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简称作僚,古称獠、乌浒,是中国古代民族之一。现在壮族、布依族、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属于北部或中部台语支,语言基本能互通,与古獠人有关,并称为僚人。《魏书》云:“獠,古代百濮之一支”。“獠者,盖南蛮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筰,川硐之间,所在皆有散居山谷。”“僚”这个称呼最早见于西晋时期,张华《博物志》载:“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称以汉朝牂牁郡为中心活动的濮人为僚。 李膺《益州记》说:“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蜀本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这里是说李寿引僚入蜀,抵抗司马氏的东晋政权的故事;即是说起码在东晋前期,僚人是居住在象山以北,巴蜀以南的广大区域,即大约等于现在以贵州为中心涉及云南、广西、四川周边诸省的地区。现在仍有部分相关文物出土。 中国的僚人分布:壮族,布依族,岱依族,侬族,热依族(注意:只反映分布趋势,数据准确性,即时性需要读者进一步验证) 越南僚人(与壮语族群基本能交流的岱依族,侬族,布依族,热依族)分布区域 《博物志·卷之二·外国》(晋朝·张华著)中关于獠人的记载: 今解:
成汉与东晋在该时期的大体位置 北魏对峙图 北魏正始(北魏年号,504年正月-508年八月)年间,夏侯道迁将其治理的汉中归附北魏朝廷,北魏宣武帝派遣尚书邢峦作为梁、益两州的刺史以控制局面,使得接近华夏人居住区居住的僚人能够安居乐业,在山谷中的僚人也不敢做强盗。 之后由羊祉管理梁州,傅竖眼管理益州。羊祉性格残暴,不能体察下情。梁州的辅国将军范季旭和僚王赵清荆领军囤积于孝子谷,羊祉派统军魏胡击败了他们。之后梁州甯朔将军姜白复引僚人入屯南城,梁州人王法庆外通僚人,众人驻扎在固门川。羊祉派遣征虏将军引兵攻击僚人。傅竖眼给僚人优待,从而能与僚人和穆相处。 之后元法僧代替傅竖眼领导益州地区,元法僧在任时贪婪残暴,于是僚人就反叛了,引来梁州的军队,围攻晋寿。朝廷很担忧这种状况,考虑到傅竖眼了解当地情况,又命令他去招抚僚人。僚人知道傅竖眼来了都很高兴、欣慰,在道路两旁恭候,于是叛乱平息了。之后元桓、元子真相继领导梁州,都没有什么德政,僚人都因而生活的很痛苦。 其后,朝廷因为梁州、益州两州过于偏远,难于控制,就设立巴州来统治僚人各部。之后命巴地区的部落首领严始欣做刺史。又建立隆城镇,所管辖的僚人有二十万户。以往所称的北僚人,每年上缴税收和布匹,又和外面的人做贸易。巴州的生僚,都不顺从,他们的首领头王,只是每到节庆会见刺史而已。 西魏・东魏・梁对峙图 孝昌(北魏年号,525年六月—528年正月)初期,僚人各部因为严始欣贪婪残暴,于是都率众反叛,围攻巴州。山南行台魏子建和僚人谈判,让他们散去。于是各僚人部落的头王,率领各自的部众去面见山南行台魏子建,子建隆重嘉奖了他们。 严始欣见中原相互争斗,又失去朝廷的信任,担心获罪,当时在梁州南部的梁州刺史阴子春煽动边疆军队反叛,严始欣预谋将要与南方军队一起叛变。严始欣家族的子弟严恺当时是隆城镇守将,秘密通知了他,严始欣安排了逻候,于是擒拿了梁州的使者,并加封严始欣诏书、铁券、刀剑、衣冠等,送山南行台魏子建。魏子建于是上奏说竖眼长期生病,他的儿子傅敬绍收了严始欣很多贿赂,才回到巴州。严始欣于是发兵攻严恺,消灭了他的军队,占据城池与南方叛军共同反叛。梁州将领萧玩,率兵接应。当时梁州益州都讨伐他们,攻陷了巴州,俘获了严始欣,接着大败萧玩军队。斩杀了萧玩,命傅昙表作刺史。之后元罗领导的梁州军,被政府军歼灭,于是叛乱平息了。 周文平定梁州、益州后,抚慰当地百姓,与华人杂居的僚人,在税收和徭役上面有优惠。然而僚人天性乐于反叛,很快又骚动起来。每年都要命令临近的州镇,出兵讨伐他们,俘获人口,来充当低级的奴隶,称为“压僚”。之后有商人做贸易的,也购买他们作为货物,只要普通人家的官宦,有僚人奴隶的人很多。 恭帝(西魏拓跋廓,554年-557年在位)三年,陵州的木笼僚人造反,诏开府陆腾讨破之。 