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处世:人到中年,拼的不只是能力,早日悟懂,少走弯路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7-24

人不是生而就懂得圆滑处世,遇到的事情多了,经历的挫折多了,大多会被磨去棱角,变得圆滑。圆滑不是缺点,它是社会教给我们的处世经验。

曾国藩人到中年才懂得了圆滑的重要。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这些年来我的人生和40岁之前完全不一样。自己渐渐能够自立自强,也不再怨天尤人。能像所谓能自立的人,懂得奋发图强,能够在官场中站得稳,办事也越来越圆滑得当,能够在官场之上将事情做成,比以前进步很多“。

可见曾国藩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变通之道。以前的曾国藩遇事直截了当,对于圆滑之事根本不屑。

1853年出曾国藩奉命前往长沙兴办团练使,当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湖南各地的会党活动频繁,一般的地主不敢与之抗衡,更不敢帮他筹办团练。对此曾国藩采取了两项铁血政策:一是镇压各地会党起义;二是采用就地正法的政策。他以团练大臣的身份直接插手当地的司法事务。这种越权行为引起了地方官的不满和嫉恨,他们对他处处设防刁难。曾国藩被孤立了起来,举步维艰,最终失败。这个事件后他意识到,如果要战胜太平军,不仅在战场上要与之厮杀,在官场上还要做好工作。

后来曾国藩在读了《道德经》、《南华经》等老庄的文章后才真正的懂得了自己过去处理事情的缺陷。老子和庄子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而之前自己处事强权,表面上是个强者,实际下面的人暗地使拌,处处碰壁。

一年之后他再次出山镇压太平军,这时他已经明白,一味强权是无法实现镇压的,这时的他已经懂得了变通的重要性。

因此他给家人的每一个教诲都是通过亲身历练得来的。

有一次李鸿章在攻陷苏州、常州后,不知道应不应该去增援迟迟没有攻下天津的曾国荃,于是就给曾国藩写信试探他的意见。曾国藩了解弟弟曾国荃一心想要自己攻打天津,独揽大功。一面是自己的得意门生,一面是亲兄弟,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伤了和气甚至还会影响到战局。所以他给李鸿章的回信中如是说:“我和弟弟都盼望着你能来增援,但是有两点担心。一是你们的军资比我们的富足,相较之下,恐怕我们这边的军士不满,士气受挫;二是两军合并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如果你们来的话,两军的军饷必须平均发放。“李鸿章一看就明白曾国藩的言外之意,因此没有去支援。

这些处世的技巧都是曾国藩历经挫折,多年的磨练才运用得心应手的。中年后的他已经懂得了圆通处世之道。

其实圆滑并非狡猾,而是通过外圆内方的处世方式即守住自己的原则,表达自己的意思,又没有伤害到别人的面子,为以后的交往留下了后路。

一个人如果能学会这种处世艺术,便可在接人待物上更加滴水不漏,应对自如,让自己的能力更加如虎添翼。

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圆滑处世的重要性的?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