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同于宏大的历史尺度,古人真正的生活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7-24

历史往往很宏大,看历史也往往觉得一个朝代飞快就过去了。你的手指在史书上划过一行,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翻过一页,就是一个王朝的兴衰。

今人热衷于讨论“大事”,喜空谈,大而泛,对古人的思想和立场特别感兴趣。然而要想真正去认识去体会真实历史,首先要把目光放到实物上来,先知道历朝历代和各个阶层的人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才能去讨论思想、价值观、文化精髓等形而上的东西。宏大的事件需要细节来支撑。

这里介绍一本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注于细节。在完全不同的历史尺度下,在宏大叙事照顾不到的角落,除却王侯将相、爱恨交织,来体现古代人真正平常的生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同于宏大的历史尺度,古人真正的生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原是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后来经过3次修订,成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书。部分执笔者马汉麟、郭锡良、祝敏彻,部分审阅人冯至、姜亮夫、叶圣陶,都是今人难望其项背的大师。此书分为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十四章,将一切一点一点娓娓道来,内容非常细致又不至于艰深,作为一本“常识”书,文笔就该简洁雅致,不能太过晦涩。

“无用”知识的生动有趣

中国的应试教育,往往对于古典文化知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也习惯于将各项内容抄录在笔记本上,诵读记忆,考前再翻一遍。很少会从历史背景去讲解衍生。比如某件著名的出土文物在我们的课本上,只简单的要求记住是中国历史上最如何的物品,做什么用途,却放弃了背后的故事。

而近年兴起的国学热,带起了各类“文化大师”。在这些“大师”之中,有学问精深、认真治学之人,也有浮于表面、哗众取宠之徒。但即使是具有一定学术功底的学者,当他们站上“讲坛”,试图用风趣生动的语言来讲述一些故事,却常常流于表面过于空洞。

然而,知识和趣味达到平衡是需要把握的事情。一旦内涵拔高,大众接受起来也有难度,兴致勃勃去,意兴阑珊归,很容易消耗掉微薄的兴趣。在当下,我们其实拥有一个较好的修复古代文化缺失的契机,但同时也要面对有些惨淡的现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同于宏大的历史尺度,古人真正的生活

本书在知识层面上,给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进入历史这扇门的途径。但本书更重要的意义,其实是在于它对知识与趣味的平衡,有趣才能激发兴趣,兴趣进而引起探索

开篇天文这一章非常震撼。神话、占卜、星宿,尽显古人的逻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到“蚩尤旗”时,后面括弧注了句:听名字就知道不是好东西。严谨中的幽默让人开怀大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同于宏大的历史尺度,古人真正的生活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已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遥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我们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东西了,除了那些世人印象中十分古董的老学究。《孔乙已》中提到,孔乙己表示“茴香豆”的“茴”字还有第四种写法时,引起了一阵哄笑。没有人会在乎那第四种写法。这种知识看起来是迂腐且无用的。

但总有人,徜徉于这些“无用”的知识里,获得心灵上的熨帖。对提升职场技能无用,对获得人脉无用,但读这些知识的状态就像夏夜吹来了凉风,吹散心头的燥热。

图注:端庄正文以外的斜来之笔

正文以外,各种插图和图注也颇有意思。在端庄正文中斜来一笔,谈谈同心结的起源,吐槽一下倭国的名字,表示倭傀是丑女的意思。或者在行文中针砭一下现今文人治学欠严谨的不良习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同于宏大的历史尺度,古人真正的生活

为什么讲肉食的字,都是“牛”“羊”偏旁,而不是“豕”,因为在游牧民族的畜牧经济中,猪是难养的动物,这种特征到商代仍有遗留。猪的饲养成本高,其价值也就更大,商代的猪被认为是贵重、吉祥的礼物。而古代常用猪代表财富,代表女性;常用鸟代表权利,代表男性,比如猪面鸟首彩陶壶。

牛羊豕是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就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牛最珍贵,只有统治阶层吃得起,平民常吃的是羊肉。狗肉也吃,汉代樊哙“以屠狗为事”。

冕,黑色,最尊贵的礼冠。天子诸侯在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就出现了“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冕上面是一幅横着的长方形的版,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叫做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以下各不同。冕是汉服礼服中的搭配。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同于宏大的历史尺度,古人真正的生活

先秦时代没有今天意义上的糖。先秦的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麦芽糖。本土的制糖术只知道熬煮甘蔗汁,制出来的糖特别硬。唐代时,印度制糖术传入,糖才有了很大的发展。

梵文中糖为sarkara,传入德法英变sugar,后来中国技术反传,梵文用cini代指冰糖,cini是“中国的”意思,传入印欧语系变成现在看到的candy。

古代汉族不吃乳类的饮品。酥油本是胡人的食品。唐玄宗嘲笑安禄山:“堪笑胡儿但识酥。”醍醐是上等的乳酪。饮食乳类的习惯是从少数民族传来的,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唐代时汉人已经逐渐习惯于酥酪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同于宏大的历史尺度,古人真正的生活

结语

这些细细小小,很难被人完全注意,却体现出最本质生活的东西,才是支撑历史血肉的骨架。

这本书最好的读法,是作为看历史的注解。比如古代的地名与现在不同,总没有办法很好地在脑海中产生地理联想,这个时候快速翻阅一下便能很快建立起一个体系,画面便出来了。

如同后人看今人,今人看古人。如今我们的生活常识在几百几千年之后,估计也会被收录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