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朝贝 采访丨罗颖 摄影丨王若男 图片提供丨白立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和周力通话时,正值她在伦敦白立方画廊的个展开幕前夕,在此之前,她已经在画廊布展近一周的时间。最后一天,她仍在为一面展墙的颜色作重新调整。两年前,她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个展“白影”轰动一时,但那时很多人还不明状况,周力是谁?熟悉她的人都知道,18年前在中国美术馆的那次个展早已让她声名鹊起。布展一个月,每次都是一个人亲历亲为,事无巨细,以至于开幕完就病倒在酒店。 艺术家周力在工作室 ▶ 放养的状态,不打格子的素描 上大学之前,周力一直生活在湖南,她笑称自己是在父亲的工作室里长大的。即便是在家里,周围都是画、摄影作品,楼下就是文化局图书馆。哥哥16岁那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与对哥哥的严加管教不同,父亲从未对周力提出过严苛的要求,完全是“放养”状态。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岭南经济形势正风起云涌,许多南方省份的人开始涌入深圳。毕业后在武汉教书5年的哥哥,也选择在深圳的一家建筑开发公司留了下来。1989年,父母迁来深圳,当时20岁的周力正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 周力说,她也曾经试图“逃跑”,但是身上的基因最后还是让她觉得自己更适合做艺术。在父亲的教育方式下,她一直处于“瞎画”的状态,直到临考前三个月,才跟着父亲的学生一起去码头写生。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周力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结果画得很好,那个学生还以为是父亲教了秘诀给她,闹了不小的矛盾。 周力个展“我站在窗的中间——心原”伦敦白立方(柏蒙塞空间)展览现场 我们一般会将周力那些有线圈萦绕的架上作品笼统地归类为抽象绘画,不过大学期间,周力学的是写实油画。她当时对印象派更感兴趣,更多的时间也都用在研究、琢磨文艺复兴时候的东西,完全偏离了学院派的轨道。“我画素描是从局部开始画,老师非得让我打格子。我说我不打格子也能画出来,为什么非得打格子?” 目前,已为人师的周力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没课的时候,她会从家开车五六分钟到达位于华侨城的工作室;课程集中的时候,就住在美院附近。周力选择带的是本科生,她的教学方式也像多年前画素描“不打格子”那样,一定会找到学生的长处,在他们处于焦虑的时候进行方向性的提醒,“小孩子很聪明的,你把他们的亮点放大后,他们就会慢慢往这个方向走了。” 周力的工作室中放着她收藏的很多学生作品,希望鼓励他们持续做下去 ▶ 站在窗的中间,看世界和自己 大学甫一毕业,周力就短暂地在蛇口开了一家“艺术家画廊”。当时是1991年,深圳已经有了很多外国人。周力觉得选择开画廊并不是不想当艺术家,正是因为想当艺术家,所以才要先自己养活自己。那时候她也在断断续续地创作,风格有点像玛格丽特。 如今,自诩正儿八经老深圳人的周力,已经感受到了近几年深圳当代艺术氛围的变化。但当年那些蛇口的外国人对她的画廊并不感兴趣,画廊更多的来客是一些拎着菜篮子的大妈。加上她并不善于经营,拉不下脸和别人聊天、套近乎,画廊开了半年后就关张了。“那时候经常有骗子过来,拿假的陈逸飞的画来,问我能不能收,以为小姑娘好欺负。” 有一次进来一个老人家对周力说,“小姑娘,你想画画不应该在这里,你应该去法国啊。”周力表示自己也有这个想法,结果第二天,那个当法语老师的老人家就给她送来一本法语书。有趣的是,后来周力真的学了法语,并且去了法国,一待就是7年。 工作室里有一些画只画了一半,放置的过程也是让作品透气和呼吸的过程。但她不会修改,改画永远改不好 1994年周力去的法国,她没有选择进入美术学院,而是处于游学的状态,同时自己也画画创作。然而在异域他乡,她始终能够感觉到被当地人看作边缘人;盛行西风下的海洋性气候,让她生活的城市终日阴冷不见日光,周力一度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那个时期的周力仍在保持创作,作品中已经能看到今天的一些影子,然而真正的变化是2000年周力回到深圳画院做客座画家的时候。不过由于那间被她用作画室的玻璃上贴了蓝色的膜,她只能凭着记忆,想象滤镜下的某种颜色在正常光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那批完全抹去了具体形象的作品,正是2001年周力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窗中世界”系列,她的创作也正式回到了对东方意境的探讨。现在,她的画室里还剩下一张那个时期的作品。
