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民间习俗趣谈

 江山携手 2019-07-24

枯木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等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传承积淀而成,每个节日都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精髓和作为礼仪之邦的重要特征。

在所有节日里面,如果要说影响重大的节日,只有三个,那就是春节、寒食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三个节日是全家团聚、祭祀祖先、追本溯源的隆重日子,也是划分一年时令的重要分界线,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就是这个意思。每到这三个节日,炎黄子孙就像被无形的线牵着,从四面八方返回故乡,贴近亲人,即便是因故不能返,也会默默祝念、音信传情,与亲人分享离别之情。

而中秋节,即便是远距万里,相隔海峡,人们都会望着一轮明月,泽惠世人,想着亲人们会同时瞩目,思乡之情得以少解,无不感慨良多,也激发了才思敏捷的文人墨客,竞相吟诗赋词,不少名句得以千古流传。比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无一不是诉说思乡思亲之情,字字珠玑,朴素凝练,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秋节之隆重。

中秋节各地习俗不尽相同,各种庆祝活动五花八门,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能缺少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祭品和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月饼的来历很久远,据说殷商时代的“太师饼”就是月饼的雏形,后来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胡桃(核桃),用核桃馅做饼非常美味,因此,月饼开始在宫廷里作为皇家食品,一直到唐朝,还没怎么流传到民间,这从唐朝诗人的诗作和史书的记载来看,即便是中秋节吃月饼也是少数。

月饼在唐朝并未流行,还有一个旁证,那就是日本,日本的文化祖先是中国那是毋庸置疑的,隋唐时期,随着日本的遣唐使的频繁往来,以圣德太子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中国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因此日本文化在此基础上得以引申发展。而中秋节应该是那时候随着其他优秀文化一起输入的。现在的日本人也过中秋节,但是不吃月饼,这应该是证明唐朝时期我们中秋节月饼并未流行的证据之一。

月饼进入民间并且成为中秋节必备食品,应该是宋朝,北宋之时,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南宋词人周密,在记叙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从月饼的发展历史来看,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月亮神的祭品,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对着月亮祭拜,献上供品,祝贺秋收以及祈愿月亮神赐福,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阖家幸福,因此制作成圆形,刚开始并没有馅儿,后来逐渐有了核桃做馅,然后发展成各种口味的月饼,并且把中秋赏月、祭月和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作为家人团聚的象征,这样月饼就成了中秋节必备食品。

中秋节是秋收的节日,中秋节是团聚的日子,中秋节是炎黄子孙优秀礼仪文化的传承,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凝聚。中秋节的精髓就是团圆,中秋节的核心就是相聚。中秋佳节,桂花怒放;阖家团圆,赏月品香;月饼供祭,水果琳琅;清风徐来,笑语盈堂。这是多么一个温馨和睦的画面,在传统节日时,把烦恼忧愁丢之脑后,把功绩成就挤出心头,珍惜亲情,把握现在,和亲人一起,尽情欢乐吧。

丁酉年中秋榆木斋(yumuzha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