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寔与麻池古城历史渊源

 东方欲晓10 2019-07-24

 2006年,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的麻池古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池古城城垣残高1.5米、底宽10米、顶宽3至4米。古城分南北两城,呈双菱形,相互连接,南城南北660米,东西640米;北城南北690米,东西720米。北城为战国时期赵九原遗址,南城为秦九原郡郡治和汉五原郡郡治遗址。古城附近墓葬甚多,曾出土“单于和亲”等瓦当。

  一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武灵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这是《史记》中第一次出现“九原”。据专家考证,“九原”故址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的麻池古城遗址,是历史上中原诸侯国在内蒙古地区最早建筑的古代军事重镇,也是包头地区年代最早的古城。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将赵九原设为九原郡,“郡治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至秦都咸阳西北的云阳,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公元前127年的漠南之战大胜后,汉武帝下令设立朔方郡,并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郡治仍为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直达漠北的稒阳道与著名的秦直道使九原县成为联结内陆和塞外的重要交通枢纽与防御重地,汉武帝派遣10万军队驻扎防守。九原县作为汉朝在北部边疆的军事要塞,在汉武帝的强力统治下,边境安宁,商贾往来,农牧业发展迅速,地区经济进入了初始发展阶段。

  那么,九原与麻池古城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这就要从崔寔谈起了。

  崔寔,东汉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人,出身于名门世家,从他的高祖崔朝起,先后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祖父崔骃,是东汉著名文学家,父亲崔瑗,书法家,对天文历法和京房易传等术数也有所研究,做河内汲县令7年,对农业生产较为重视,颇有政绩。崔寔在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召拜为议郎。曾与边韶、延笃等一同在东观(皇家图书馆)著书写作,杂定“五经”。后汉书把他和他的祖父骃、父亲瑗三代合为一传。《后汉书·崔骃列传》说:“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崔寔是继其祖父崔骃之后,崔氏家族在文林中最享有盛名的一个。他一生“所著碑、论、箴、铭、答、七言、词文、表、记、书”各类著作颇多,其中《四民月令》《政论》为共代表作。

  崔寔的《四民月令》是我国第一部“农家月令”书。它不但对《礼记·月令》类著作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改造,完成了从“官方月令”到“农家月令”的转换,而且它所反映的农事活动比《礼记·月令》要丰富和具体得多。在《四民月令》中,每月的农业生产,包括耕地、催芽、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以及蚕桑、畜牧、果树、林木的经营等等,细致而合理,又提醒人们注意农业生产安排的地区性,其中有些生产技术,如“别稻”(水稻移栽)和树木的压条繁殖,是农书中首见的记载。

  二

  九原大面积种麻始于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51年(元嘉元年),崔寔被汉桓帝委任为五原郡(郡治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太守。崔寔任五原郡太守时,五原郡地区在经历了王莽新朝、南北匈奴激战、以及东汉时期的汉匈交战后,包括九原县在内的整个五原郡地区社会经济一落千丈,百姓贫苦不堪。

  崔寔上任后四处走访,探视民情,发现五原郡地处边陲,冬天寒冷而漫长,老百姓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穿,“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崔寔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发现“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识绩”,虽然这里的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不知纺织。深受父亲影响,重视农业生产且爱民如子的崔寔变卖了郡府内所有财物,将卖得的20余万两银子,用于购买纺织机器,并邀请中原纺织名师教授百姓纺织技法,同时下令郡内广泛种麻。从此,五原郡地区种麻、纺织蔚然成风,百姓的生产、生活渐渐改善。随着麻的产量逐渐加大,五原郡治九原县专用于沤麻的池塘也越建越多,麻池这一地方俗名在民间流传开来。

  公元215年(献帝建安二十年),汉王朝对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各郡进行削减。当时,西北部边塞各郡已被鲜卑等游牧民族占领,原来的汉民大部分迁居中原各地,汉王朝的行政权力已基本丧失。于是汉王朝在削减各郡时,每郡只留一个县,把各郡所剩的汉民皆迁居到这一县之中。并把这4个县合为一个郡,命名为新兴郡,郡治九原。郡治只是保留了九原的原名,郡治所在地则由今包头的麻池古城迁到了今山西忻州。但是麻池的俗称则一直保留了下来。

  近2000年的历史变迁,麻池古城已成为供人怀古思今的历史遗迹。而麻池则发展成为包头市九原区一个总面积达100.2平方公里,人口3.2万,拥有耕地3万亩,辖有13个行政村的重要乡镇。

  追根溯源,麻池今天的发展应感谢崔寔。他任五原郡太守时不仅大兴农业,注重农业生产的科学发展,同时整效军马,严格烽、堠等警戒制度,五原郡成为各边郡最安定之处,使老百姓免遭烧杀掳掠,颠沛流离之苦。政绩卓著的崔寔,4年后又被推荐为辽东太守。

 

 

           【崔氏名人】崔寔与麻池古城历史渊源

    【链接】赵武灵王、蒙恬、崔寔、吕布与麻池古城

    包头有着悠久、厚重、辉煌的历史。麻池古城是目前包头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城遗迹。古城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据专家考证,麻池古城遗址就是《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的九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也就是距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开发建设的军事重镇。秦汉时期行政设置为县,分别为秦九原郡和汉五原郡的郡治所在地。麻池古城城垣残高1.5米、底宽10米、顶宽3~4米。古城分南北两城,呈双菱形,相互连接,南城南北660米,东西640米;北城南北690米,东西720米。北城为战国时期赵九原县遗址,南城为秦九原郡郡治和汉五原郡郡治遗址。古城附近墓葬甚多,曾出土“单于和亲”等瓦当。    