周力工作室里一些有趣的小摆件 ▶ 所有的经历都滋养着艺术 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结束之后,周力又回到了法国,直到两年后彻底离开。那一年对周力来说是转折的一年,她的父亲去世,创作也因此戛然而止,之后十年她几乎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相夫教子上。周力说道,“那时候没有特别冲动的创作欲望,只是在2005年和2007年画过几张给小孩的画。” 2010年开始,周力在中央美术学院教过两年的客座课程。原来当年中国美术馆展览之后,他们就一直在寻找周力,直到近十年之后才通过深圳大学的一个副校长联系上她。但是两年后,周力选择了离开。2013年,她担任深圳机场的艺术顾问,也是在那一年,她的工作室装修完成,接着便正式再次投入绘画创作中。 在停止创作的漫长时间里,周力从未感到焦虑,在她看来,艺术是没有边界的,所有经历的事情都滋养着自己的艺术。 深圳机场的周力作品《尘埃—蜕变》 周力工作室里,为《尘埃—蜕变》做的模型 2017年,周力在余德耀美术馆的“白影”距离她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相隔了16年。连周力自己都说,在那次展览之前确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谁。“白影”之后,她的展览邀约不断,包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这让她感到压力很大。处女座的周力,凡事追求极致,布展时间能够长达一个月,以便更好地思考空间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为了安静,她开始练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如果不是看到她工作室桌头堆积的纸墨,我们几乎快要忘了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长大的。恍然间明白,她画面中那些线条,在具备西方的理性的同时,似乎也关照着从东方传承的风度。那些画布的尺寸并不算小,在这个挑高不高的工作室里显得尤其巨大,周力笑称自己之所以画这么大是因为现在还画得动。 周力工作室桌头的笔墨和她的书法作品 在周力工作室的露台上,摆放着几件小型的雕塑。这两年,我们在博览会的场馆外、美术馆的绿地上或是画廊的展厅中,都不难看到她绘画之外的创作面貌。周力说,之前自己画画停顿了很久,总觉得它的表达力有限,所以一直在寻找一个突破口。而那些装置恰如从画面跳脱到空间,又从空间回到画面,在她的创作中一起成长起来。 周力工作室外,露台上的小型雕塑 2018年,北京当代艺博会场馆外的周力雕塑作品 ▶ 整个创作是一生的功课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从2013年正式重回绘画,到现在已有6年,你的创作有何阶段性变化?和2003年之前又有哪些不同? 周力(以下简写为周):包括2003年之前做“窗中世界”的阶段在内,我关注和寻找的始终是内心和世界的平衡与和谐,这是一生的功课。它不是靠想出来的,一定会落实到行动上,可能在新的创作环境中,在不同的展览中会有所变化,但中心是不变的。余德耀美术馆的“白影”是对父亲的致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生生如環”是对生命循环的思考,这次伦敦白立方的“心原”是关于爱与希望。 Hi:这次在伦敦白立方的展览,展出的粉色和蓝色两个系列的作品都是2018年的新作,面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周:有一些作品是我之前画了一半放在那里,2018年又接着画完的。创作的作品没有改变,我总是会假想一个对象,通过绘画和它交流。只是这次的展览主题是关于爱与希望,可能听起来很空,但它们真的都是和我有关的人和物,不过我把它抽象化地表现出来。这些个体的思考和感触可能会引发共鸣,当然也可能引发不了。 周力《心原—桃花源之一》250×6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周力《心原—桃花源之六》160×13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Hi:展览的题目“心原”之前还有一句“我站在窗的中间”,好像呼应了之前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窗中世界”。 周:“窗中世界”翻译过去,西方人可能不太了解是什么;“我站在窗的中间”在文字上和意义上都有不同,相比于“窗中世界”,这个题目是有人物的,就像前面说的,也和这次展览的主题有关。 Hi:你对自己的展览要求一直很高,这次在商业画廊里布展感受有什么不同? 周:每次布展时间长一些,可以根据现场进行思考,万一有问题还可以调整。这次画廊给了我一星期的时间来布展,虽然前期已经做好了方案模型,但是现场看还是会不同,我临时撤了两张作品,其余8张全部重新调整。白立方柏蒙塞空间像一个小型的美术馆,空间规整,工作人员也非常专业,让我很敬佩。开幕前一天,因为一面粉色的墙太抢画面了,我们赶紧停下来重新粉刷。 周力《心原—蓝之一》250×6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周力《心原—蓝之三》200×3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 把想要的东西做了出来 Hi:2017年你在余德耀美术馆的个展“白影”,几乎是宣言式的复出,是否又重温了当年备受瞩目的感觉? 