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幢古老城市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人文故事。这些故事传播于社会中、尘封在砖瓦间和墙缝里,以及一代代人的记忆之中……只要人们深入去发掘、用理性去诠释,总会发现闪光的金子。 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11月的初冬季节,我乘着去济南开会,驱车一小时前往鲁西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不比威尼斯差的中国“水城”,--聊城。 光岳楼和山陕会馆 这天,东昌湖水面上还不时游动着嬉戏的水鸟,聊城是受运河文化影响较早的地区,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永济渠,就流经现在的聊城西部,元代对古运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特别是开凿了纵贯聊城腹地的会通河,在境内全长达97.5公里。 聊城的镇城之宝是光岳楼和山陕会馆。 至今保存完好的东昌府城,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城区干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泾渭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 光岳楼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远远望去,高楼凌空,巍峨壮丽,气势非凡,为鲁西一大名胜,被视为聊城的象征,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 令人遗憾的是光岳楼正在整修,据陪同的聊城大学刘哲老师介绍,登上楼基,便可见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且全为木质结构。方形楼体外绕以围廊,高约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 第一层楼的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为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呈露清水砖墙面。 楼体结构横木穿插,梁枋扣合,纵横交错,似龙游蛇行,将自下而上的金柱与檐柱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外檐更是拱斗相连,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结构紧凑而疏密得体。楼之梁檩均通体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斗拱呈抬梁式结构。 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登上最高层,扶着四面对窗远眺,鲁西北平原无垠,景色壮观;近观,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让人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遥瞻东南,岱岳峰峦,若隐若现;放眼南望,岸堤垂柳,菡萏满湖;纵目北瞩,绿树掩映,瓦舍丛簇;仰视城外,阡陌纵横,柳暗花明;回首俯视,东昌湖水宛若锦带,环抱古城,湖城一色,饶有佳趣。 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着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四个小狮子蹲在十字脊上,那四个大吻就像四条龙,远远看去,给人以飞动之感。 光岳楼主楼全系木质结构,但能历经600多年风雨而完好地保存下来,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离开不远的是山陕会馆,京杭大运河西岸的古建筑群映入眼帘。 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她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 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的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 沿中轴线由东到西依次为山门、戏楼、钟鼓楼、南北看楼、碑亭、中献殿、关帝殿、春秋阁。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 正殿亦称关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四根,石柱下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础。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内柱为行楷阳文: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 后面是复殿,殿中偏后部有一暖阁,阁前供有关圣帝君、关平和周仓3尊雕像。关圣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绣滚龙袍,鎏金冠旒,威丽端正,俨然是一派帝王形象。 复殿后仍有檐廊,廊下有木质圆柱四根,柱下皆以精致的石雕为柱础。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透雕额枋,中间刻人物、牡丹,南北两侧刻有飞龙、麒麟等。檐廊的迎风板上,两侧还镶有“道续尼山”和“义秉麟经”匾,进一步体现了关帝庙中所信奉的是地道的儒家正统思想。 南配殿位于正殿的南面,亦称文昌火神殿,是当年众商们祭祀文昌火神的处所。设置同正殿相同,即前为献殿,后为复殿。献殿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作柱础的石雕檐柱四根,其侧面分别刻有仙鹤祥云的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 内柱上刻有阳文楹联:气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辟;功原济水,居离官位按丙丁。