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选分享】秦统一措施的考古学研究

 亘心为上 2021-06-03

说起秦统一之事,想必只要学过一点中国历史的都晓得一些,比如什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举措,但若问“书同文”具体怎样的,可能会不甚了了,放在很久以前也许本人也会这样,随着这些年对秦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接触,了解也就越来越清晰。最近央视《国家宝藏》第二期讲述了一个睡虎地秦简中喜的故事,让观众对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今天从友人处分享到一本书,现将其中关于“秦统一措施的考古学研究”这一部分附于下面。之所以选这部分,还是因为这段从考古学成就方面对秦统一措施作了一次比较详细的总结,自认为内容很赞,敬请阅读。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它结束了长期分裂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实施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汉承秦制,百代宗秦,即表明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但是,秦代又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它所实施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虽然《史记》、《汉书》等有所记载,但有的仅记大要,有的语焉不详,有的甚至与事实不符,总之,留给后人的信息非常有限,仅仅依靠文献记载无法揭示秦代历史的全貌。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刻石、度量衡、简牍、封泥、兵器刻辞、陶文等为代表的秦代文字资料的大量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识。尤其难得的是,这些资料还反映了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其中有的补历史记载之不足,有的则改变了以往人们的认识。

在统一文字方面,以前很多人把秦始皇“书同文字”笼统地说成是推行秦篆,也有人认为是采用了狱吏程邈创造的隶书。从出土的上述文字资料来看,当时是秦篆与隶书并行,只是使用领域有所区别。篆书一般用于皇帝诏书、虎玺、歌功颂德的刻石、钱币、官吏印章以及兵器刻铭等,而隶书则多见于简牍等。从目前仅存的少量的刻石和出土的大量度量衡、玺印、封泥等资料看,经李斯等人的整理与规范,确定了秦篆各种偏旁符号的形体,减少了文字的图画部分;固定了各个偏旁符号在字体中的位置,改变了复杂多变的情况;每个字所用偏旁固定为一种,不能用其他符号代替;每个字的笔数基本固定,形体整体划一。秦篆的这些特点也是现行汉字所具备的特点;秦篆所规定的这些原则,也是汉字遵循的原则。这些特点和原则,沿袭了两千年,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秦始皇“书同文字”的主要含义乃是对汉字结构的规范,使汉字形体走向定型

如果把秦始皇“书同文字”看做推行秦篆,不仅不符合史实,而且也未讲到实质。因为秦篆仍为脱离篆体,书写依然不便,而且在很多场合大量使用隶书。据说隶书是秦始皇时程邈所创。但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隶书不仅在统一以前秦国即已使用,而且在其他国家也比较流行。战国时期秦国的“高奴权”的“奴”字即左隶右篆。青川战国秦墓出土的两件木牍,记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命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的杂文,也是用隶书写成的。其实,隶书是篆书的“行书”,比篆书自由,少有拘束。因此晋人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可能更接近于史实。至于说隶书为程邈所创,可能经其手加以规范定型,亦未尝可知。

云梦睡虎地11号墓墓主喜卒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书同文字”政策已经实施四年,但墓主仍使用隶书。由此可见,当时并非禁用隶书,可能只在下级官吏及一般场合使用。像简牍文字中的法律条文、来往的日常公文以及日书等,都是书于简牍上的事务性文书,不仅数量多,而且也远非皇帝诏版、虎符等那样形式庄重。同时,隶书以毛笔书写,形式自由,快捷方便,适应办公时效性的要求。所以《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看来,秦始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秦文就有小篆和隶书两种。到汉初,篆书使用主要限于官府文书及度量衡器上,一般书写原则越来越普遍地使用隶书,秦篆的使用价值不一定很大,但秦篆所创立的一些形体结构原则,一直沿袭下来。

从出土的度量衡器及其诏书看,秦代对统一度量衡是非常重视和严格的。目前发现的带有诏书的度量衡器数量多,出土地点遍及秦代版图。这些器物有不少是战国时期发行的,秦统一后继续使用,并且又重新做了校正并刻铭确认。从云梦秦简来看,当时对度量衡的颁发、校验和监督非常严格。《工律》规定:凡度量衡器在发放时必须认真校验,检查是否符合标准。各县及工室的度量衡器由有关官府负责检验,每年至少校验一次,如果发现超过标准误差,对负责人或使用者要给予处罚。如北私府铜椭量,两侧外壁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收回重新校验后,在外底加刻元年诏书,柄上刻“北私府”、“半斗”数字。《仓律》中,有关粮种的分配、粮仓建设、粮食征收、隶作者粮食定量、谷物去壳后出米的数量等都广泛使用量器。如关于隶作者粮食的规定:“隶臣妾其从事公,隶臣月禾二石,隶妾一石半……”关于粮种的种植规定:“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亩一斗”……秦量器应用如此广泛,法律规定得如此精确,也就不难理解政府对于量器核定的如此严格了。