周:除了累没有太多其他的感觉,当然也没有焦虑,不会说因为这个展览没弄好就很紧张。当然肯定会有不满意的地方,但也不会担心别人怎么看,我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做了出来。 Hi:那次展览,其实是有一层向父亲致敬的意思? 周:一是向父亲致敬,一是了了自己一个心结。我一直觉得自己作为子女没有尽到孝道,大学毕业不久就出国了。父亲最希望的就是我快乐,他的梦想就是希望我在法国做展览,中国美术馆那次展览我替他做到了;余德耀美术馆的展览,我想告诉他这个展览怎样了。 Hi:为什么叫“白影”,影子其实是没有白色的。 周:理论上影子不会是白色的,这个名字是根据画面来的。其实中国绘画里最有意思的就是线条,不是块面的渲染,中国书法就是那些线条。 2017年,周力在余德耀美术馆的个展“白影”现场 Hi:线条一直是你绘画中的元素,它们都是你提前设定好的吗? 周:最开始画的时候会有一个大概的想法,但到画面上会自动调整,不是精准地按照科学的计算方式,或者先把线条设定好,我觉得那样就没有灵动性了。 Hi:你是一个感性的艺术家吗? 周:又感性又理性,艺术家两个都不能少。 Hi:这样类型的作品,最具挑战性的地方是什么? 周:它没有一个既定成像,这是最难的。所以你要能够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停住,这是一个成熟艺术家应该具备的。 Hi:创作大尺幅和小尺幅的作品,在处理时会有不同吗? 周:都一样的。我画大画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张小画在旁边,它是为了平衡。就好像有时候我会拿手机拍,你直接看和在镜头里看的效果是不同的,把它缩小之后,你会容易发现什么地方有问题。 周力在工作室里的大画前创作 ▶ 不时地跳出完全固化的环境 Hi:2003年-2013年你的创作停滞了近十年,你不会感到焦虑吗? 周:从来没有。我完全不想这个事,平时就是看书。我觉得艺术是没有边界的,所有的东西都在滋养你的艺术。 Hi:离开艺术圈那么久,会不会担心被抛弃? 周: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自我调节,有些人可能会担心,如果实在做不了艺术家,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弥补,只要你真正热爱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Hi:你现在的身份比较多元,除了艺术家之外,还是老师、藏家、艺术顾问、盒子美术馆的总监等。 周:我做盒子美术馆总监其实就是为了学生。教学之后,他们的作品可能仅仅就是在学校里展出一下,没有动力去继续推动。其实对他们最好的鼓励就是给他们一个呈现的机会,如果有人收藏的话就更好了。我自己就收藏了很多学生的作品,让他们有激情在这个方向继续深入下去。 2017年,周力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生生如環”现场 Hi:那你的收藏单纯是为了鼓励他们,还是自己感觉喜欢? 周:我收藏的多是学生或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可能就两万块钱就真的能让他们再坚持画半年画。他们大部分画得确实不错,我买下来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收藏年轻艺术家风险很大,100个里面可能只有一个最后坚持下来,但是万一我能帮到他们,也挺好的。我们工作室的学生做展览时,我会问他多少钱,但也告诉他“不要太贵,这么年轻不能卖贵了”。 Hi:在这些身份中,目前主要精力用在哪里? 周:创作是主体吧,其他都是帮助我来摆脱这个完全固化的创作环境。你不能总是在一个环境里,我觉得当代艺术要真正影响周边的人,要回到社会。但是我又不想通过作品来讨论这些话题或观念,我觉得那样有些瞎扯。 Hi:你的作品只是作品本身。 周:对,它就是画面本身,视觉本身,同时带有你个人的情感。 周力《心原—桃花源之二》200×3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周力《心原—桃花源之七》200×3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Hi:你对于展览的频率会有控制吗?接下来有哪些展览计划? 周:展览不能多,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作品的完成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作为艺术家,一定不能随便做一个展览应付交差,如果一年两个展览,几乎不可能完成。我之所以在2017年连续做了两个展览,是因为中间停了10年,积累是够的。按我现在的精力,一年可以做一个展览,之后可能会两年一个。明年有一个在法国的展览,作品还在创作中,把之前完成了一半的作品整理出来。 (鸣谢:白立方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