北周・北斉・陈・后梁对峙图 北周保定(宇文邕年号,561年正月—565年十二月)二年,铁山僚人又反叛,截断水运和道路,陆腾攻破了僚人三座城池。天和(北周宇文邕年号,566年正月—572年三月)三年,梁州恒棱僚人反叛,总管长史赵文表讨伐了他们。军队驻扎在巴州,文表想要率领众人进军。军吏等说:“这一僚人军队占据这一地方已经很久了,部众很强盛,讨伐他们的军队应该四面围攻,以分散他们的力量。现在如果军队直接进逼,不使用奇兵,恐怕他们会集合力量攻击我们,不一定能战胜他们。”赵文表说:“以前不能制服他们,现在应该用其他的方法攻取。若四面派兵围攻,则僚人没有后路,肯定会以死相拼;如果留一条退路,则我们恩威并施,派人晓之以情,不降服的讨伐他们,归附的安抚,区别对待,更有利于谋划。事有变通,为什么要重蹈覆辙呢?”文表便向军队内表达了这个意思。当时军队中有归附的僚人,很多都和恒棱僚人相识或是亲友,就告诉了他们。恒棱僚人聚众议论,部落首领犹豫的时候,文表的军队已经到了他们的边界。进入僚人内部的道路有两条,一条较平坦,一条较险峻。一会以后有反叛的僚人首领率领数人见文表:“我担心官军不认识山川地形,自请作为向导。”文表对他说:“这一路平坦,不用引导,你就先去吧,好好劝告你的族人。”于是让他走了。文表对军队的人说:“之前的僚人将领叫我从宽路前进,肯定会在险要的地方设埋伏。如果走险路肯定能将僚人军队打散。”于是命令军队从险路走,有不通的地方就弄平。登高而望,果然看到了僚人的伏兵。僚人计策失误,都争相携带妻子儿女到险要的地方。文表整顿军队于大蓬山下,告知僚人军队反叛的得失,于是僚人争相来降。文表对他们进行了抚慰,要他们缴纳租税,没有再敢反叛的了。后任命文表为蓬州刺史,受到人们的爱戴。 建德(北周宇文邕年号,572年三月—578年三月)初,李晖是蓬州、梁州总管,各种僚人都来归附。然而僚人生育较多,生活在地形险峻的地方,依山据险,就像在平地行走,屡次讨伐,都没办法讨伐尽。他们又缺乏知识,和鸟兽一样,是各种夷人之中最难用道德招抚。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蛮 西南蛮》(后晋·刘昫等著)中关于獠人的记载: 今解:
《桂海虞衡志·志蛮》(南宋·范成大著)中关于獠人的记载: “獠,在右江溪洞之外,俗谓之山獠。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蛮之荒忽无常者也。以射生食动而活,虫豸能蠕动者皆取食,无年甲姓名。一村中惟有事力者曰郎火,余但称火。旧传其类有飞头、凿齿、鼻饮、白衫、花面、赤挥之属二十一种。今在江西南一带甚多,殆百余种也。” 由于相对于中原文化的落后,僚人不可避免地开始被华夏人同化。大约在唐代时,四川北部的僚人已经基本与华夏族融合。而四川中部,岷江、沱江中下游地区的僚人,约在两宋时期融入华夏族。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僚人这个名词开始从文献里消失。 僚人有奴隶贸易的习俗,生性好斗喜欢自相残杀,生产力又很低下,所居住环境又相当恶劣,但是他们的人口数量却一直很多,而且有多次爆发性的增长,而在后期又突然消失了,就目前的信息,这是很难解释通的。 而在三国、北周等时期,中原历史记载僚人居然还能大量出售自己的奴隶给商贩,僚人奴隶在华夏族和汉族中还具有不小的数量,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纯粹的氏族部落能做到的事情。看上去,这像是一个有组织、有年代的集奴隶生产、采购、销售、管理一体的成熟奴隶贸易系统,既然是系统,必然有分工,有阶层,有控制手段,有武装保卫力量。 而剩下来还没有完全融合的僚人,在漫长的与周边族群的同化融合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布依族、仡佬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壮族,佬族甚至包括越南的岱依族、侬族。他们后来南下清莱与高棉人为敌。 如今,这些民族仍自称“僚”,壮族,布依族,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属于北部或中部台语支,语言基本能互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