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盂县下曹发掘拾记

 Kath2633 2019-07-24

2018年6-7月,在下曹村北对明代壁画墓与道人沟近代窖藏进行了历时两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发掘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尤其对明代壁画墓的“砖记”和道人沟佛像的传说记忆犹新。翻阅日记,捡拾墓葬出土信息,写下发掘中听来的传说,以飨读者。

明墓“砖记”

顶着炎炎烈日,下曹古墓抢救性发掘拉开了帷幕,首先对墓葬周围做考古调查,并对墓地所在区域进行普探,以便对墓地有更加全面的深入了解,随后开始了明墓的发掘清理。

六月,骄阳似火,葱葱郁郁的庄稼,挥洒着丰收的印象。

下曹雇来的工人干劲冲天,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依然憨笑着、挥动着铁锨,在考古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逐步推进,也许是好奇心牵动了他们的臂膀,也许是乡民淳朴勤劳的本色彰显,很快墓葬的发掘工作就进入了清理墓室、清洗壁画程序……

一座明代永乐年间的砖室壁画墓展现于下曹村北高地之上。

墓葬呈“凸”字形,土圹砖室,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墓门为砖砌仿木结构,墓门正面以白彩衬底、黑彩勾边、红彩填色形式加以装饰。墓室为八边形,周壁采用黑、灰、绿、白彩绘莲花牡丹和星象祥瑞图,墓室主题壁画为二十四孝、夫妇对坐及男仆、婢女伺奉墨画图,并有纪年题记“大明永乐九年二月十一日葬”。二十四孝分别是杨香打虎、田真哭荆、郭巨埋儿、王祥卧冰。在墓室底部,有一因盗掘而被移位的青砖,青砖上用朱砂红竖写四行文字:

大明永乐九年二月拾一日新葬之内

兄赵的才  妇王氏

弟赵的聚  弟妇董氏

从砖上文字不难看出,该墓主人无儿无女,抑或是儿女早亡,其后事由一兄一弟操办,并为墓主人耗资新建坟茔,迁入新葬之内。

该墓除此纪年砖之外,还有随葬品两件,分别是陶盆和白瓷碗。

墓葬发掘完毕之后,在做照相、绘图工作之时,多次感慨,故在发掘日记里写下拙句几行:

大明永乐年间

一对无丁夫妻

仰仗一兄一弟

移葬下曹村北高地

感慨手足情深

未忘一树同根

传世孝悌文化

仍需延伸传递 

佛像传说

继墓葬发掘完毕之后,在墓葬北约一公里的道人沟东侧断崖边,又抢救性发掘了一处佛像窖藏。

该窖藏相关发掘资料均有发表,这里就不多叙说,今就发掘当时从村民那里听来的与佛像有关的传说写成文字,与大家分享。

历史就是这样,常常被岁月的尘烟覆盖,并滋生了许多传说的云雾在其周围缭绕;百年之后,无论是真是假已不再重要,其已然变成一种文化供人们赏玩吟咏……

进入窖藏发掘工地之后,因传说首先引发的是个别村干部对我们发掘工作的阻拦,他们的理由是:这是我们村庙里的“爷爷”(村里对佛像的习惯尊称),你们不能动,更不能拿走。当然,这种阻拦可以理解为一种保护,对本村佛像占有欲的保护,后经乡政府领导做思想工作,考古工作人员耐心讲解《文物法》,发掘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因“爷爷”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加之对“爷爷”的敬畏,发掘过程中,引来很多村民围观,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对“爷爷”当年的搬迁谈得津津有味,讲的最多的是一位叫南贵双的86岁老人,据他说,在他八、九岁时候曾跟在大人后面参与了此次“搬迁”,并在发掘过程中,和我们说了当时几个洞的相连情况。但终因年代久远,断崖多经雨水冲刷、坍塌,老人所说情况几乎无法清晰找出,只好逐层找线索,分三个单元分别开展工作,历时两个月将窖藏佛像顺利发掘完成。

最有趣的是,老人每天都坐在发掘场地外,讲着当时搬迁的传说,当二号窖藏坑发掘完毕之后,望着盘坐着的一尊尊罗汉造像,我不由得想起老人说过,他也参与抱着佛像搬运的话题,并且是个很小孩子,我就饶有兴趣的上前问道:“老人家,您说您也曾搬过佛像,我看未必,是你记错了吧?”老人固执地回道:“肯定抱过,我就在洞口,我爸爸给我的,让我抱抱,是想让“爷爷”保佑我”,我只好耐心的再问:“那您抱的是坐着的“爷爷”还是站着的“爷爷”呢?”老人斩钉截铁地说道:“是站着的“爷爷”,反正我能抱动”,我站在一旁无语了,心中却仍在想一个问题,一个小孩子咋能抱起一尊上百斤的“爷爷”呢?莫非,这是窖藏之一?莫非真像老人所说,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带着种种疑问重新调整工作思路,扩大发掘范围,虽然在高达二十余米的断崖之中部,受工作场地的限制,但老人的话不得不使我们刮平每一块坍塌块,仔细辨认每一条坍塌缝隙,经过艰辛的工作,最终一号、三号窖藏相继重见天日。并在三号窖藏坑内发掘七尊木胎造像,均为站立状,此时才对老人的话深信不疑,且也在心中承认了这种木胎造像“爷爷”一个小孩子完全能抱动。当晚回去在日记里写下四行拙句:

发掘工地遇耄耋

忆起孩童抱“爷爷”

亲临现场话当年

窖藏疑云顿化解

村中大王庙

因窖藏佛像与村中大王庙有关,发掘完窖藏佛像后,我们一行对村中大王庙进行了走访调查。

整个村庄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大王庙,位于村北的缓坡之上,坐北朝南,大王庙创建年代不详,毁于何年也无碑文记载,庙内现存建筑均为改革开放后村民募捐所建,无有旧迹可寻,站在大王庙的原址上,望着眼前新建的一切,只能是遥想当年大王庙的巍峨庄严了。

据村里老人讲,大王庙原有面积三千余平方米,祭祀“翊化神”,又称“大王神”,当时的建筑依次排列有照壁、山门(兼戏台)、正殿、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仪门分立二楼左右。如今放眼望去,除一座崭新的小正殿和对面正在修建的戏台之外,再看不到其它旧迹,耳际回响着老人的声音,我有种灵魂中的落寞,暗淡了逝去的古庙,却又凭添了今人的叹息……

站在大王庙院落,心中徒增一丝莫名的痛楚和哀怨,手掠额前碎发,撩起的思绪仿若白驹过隙,瞬间跌入深深的虚无……


作者:西省考古研究所  孙先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