度量衡的统一,使全国形成统一的经济整体,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和商业交流,对加强国家的政治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度量衡制,就承袭秦制,具体数字相差无几。汉代以后,计量标准虽不断增加,但单位名称和进位制度始终未变。

由于秦代统一后的铸币仍为战国时期的半两钱,秦惠文王以来所铸半两钱仍然流通,因而目前对秦代新铸半两钱的法定标准还不清楚。从出土的秦代半两钱分析,秦代对钱币的成色、大小和重量要求并不像度量衡那样严格。虽然当时钱币的面值仍为半两,也仅是以文示值而已,对于币材重量不再要求“重如其文”,实际重量约为五铢或六铢。鉴于上述情况,加之铸造技术等原因,形成了秦代钱币“轻重无常”、“美恶杂之”的情形。故尔,云梦秦简《金布律》规定:“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这里所说的“善”与“不善”、“美”与“恶”,除铸造技术造成的质量优劣以外,还应包括轻重、大小的差异。秦律规定官府收钱和百姓用钱时不准挑选,质量好坏、轻重大小不同的钱币一起流通。这说明秦代半两钱开始背离称量货币,它的流通信誉不是靠自身的标重,而是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这在货币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

关于秦代郡县数量,一直是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史记 秦始皇本纪》虽记有三十六郡,但并未载明具体是哪些郡。《史记集解》中所说的三十六郡,包括秦始皇三十五年所设的九原郡,但又不包括三十三年所设的、桂林、象郡、南海郡,显然是不对的。从记载判断,秦始皇统一后不久对秦国及六国原有的郡县做过一次较大的调整,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展,又在南方和北方增设了一些郡县,这些当不在三十六郡之内。《旧唐书 地理志》言,秦并天下,裂地为四十九郡,也未列出各郡名称。王国维认为秦以水为德,以六为数,考证秦当有四十八郡,并列出郡名,其中还包括齐地的胶西、博阳、城阳等郡。秦代文字资料的出土,特别是相家巷秦封泥的出土,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帮助。目前,出土文字及文献资料中所见已有五十郡之多,其中既有战国时期的旧郡,也有秦代所设的新郡。但问题是如何将二者加以分辨,正确判断出秦代存在的郡。有学者认为,相家巷秦封泥的年代大多在秦始皇统一这一段时间,战国晚期的很少。如果封泥年代可以确定为秦代的话,那么封泥中所见的郡县便大致可以认定为秦始皇调整以后的郡县了。

另外,从出土的秦简资料还可以看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端倪。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规定:“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敢有这一项法令的具体执行情况,可以从出土的八批秦简中窥其一斑。这些秦简的内容以秦律为主,其次有日书、为吏之道、农书等,全然不见汉简中常见的诸子百家书及儒家经典。这一方面是秦以法治国传统的反映,另一方面不能不说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秦始皇各项统一措施的实施是全面和深入的。所谓全面,它不仅包括了文字、货币、度量衡、郡县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法律制度等各个方面,而且这些措施是在当时秦帝国的整个疆域之内实行的。在东到辽东半岛、西到甘肃境内、北到长城沿线、南到岭南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发现了统一措施的实物资料。所谓深入,即指各项统一措施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字规范方面,秦代扭转了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为国家的统一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原因大致有五:一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这是各项统一措施实行的前提;二是严格执行各项法律诏令,这是统一措施实行的保障;三是注重各项制度诏令的宣传,通过刻石、诏版、度量衡诏书等形式,使各项政策措施家喻户晓;四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考古发现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已经出现了统一的趋势,郡县制也已在许多国家实施了很长的时间,通过变法运动各国已经建立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特别是秦国,本来就是一个偏重法治的国家,各项法律早已在商鞅变法之时就已确立,可以说许多制度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统一以后的货币、度量衡,本身就是秦国原有的货币、度量衡。文字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删繁就简的规范化工作,但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五是各项统一措施的推行与秦始皇本人有着重大的关系,如郡县制的实施,如果不是秦始皇这样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恐怕不会如此决断地推行全国。

总之,秦代考古为研究秦代短暂的历史提供了丰富了实物资料,为我们了解秦统一措施的有关细节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是,挖掘考古资料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加强考古资料本身的断代,仍然是目前秦代考古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考古学 秦汉卷》

诸位阅读完之后,有什么感觉呢?本期分享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