外柱上刻有阴文楹联:位南天以居尊,神焰荧荧临斗柄;邻北极而宰化,星精朗朗俯魁垣。 北配殿位于正殿的北面,也称“财神殿”,与文昌火神殿南北对应,是当年众商们祈祷发财的地方,也分为献殿和复殿。献殿的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为柱础的石雕檐柱四根,柱的侧面、背面分别刻有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内柱上刻有阴文楹联:德兆阜财,萃万国物化天宝;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外柱上阳刻楹联:位津要而掌财源,万里腰缠毕至;感钱神以成砥柱,千秋宝载无虞。 山陕会馆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运河明珠临清 临清是聊城下辖的县级市,濒临古运河,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金瓶梅词话》中多次提到:西门庆的货运船只从杭州通过运河,运来丝绸、布匹等大宗物品,皆是到临清上埠,再转运到清河县的。这里自古水运发达,运河水滋养着人民,繁荣着城市。 到临清不能不去鳌头矶。鳌头矶修筑于明代,登瀛楼坐西朝东,直檐翘角雕梁画栋,古香古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过拱形门洞,踏着厚重的古砖可拾级而上。登瀛楼南门上书“登瀛楼”三个金色大字,左右对联“仰瞻云外飞红日;俯瞰波高跃金鳞”却是十分贴切。 北面是修筑于明代的会通河,接济水和汶水,是运河的一条支流;明永乐十五年(1417)平江伯陈瑄开凿了南支新河, 在两河交叉处筑高堰防水患,状若鳌头。北边会通河有两个闸,南边河有板闸和砖闸,似龟的四足,广济桥在西似龟尾。明代知州马伦命名为“鳌头矶”。 从鳌头矶北行,穿过干净整洁的街道,出市向西走不远,就到了古运河,河宽约50~60米,两堤间约300米。彰显着当年工程的浩大与水运的繁荣。 沿着右堤北行不远就到了舍利宝塔。它像巨人一样兀立在运河边上,塔高61米,九层八面,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扬州的文峰塔并称为运河四大名塔。 此塔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671)所建,历时九年才完工,是阁楼式仿木结构。刹顶似将军头盔,十分独特,如一个威武的将军护佑着过往船只和一方百姓的平安。 塔层的外檐为陶质仿木转角斗拱,塔角有风铃,不时叮当作响,打破了这里的寂静。塔门朝南,上书“舍利宝塔”,古朴雄浑。进塔门可拾级而上,塔墙内壁镶嵌着石刻和画像,保存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宝塔的砖,砖厚约3寸,长一尺多,每块砖都阴印着窑户的名字,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仍不见岁月的凄厉,窑主的名字与砖的优良质量一起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宝塔的四周有窗,可凭窗眺望,由于塔的各层层层相错,所览风景各有不同。古时空气清新,不像现在雾霾连天,又没有高大建筑物阻挡,登到第六层即可“三百里外见遥山,朝滨岱宗暮太行”。即东可见泰山,西可览太行。笔者没有登到顶,即下塔而返,也算了却了登塔的愿望。 据说过去巍巍高塔北面有规模庞大的永寿寺,塔与寺院相伴,是中国寺院的显出特征。想象塔与寺在运河边上,风景优美,如今荡然无存。 570余年前的税务局 临清运河钞关(收取关税之所)在鳌头矶南300米处大运河西岸。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延存至今已有570余年的历史。 现存有钞关仪门,南、北穿厅,公堂、巡拦房、船料房、官属合房等80余间古建筑,院内存有明代和清代碑刻。在运河槽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且是全国唯一的一处钞关旧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之初,基于临清成为漕运咽喉、商业都会以及诸王练兵、漕粮储积、贡砖烧制、商市税征等原因,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山东巡抚陈济上疏:要求在临清设钞关。宣德四年(1429年),钞关之设自此始,这时运河上共设钞关七处,临清为其一。 至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征收船料商税银八万八千余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山东省万历年间一年税课银只有八千八百余两,仅及临清钞关所收十分之一稍强,足见临清钞关地位之重。 《金瓶梅》中有一回写道:“西门庆差下人韩道国去杭州置办了一万两银子的绸缎,到达临清钞关时,遇到了钞关上的打工仔钱老爹。怎么办,心照不宣、相互关照吧。于是,老韩给了老钱一点私房钱,老钱少收了老韩一笔公家钱。”双方都很满意,只是坑了国家,害了人民。 万历时,百税杂出,临清更是重灾区。中官马堂征税临清,强取豪夺,州民纵火焚烧了马堂署。织筐夫王朝佐,慨然承担责任,英勇就义,后人为之建祠立碑,在钞关内供人瞻仰。此事件及碑刻拓片,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当我漫步在钞关大院内,观望着钞关内陈列的一块块展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运河钞关的现存警示意义盖莫过于此! 交通: 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济(南)聊(城)高速公路与济青高速公路相...,高铁也即将开通。 美食: 聊城熏鸡(又名“铁公鸡”);武大郎烧饼(武大郎烧饼和潘金莲咸菜独有的做法和口味,搭配起来好吃);莘县烧鸽等。 聊城冠县-国家级非遗“柳林花鼓”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山东 鲁 济南 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