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摘编整理自互联网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7月8日,星期一,农历六月初六,感谢大家继续与我们相约在AI一周要闻,一起进入本期的主要内容~ 1. 牛津大学发布《人工智能治理标准:通过国际标准实现人工智能研发工作协同》报告 2. 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制出全球首个AI设计药物,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 3. 国际科研团队开发出可伸缩纳米线探针技术,使机器增强型人类变成可能 4. 美国哈佛大学研制出可用于机器视觉与自动驾驶的便携式偏振敏感相机 5. DARPA启动“目标自适应软件开发”项目 6. 欧盟网络与信息安全局发布《工业4.0网络安全的挑战与建议》报告 7.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据科学人才竞争》报告 8. 美空军部分重要基地开始装备反无人机系统 1. 牛津大学发布《人工智能治理标准:通过国际标准实现人工智能研发工作协同》报告 7月5日消息,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发布《人工智能治理标准:通过国际标准实现人工智能研发工作协同》报告。报告分析了国际人工智能标准的现状,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协会倡议等,并给出了参与正在进行的流程、开展标准并行研发、研究标准和发展战略、将标准作为文化变革的工具等建议。 资料来源:占知智库 2. 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制出全球首个AI设计药物,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 7月5日消息,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名为“涡轮增压”的流感疫苗,该疫苗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比普通疫苗更多的抗流感病毒抗体。研究团队称,这是全球首个进入人体试验阶段的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研制的流感疫苗,也是世界上首个完全由人工智能设计的药物。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3. 国际科研团队开发出可伸缩纳米线探针技术,使机器增强型人类变成可能 7月5日消息,来自英国萨里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韩国延世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日前攻克了制造可伸缩纳米探针阵列的难题,用超小型三维纳米线晶体管探针,记录了人类心脏细胞和初级神经元的内部工作情况。这项研究使机器增强型人类,或科幻小说中所称的半机器人距离现实迈进了一大步。最新研制的这种超小型U型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探针阵列,能清晰地记录初级神经元的内部活动,并且该设备还具有多通道记录能力。由于该设备具有可伸缩的优点,所以它引起的人体不适比较小,且不会对细胞造成致命损害。通过这项工作,研究人员还清楚地发现尺寸和曲率是如何影响设备内化作用和细胞内信号记录的。研究人员指出,未来人与机器之间出现交集是不可避免的。从长远来看,这些探测器将会极大提升人类探索人机界面的能力,最终促进人类研制出先进的高分辨率脑机接口,使半机器人成为现实。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期刊。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4. 美国哈佛大学研制出可用于机器视觉与自动驾驶的便携式偏振敏感相机 7月4日消息,美国哈佛大学研制出便携式偏振敏感相机,大幅提升了机器视觉性能。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超曲面,放置于2cm长的装置中,使用亚波长间隔的纳米柱阵列根据偏振来引导光,形成显示偏振不同方面的四个图像,给出每个像素偏振的完整快照以帮助检测景深、纹理和形状,完成三维重建。该相机可以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辆、飞行器或者手机的视觉系统,对障碍物、大气及人脸进行检测。 资料来源:Phys网站 5. DARPA启动“目标自适应软件开发”项目 7月2日消息,DARPA启动“目标自适应软件开发”(The Intent-Defined Adaptive Software,IDAS)项目,以助美国国防部实现软件的自动维护。DARPA认为,频繁的软件更新、苛刻的监管和严格的系统安全性要求大大增加了美国国防软件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国防部软件工程师疲于应对,以致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新软件及新功能的开发。IDAS将开发能够理解程序员意图的工程方法及相关的技术和工具,以实现软件的自动维护,降低软件维护成本和工作量。 资料来源:DARPA官网 |
|
来自: 昵称m5Gu5 > 《军民融合与国防科研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