   麻池古城内,如今人们称为“大圪旦”、“二圪旦”、“三圪旦”的三个大土台,大约即当年秦直道终点祭台,与起点林光宫遗址的设置相似。    

   古城遗址已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麻池古城,涌现出许多历史英雄人物: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名雍,是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退位后称“主父”4年。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赵国国势较弱,除屡败于秦、魏等大国之外,还常受中山国和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的袭扰。为了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武灵王以超凡的才略,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一改中原正统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变革军制,废弃战车而演习骑射,以骑兵对抗骑兵。这场改革大大增强了赵国的综合实力,武灵王因此被后人誉为具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改革家。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率领着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大军,驰骋疆场,疆域不断拓展,先后把林胡、楼烦逐至阴山以北。    

   为了防备阴山以北游牧民族南下袭扰,守住黄河,武灵王修筑了今包头地区最早的赵长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称“这段长城是历史最久的长城”。    

   武灵王在修筑赵长城的同时,选择了包头地区这片黄河较为稳定的渡口,修建了九原这个军事据点。在城中屯有重兵,并迁徙大量内陆官吏、大户的部属,充实边境,屯垦农田,使之逐步成为赵国西北部的军事重镇,有效地保障了赵国西北部地区的平安。武灵王还以九原为基地,一心想“直南袭秦”,完成他一统天下的雄心。他乔装改扮为赵国的使臣,到秦国都城咸阳面见秦王,探听虚实。这件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赵武灵王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活动在我国西北部地区的一位著名改革家,是包头历史上一位熠熠生辉的重要人物。他坚定不移地大胆改革,移风易俗,推动赵国发展壮大的做法,值得今人学习借鉴。秦始皇  秦始皇与包头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前222年,秦始皇将赵九原县升置为九原郡,“郡治九原县”(今包头的麻池古城)。前213年,为了巩固统治、防备匈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开始在北疆修筑长城。秦长城的修建,把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界,由赵国时的阴山以南推到了阴山以北。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因病在沙丘(今河北邯郸广崇县)去世。此时,秦直道的城障和烽火台还没有完全修完。秦始皇的遗体在密不发丧的情况下悄抵九原,一代霸主由包头经秦直道运回咸阳,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途。

   秦代大将蒙恬

   蒙恬是与包头地区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的人物。其祖孙三代均为秦朝名将,战功赫赫、家庭显贵。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北驱逐匈奴,渡黄河取高阙、陶(阳)山。同年,蒙恬率部占领整个河南地(今乌加河以南的整个鄂尔多斯高原)以后,又控制阴山以南地区。秦在包头及其附近地区设34座县城,归属九原郡。秦长城和秦直道的修筑都是由蒙恬主持的。前213年,为了巩固统治、防备匈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开始在北疆修筑长城。前212年,蒙恬又受命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至秦都咸阳西北的云阳,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那时,蒙恬已声名大振,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兵士不敢弯弓抱怨。蒙恬镇守九原(前214-前210年),边疆安宁了数年。秦始皇死后,严守边关的蒙恬与其弟蒙毅被害。随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诸侯各国的势力亦趁机起兵反秦,匈奴于是趁机南下,包括九原在内的整个漠南地区被冒顿单于控制。

   五原郡太守崔寔  

   五原大面积种麻源于东汉桓帝时期的崔寔。151年(元嘉元年),崔寔被汉桓帝委任为五原郡(郡治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太守。

   崔寔,字子真,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人。崔寔出身于博陵崔氏名门世家,从他的高祖崔朝起,先后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崔寔在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拜为议郎。曾与边韶、延笃等一同在东观(皇家图书馆)著书写作,杂定《五经》。崔寔任五原郡太守时,五原郡地区在经历了王莽新朝、南北匈奴激战以及东汉时期的汉匈交战后,包括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在内的整个五原郡地区社会经济一落千丈、百姓贫苦不堪。崔寔上任后四处走访,探视民情,发现五原郡地处边陲,冬天寒冷而漫长。老百姓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穿,就睡于草窝中,见地方官吏时则“衣草而出”。虽然这里的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不知纺织。爱民如子的崔寔变卖了所有财产,将卖得的二十余万两银子,用于购买纺织机器,并邀请中原纺织名师教授百姓纺织技法,同时下令郡内广泛种麻。从此,五原郡地区种麻、纺织蔚然成风,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渐渐改善。后来,在九原县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沤麻的池塘,民间有了麻池这一地方俗名。

   飞将吕布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包头市麻池古城)人。东汉末年董卓部将。素以勇武著称,膂力过人,使一支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飞将”,东汉末年最优秀的武将。吕布勇武非常,但是无谋多猜忌。最早为丁原部下,后杀丁原投靠董卓,认董卓为父。官至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暴虐,曾因一件小事,拔手戟掷向吕布。吕布与董卓一个侍婢私通,怕被董卓发觉,寝食难安。这时司徒王允与人密谋诛杀董卓,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董卓的侍婢。这位侍婢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为貂蝉。王允任吕布为奋威将军,封为温侯,共执朝政。李郭兵变,吕布投袁绍,合攻张燕。后袁绍欲杀吕布,吕布无奈投奔张扬,奔走四方。曾与曹操战于濮阳,兵败投刘备,乘刘备攻袁术,袭取下邳,布自称徐州牧遣刘备屯小沛,又曾辕门射戟解刘备之难。建安三年(198年),再败于曹操,被缢死于白门楼。吕布一生有勇无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是一个优势突出、缺点很大的悲剧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