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观礼【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鄹(zōu)人之子”说的是孔子,“鄹”是一个小地方,据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ē)曾经任鄹邑大夫。太庙是周天子祭祀先祖的宗庙。据记载孔子是三十多岁的时候,与南宫敬叔一起到周王室观礼,期间还拜访了老子。这段话就是记述当时他太庙观礼的事情。 孔子进入太庙之后,每一件都会详细询问。事后有人就说,谁说鄹邑大夫的那个儿子懂得礼?他进入太庙之后,什么都不懂,碰到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说别人的议论后,跟身边的人说“这就是礼呀”! 我们先不说孔子知不知道这些仪式之类的事情,单从孔子很认真地回答“是礼也”,就能看出孔子被讥笑之后,不恼怒、不反驳,依然保持温文尔雅的态度,这不就是“人不知而不愠(见《学而篇.第一》)”吗?怎么理解“是礼也”?对每一件事情都详细探究的严谨恭敬地态度,本身就是“尚礼”精神。 君子之争“也让”【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段话谈的还是“射礼”的问题,孔子说射箭并不是看谁射入皮(古代的箭靶一般采用兽皮)的深浅,因为每个人的力道不同,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规矩。 射箭是这个道理,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每个人修道有深浅,能力有大小,不能按照统一标准,作为管理者需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对人过于苛责,另外从个人角度来说,也不要进行攀比,做任何事都要尽力,在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有“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单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祭祀用的羊【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有两个解释,其一是周天子在每年冬季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叫做“告朔”;其二是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具体可以参考《礼记.礼运》其中讲古人都会在朔日祭祀亡者及鬼神。也就是说,在过去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活动。“饩羊”是士大夫祭祀用的羊。 因为过去的羊很珍贵,所以子贡想把“告朔”礼时候的“饩羊”给去掉,这在当时应该是很普遍的事情。但是在给孔子汇报的时候,孔子说,子贡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而我比较重视这个礼。在孔子看来,虽然周天子已经没落,“告朔”也流于形式,子贡想节省一下很好,可是这些“规矩”如果继续破坏下去,恐怕周朝的文化就更没落了,而周天子是谁,恐怕也没人知道了。 这就回到了“礼”的形式性问题了,我记得很小时候,农村比较贫穷,所以一般做儿女的成家后,家里每次做好的饭菜或者过年过节,都会给老人送过去一部分,以示孝敬,现在一般都直接给老人钱,看着是实惠了,可惜缺少了那种形式之后,孝敬之心似乎弱了不少。 |
|