益,燕国用、觳〔hu壶〕。

重量单位也很不统一,除铢、两、斤、石制外,魏国用釿〔jin斤〕、镒,东周用寽、冢,中山国用刀、石。

进位制也很复杂,除24铢为两,16两为斤,120斤为石外,东周的冢似以100进位为一寽,而中山国的刀,似以800进位为一石。

各国器物刻铭的重量单位虽然差异较大,但《国语》、《管子》、《孙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文献中涉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量单位则多用斤、镒。

很可能各国虽保留着一些旧的单位制,但是为了便于交往,各国之间又有一个可供换算和比较统一的单位和量值标准,可见战国后期度量衡有着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这也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打下了基础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周朝对度量衡器具的管理比较严格,据《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仲秋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甬。”可见,当时已规定每年二月和八月要检查两次度量衡。

统一的国家必然建立统一的度量衡,管仲认为度量衡的统一是最重要的规范。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各行其是,管仲希望在诸侯间建立统一的度量衡,在第四次辅佐齐桓公同各诸侯结盟时,曾下令:“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由于齐国的结盟多为小诸侯,齐国度量衡未能推广到更大范围。

齐国也是战国时期实力强盛的东方大国。

近代出土的齐国度量衡器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量器有:子禾子铜釜、陈纯铜釜和左关铜■。这三件器物上都刻有铭文,以子禾子铜釜所刻铭文最详,大意是说:关口上使用的量器要以仓廪的量器作为校测的标准,如果有人加大或减少它的容量,就要依法惩处。这段刻铭是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度量衡管理条例,它记述了当时标准的校定和对违犯者处置的刑罚。

此外,楚、韩、赵、魏、燕、中山等国也有一些度量衡器和刻有记述其重量、容量的各种器物,这些实物都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各国度量衡制度的某个侧面。

在改革度量衡法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是秦国的商鞅。

公元前344年,商鞅辅助秦孝公第二次变法,对度量衡进行了统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平斗桶、权衡、丈尺”(注《史记·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一版,第2232页。),同年,齐国派遣由卿大夫等人组成的外交使团到秦国,商讨两国度量衡统一事项,说明当时统治者已看到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制造了专门用来征收粮食税的禾石铜权;并且为了推行赋税制、俸禄制,消除政治、经济的割据,在“开阡陌封疆”的同时,改革和扩大田亩制、推行“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过程中,行“平斗桶、权衡丈尺”之法,并规定“举足为跬,倍跬为步”“步过六尺者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统一秦国的度量衡标准器。

流传至今的商鞅铜方升就是商鞅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见证。方升一侧刻“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另一侧刻“临”字,与柄相对的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有秦代加刻的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方升据自铭容积为16.2立方寸,是先后发给“”和“重泉”两地使用的标准量器。实测方升长、宽、高便可以计算出战国一尺长约合今23.2厘米、一升容200毫升。

秦国在商鞅变法时,贯彻、推行统一的度量衡是颇见成效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在各诸侯国度量衡基本统一的前提下,将秦国实行已久的度量衡制度用法令推行至全国。为了尽快地实现统一的目的,秦始皇用皇权的威力,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诏书是秦始皇首创的一种法律形式,即以皇帝的最高权威发布命令。统一度量衡诏书共四十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图 秦文物中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图片

目前出土的大批秦权、秦量上都用各种方式铸、刻或戳印上这四十字诏书,可见其决心之大,涉及面之广,几乎做到家喻户晓。

图 秦始皇陵园外飤官遗址出土铜权

图片

该秦铜权通高7.30厘米。肩径3.90厘米。底径5.40厘米。出土在秦始皇陵园外语城墙西侧飤官遗址。铜权成17棱面。空心。权体刻有2诏铭文。陵园西侧中外市间的食官遗址中共出土三枚铜权。它们均铸造在秦二世时代。3权的体重么1。其中一枚因锈蚀严重。土锈么清。再是325克。其他2枚分别再254.6克、256克。只差1.4克。比较接近。此体重约是秦的一斤。

近年来出土的秦权、秦量很多,分布的范围也很广,北至吉林省的奈曼旗(燕国故地),南到江苏省的盱眙县(楚国故地),东达山东省的邹县(齐国故地),西抵甘肃省的秦安县(秦国故地)。目前在国内搜集到的秦权、秦量就有六、七十件,分别为陶、铁、铜质。铁权上多镶嵌镌刻着诏书的铜版,以避免字体锈蚀。陶量则多半是用烧制好的陶戳将诏书全文打印在陶坯上,这种方法很像后来印刷术上的活字版。

图 商周秦汉的部分度量衡文物——秦量、商鞅方升

图片

1964年在西安出土了一枚秦国铜权,自铭为“禾石”,经考证,秦一石为120斤,实测权重30750克,折算每斤重250.3克。从而可以确切地了解到战国(秦)度量衡三个基本单位的量值。商鞅为秦国制定的度量衡制度被后世所沿用,也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不仅促进了度量衡的发展,也为古代社会的度量衡制度奠定了基础。

汉初大小亩并行,汉武帝将一亩步数统一为二百四十步此后至清末未有变化。王安石同样认识到度量衡统一的重要性,在《九变而赏罚可言》中说:“修五礼,同律度量衡,以一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